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武举出仕勇立首功

(一)世家子弟初露峥嵘

郭子仪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郭敬之,文武双全,为人正直,官至刺史等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郭子仪自小就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诲,不但接受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正统思想,而且特别爱读兵书,并勤练武功,无论读书还是习武都很刻苦。

少年时代的郭子仪长得俊秀挺拔,剑眉星目,十分惹人喜爱。成年后,郭子仪更是出落得身材魁梧,体魄健壮,面貌英俊。郭子仪不仅枪法娴熟,武艺高强,而且还公正无私,不畏权贵。传说,他20岁时,在河东(今山西太原)服役,曾犯有过失,按军纪应该斩首。在押赴刑场的途中被当时著名诗人李白发现。李白本来和他并不相识,但见他相貌非凡,凛然不惧的样子,甚感可惜。又听说他颇有才能,意志坚强,便赞叹地说:“这样的人,将来一定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杀了多可惜啊!”李白为郭子仪感到惋惜,便立即到当地官员那里说情,最后以自己的官职做担保,把郭子仪救了出来。从那以后,李白和郭子仪成了莫逆之交。后来,李白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因受牵连下狱,郭子仪曾经请求替他赎罪,报答他当年的救命之恩。

郭子仪的青年时代正处在民富国强、社会繁荣的大环境中,也就是所谓的“开元盛世”。在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国力强盛。唐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扫除积弊,任用贤能,从而使得社会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当时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在他的《忆昔》一诗中描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大概意思是说:想起当年开元盛世的日子里,就连一个小县城也要有万户人家。大米喷香,小米金黄,公家和私人的仓库里粮食都装得满满的。

武则天登基后,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赢得全社会的广泛支持,使自己从李氏家族手中夺取的皇权更加稳固,便开始广泛招揽文武全才参与政治。她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完善和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选官不再看重出身和财富,而主要以真才实学来选拔人才,从而使得社会的中下层人民也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同时为了解决国家对军事人才的需求,武则天在长安二年(702年)创设武举,同时下令允许民间练习武艺,让青少年从小就开始练习骑射技艺,强身健体。武举的创设也为郭子仪铺平了一条步入军界的道路。后来郭子仪果然不负众望,夺得武状元。武举得中后,初任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之后因屡立战功,多次被提升。749年做到天德军使(驻地在今内蒙乌拉特前旗西),兼九原(今乌拉特前旗北)太守。虽然当时的唐朝正处于民殷国富、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中,对外并没有大的战事,但郭子仪却经常想到可能会发生战事,他一面守卫着国家的边疆,一面严格操练兵马,以备战事需要。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郭子仪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可以说,“安史之乱”带给普通百姓的是无尽的伤痛,摆在郭子仪面前的则是能够使他鹏程万里、扬名青史的机遇。

(二)隐患暗藏危机四伏

唐朝的北部边疆色楞河一带,生活着回纥人,而在西部青藏高原一带,生活着吐蕃人,唐朝同边疆各族虽然也发生过战争,但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却是主要的。

自高宗以来,唐朝在边疆上一直有重兵驻守。玄宗时,为了加强防御,在重要地区设立了十个军镇,每个军镇都设置一个节度使。节度使起初只负责几个州或一个道的军事,后来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日益增大,成了独行一方的土皇帝。而这时的唐玄宗专宠杨贵妃,整日沉迷于酒色中,不理朝政,政治十分腐败。宰相李林甫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先后掌权,任人唯亲,无恶不作,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当时边疆的十个节度使的总兵力达到了四十九万,而唐朝中央禁军不过十二万人,形成了严重的外重内轻的局面。唐玄宗骄奢淫逸的生活和节度使权力的过大,终于给驻守北方边境,手握重兵的野心家安禄山、史思明等以可乘之机,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安禄山造反,“安史之乱”正式爆发。安禄山和史思明都出生在少数民族部落。安禄山原名阿荦山,父亲是西域人,母亲是一名女巫。安禄山幼年丧父,随母改嫁到虏族将领安延偃家,因而改姓为安,字禄山。史思明则是安禄山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好朋友,两人都以勇猛好斗闻名四邻八乡。开元初年,安延偃带他投归了唐朝,在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部队里做事。唐将张守珪任命安禄山为搜捕官,命他带兵出塞巡逻。而安禄山也确实能干,每次出塞都能生擒数名契丹士兵。张守珪见他作战勇敢又有智谋,就把他收为养子,并推荐给朝廷。这时朝廷由宰相李林甫专权,安禄山便大肆贿赂他。李林甫嫉恨儒臣因战功提升,对自己不利,便劝玄宗说:“文官出任统帅,对真正的战争往往会束手无策,不如重用贫寒出身的蛮族。这些人打仗勇敢,又不会结党营私,陛下只要以恩相待,他们都会忠心为朝廷效劳的。”于是玄宗开始大批启用番将,并对安禄山更加宠信。

安禄山表面看来性格开朗,忠厚老实,其实内心却十分狡诈。当他触及到唐朝政权的核心后,他开始大行韬晦之计,表面上装作愚蒙不敏以掩盖其奸诈。有一次,皇帝让他去见皇太子,他故意不叩拜,左右官员指责他,安禄山说:“臣不识朝廷礼仪,皇太子是何官?”皇帝说:“我百年后将皇位交付给他。”安禄山谢罪说:“臣愚蠢,只知天下有陛下,而不知有太子,罪该万死。”于是再叩拜。当时杨贵妃得到皇帝的宠幸,安禄山即请求做贵妃的养子,皇帝同意了。他叩拜时,必先叩拜贵妃后叩拜皇帝,皇帝对此感到奇怪,他回答说:“番人是先母后父。”皇帝听后非常高兴,对安禄山更加宠爱。看到皇帝如此相信自己,安禄山的不臣之心更加迫切,他安排亲信在长安探听消息,却每年向皇帝进贡表示自己人臣之意。随着对皇帝性格的熟悉,安禄山越来越讨玄宗欢心。晚年的安禄山身体更加肥胖,腹部的赘肉松弛到膝盖,两只臂膊用力拉牵着腹部才能行走,可在皇帝面前跳起胡旋舞,仍然迅疾如风。皇帝看着他的腹部说:“胡儿腹中有何物而这样大?”安禄山说:“唯有一片赤心!”玄宗于是为他的赤诚所深深感动。天宝七年(748年),玄宗赏赐给安禄山铁券:只要不谋反,免死十次。安禄山一面在朝廷之上巧言奉承,一面以抵抗蛮族南下为名修筑雄武城,扩充兵士,积聚粮食,储备大量武器;同时他还暗中派遣胡商到各地经商,每年坐收百万之利,采购大量叛乱物资,随时准备谋反。

安史之乱爆发前,唐朝已多年未发生过战争,兵无斗志,军备空虚,尤其是很多名城要塞都没有设防。在这种情况下,野心勃勃的安禄山认为谋反篡权的时机已经到来,只是感觉玄宗皇帝待他不薄,觉得师出无名,所以打算在玄宗死后再起兵谋反。不料主持朝政的杨国忠觉察出了安禄山的狼子野心,屡次向皇帝上奏要提防安禄山。杨国忠的耳边风使得玄宗皇帝逐渐起了疑心,但也加速了安禄山谋反的进程。担心夜长梦多的安禄山于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召集了兵马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从范阳起兵,长驱南下,势如破竹。沿途各地方官看到连绵几十里的叛军队伍,有的弃城逃跑,有的开门迎接。安禄山的叛军一路上基本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很快就渡过了黄河,占领荥阳(今河南荥阳)。唐玄宗急忙派封常清率军镇守东都洛阳,