第7章

跟孩子讲话时,不要用命令和教训的口吻,要学会像朋友一样尊重他们。特别是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你越是与他谈大道理,指责他的错误,他越是觉得你不理解他。相反,你让他们明白,你尊重他们的想法,只是给予参考性的建议,他们反而更容易接纳你、信任你。

跟年轻的女性聊天时,美容、衣服、化妆品之类的话题,最容易打开她们的话匣子;与中年女士聊天,家庭和生活,尤其是孩子,肯定是她们感兴趣的内容。和青年男人谈话,谈谈理想,憧憬一下虚无缥缈的美好未来,能鼓舞人心,让人觉得很有信心;和中年男士谈话,工作、房子、车子、时政都是不错的话题。对于事业有成的人,多谈谈他们骄人的成绩、奋斗的经历;和事业无为的人,多谈谈修身养性,说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真。

跟年老的人说话时,一定要保持谦虚和尊重的态度。不信你听,老人们经常会在晚辈跟前念叨这样一句话:“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这句话不是夸夸其谈,老年人接受的新知识虽然比年轻人少,可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很丰富的,几十年的风雨路,总结出了许多经验教训,所以在与他们谈话时,一定要谦逊虚心。另外,老人都不喜欢别人说自己年事已高,在他们心里依然希望自己看上去年轻能干。为此,说话的时候,一定不要直接谈及他们的年龄,应当多谈及阅历才是。

总而言之,年龄是说话的风向标。女人在跟不同的人交谈时,要依照对方的年龄来选择合适的话题、合适的语气,对老显示出尊重,对幼显示出关爱与平等,对同龄人依照对方的性别、爱好、个人情况来交谈。当然,不管与谁说话,礼貌礼节都是不可少的,倘若只是话说得不够漂亮那只是口才的问题,若是礼貌都丢了,就是修养的问题了。

看准对方的性格,开口不会错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一个固定的人物形象,但一千个不同的人却有着一千种不同的性格,一千种不同的喜好,一千种不同的审美眼光,戴着各自的性格标签来审视哈姆雷特,自然不会是一样的。

女人在说话时,切记要有一种“角色意识”。面对不同性格的人,要掌握不同的说话技巧,绝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用同一种口气说同样的内容。人与人的性格差异太大,就像《红楼梦》里的黛玉和湘云,湘云躺在大观园的石头上睡着了,大伙儿围着她,笑她失态,她也没有恼羞成怒;湘云不过说一个戏子模样长得有点像黛玉,黛玉就气得哭了。可见,说话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转换自己的“角色”和“台词”,用最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才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无往不胜。

某公司接手了一项大型园林项目的设计工作,为了保证质量和效益,领导打算聘请一位著名的设计大师担任顾问。棘手的是,那位设计大师性情孤傲,公司先后派了几个人去拜访,都碰了钉子。最后,公司公关部的经理思琪主动请缨,前往设计师的家里和他洽谈。

思琪在拜访设计师之前,从朋友那里打听到,老先生对丹青有浓厚的兴趣。为了增加成功的概率,思琪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读了几本中国美术史方面的书籍,希望跟老设计师见面的时候,多一点谈资。

到老设计师家里造访那天,思琪明显感觉到,老先生对她的到来表现得很冷淡,没有任何欢迎的意思,只是出于礼节未曾下逐客令。思琪早就料到会如此,也便没有往心里去,漫不经心地走到老先生的书桌前,欣赏起了他刚刚完成的一幅山水画,一边欣赏一边赞叹说:“老师的这幅画,气韵生动,清润文雅,平和怡然,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老先生听了,紧绷的表情缓和了许多,像是遇到了知音一般。

思琪见此情景,连忙又问:“老师,您是在学习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的绘画风格吗?”老先生一听,先是惊讶,后是惊喜,觉得思琪竟是绘画方面的内行人,态度马上亲和了许多,兴致勃勃地跟思琪聊起了吴门四才子和松江画派。思琪认真地听着,不时地说一说对明代各绘画流派的看法。两个人的谈兴越来越浓,不知不觉就聊了有一个多小时,老先生最初对她的那种隔阂感和排斥感也淡了许多。

最后,在愉悦的谈话中,老先生很爽快地答应了思琪的邀请,同意出任该公司的设计顾问。思琪顺利地完成了这项棘手的任务,又一次发挥出了她的公关天赋和绝佳口才。

想要说话对人胃口,就得熟悉对方的性情、兴趣、习惯和说话方式,只有做到“到哪个山头唱哪个歌”,才能把话说进人心里,拉近彼此的距离。

关于人的性格,希腊人曾做过一个划分:平易型、表现型、驾驭型、分析型。

平易型的人,总喜欢说“是”、“没错”、“好”,说话没什么情趣,喜欢迎合别人,容易被他人的言语所动摇。跟这样的人说话,最好委婉含蓄一点,就算是恭维的话,也要用请教的语气去说。这类性格的人自尊心很强,但又缺乏自信,敏感而容易受伤,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以及关注程度。和他们聊天时,女人不妨多拉拉家常,说说对方的长处,认同他的一些看法,绝不能带着轻视的目光和语气。当然,偶尔你也可以表现得强势一点,因为他们很佩服和欣赏看重自己、关注自己的人。

表现型的人,喜欢在人群中做焦点,受人关注。和这样的人相处,最好就要让他当主角,认真倾听他的谈话,多用询问的方式,引导他的话题,让他兴致勃勃地说,完美地表现自己,只要你跟得上他的跳跃性思维,做他最忠实的听众,他就会把你当成投缘的人。

驾驭型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是雷厉风行,不喜欢啰唆,说话也很干脆利落,很少纠缠不清。女人跟这样的人说话,最好直来直去,少拐弯抹角。人多的时候,记得给他留面子。需要决策的时候,要认真听取他的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把自己的意见融入到他的决定里去,哪怕只是表面的形式,也要这么做,因为驾驭型的人有强烈的虚荣心。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他决定到一家西餐厅吃饭,因为是新开的,有折扣;你想去茶馆座谈,觉得清净自在。这时候,你可以这样表述:“就听您的,去西餐厅吃饭,饭后我们再去茶馆聊天叙旧。”当你听取了他的意见,并且将他意见放在最前面,让他感受到自己受重视,他心里就会很高兴,认为你是值得交的朋友。

分析型的人,内心非常自我,把自己跟别人分得很清楚,不太擅长社交,也不喜欢凑热闹、与人聊天。不过,这种人没有太强的虚荣心,捧着、哄着的方式对他们来说,没多大效用,但这不代表你可以不尊重他。有事情的时候,他可以不参与,但你一定得让他知道;如果他给出了意见,你最好要采纳。他们很少表现自己,也看不起喜欢表现自己的人,认为那样太肤浅,对他们来说,情投意合、一见如故更重要。与他们说话时,不要唯唯诺诺,言语也不可太过粗糙,最好斯文一点。

当然,人的性格有时是很复杂的,不是单一的,只是有所偏重而已。所以,在与人接触时,要学会察言观色,看风使舵,既不违背原则,又要迎合对方的喜好,做到了两者相容之后,自然能获得一个好人缘。

沟通时要考虑对方的社会地位

现在的她,是一位知名女主持人,为人熟知的名嘴,但每每提及口才之事,她都会想起当年做记者时的一段往事。那时的她,很喜欢下基层做采访,也自诩非常清楚怎样跟农民说话,也很懂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然而,一次特殊的采访经历,却给她上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课。

那次,她接受的任务是采访一位养猪协会的会长,为了做好这期节目,她此前还特意找了专家咨询,备足了功课,对农民自发成立的产业协会进行了多方面的了解,觉得心里有底儿了才开始去采访。

采访那天,她穿着非常朴素的衣服,还特意让摄像找好角度,能够拍摄到那位会长身后的猪棚。一切看似都很妥当,可是刚一开口,问题就来了。她问:“您的养猪场辐射了多少农户?”会长尴尬地摇摇头,说:“记者同志,您说的什么射我听不懂。”

她意识到了,农民根本不理解“辐射”一词的含义。当时,她的头就大了,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采访一度中断。最后,还是会长的那一句“您别叫我会长,我就是个养猪头儿”点醒了她。她想到了该如何解释“辐射”这个词,就换了一种方式问对方:“那您这个养猪头儿,管着多少家呀?”这样一说,那位农民会长立刻就理解了,采访顺利地进行了下去。

后来,她得出一个总结:“人对自己的语言惯性得有一个自醒,很多人开口就带着自己的语言惯性,却看不到自身的问题。作为记者,不能用公文语言对老百姓说话。”

从这件事情里不难看出,女人要做到巧舌如簧,不只是懂得多、说得好就行,还要结合对方的身份和地位来选择性地用词。

就拿女主持人遇到的事情为例,农民朋友平日里说话多半很直白,很少用一些公文语言,跟他们聊天,自然就要随和一点,尽量用贴近他们生活环境的言辞来陈述,力求让对方听得明白。毕竟,沟通首先是以互相明白对方的意思为基础,如果别人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你说得再流畅、再华丽,问的问题再有特色,也没意义。

女人在与人沟通时,一定要注意对方的身份和地位。毕竟,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生活的环境不一样,接触的人和事也不同,彼此之间能找到的共鸣点也不尽相同。

李姐开饭馆已经快十年了,生意一直很好,跟许多顾客都成了朋友。不管是新顾客还是老顾客,提起李姐来,就三个字:会说话。中午饭馆忙的时候,她总是亲自招呼客人,不管是年轻靓丽的城市姑娘,还是穿着朴实的乡下大叔,她都能把话说到人心里去。

看到戴着眼镜的斯文男士来吃饭,她礼貌地说:“先生,您要用餐,这边坐。店里新出了清淡爽口的凉拌鸡丝,要不要尝一下?”穿着工服的工人进店,她热情地说:“师傅,今天来碗什么面呀?”乡下的大叔进店,她一样笑脸相迎,说道:“大叔,趁着身子骨硬朗,多来转悠转悠,改善改善生活,想尝点什么?”

李姐可谓是做到了“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知识分子说话,言辞文雅而委婉,听起来让人觉得礼貌之余还带着热情;对工人师傅,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屑之情,说话直接爽快,推荐的东西也符合对方的经济条件;对乡下的大叔说话,通俗朴实,还带着一份关爱和祝福,老人听了自然也觉得顺耳。

形容女人口才好,懂交际,往往都用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这样的词,其实意思说的就是为人处世圆滑,说话做事面面俱到,不死板、不做作,无论跟什么样的人相处,都能给对方留下不错的印象。世上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有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睿智的女人,一定要抓住对方的这些特点,选择合适的语气、合适的言辞,这样开口才不会错,才能赢得人心。

读懂人心,按对方的喜好去说话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与需求。倘若自己的个性得不到尊重,内心真正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一种厌烦感。说话亦如此,女人在沟通交流时若不顾对方的个性和需求,说话就很难进行下去,甚至还会惹来对方的不悦。

生活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女人,本有一颗善意的心,待人也挺热情,谁需要帮忙她都不吝伸出援手,可周围的人对她的评价却不怎么好。究其根源,就是说话太随意了,根本不顾及他人心里在想什么。比如,对方很爱美,好打扮,她却不管不顾地说对方胖了,脸色不好,她说这样的话可能并无恶意,可对方听了肯定会不高兴。再如,别人家里遇到了不幸的事,想安慰别人,缓解一下难过的心情,就邀请对方去看喜剧电影,说人生苦短,要及时享乐。在那样的情况下,这种安慰必然会引发对方的反感。

有句话叫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意思是说:同样的声音能引起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女人若想把话说进人的心坎儿里,就得学会揣摩别人的心思,投其所好而避其所忌。当你说的话跟对方心里想的不谋而合时,他自然非常愿意跟你继续聊下去。要是说不上两句话,就觉得彼此“不是一路人”,自然也就没了聊天的兴致。

一位富商曾经极度好利,若有人向他建议致富的方法,他一定全盘接受。然而,到了晚年的时候,他的好利竟然变成了好名。只是,这种悄然无声的心理转变,鲜有人知。此时,一位做理财顾问的女士,设法与富商见面,想向他推荐一款理财产品。谁知,富商听了之后,毫无兴趣,淡淡地说:“我现在不想再发财了,我在谋求散财之道。”女士一听,大感意外,只好悻悻地离开了。

不清楚对方心里在想什么,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就贸然前往,让对方接受自己所说的东西,显然不可能有好的结果。说话是一门艺术,需要讲求技巧。

记得有一则寓言故事,用来说明这个问题再合适不过——

大门上挂着一把坚实的大锁,一个铁杆费了半天的力气,也没把锁撬开。这时,钥匙来了,铁杆对它不屑一顾,看不起它那瘦小的样子,心想:“我都撬不开,更别说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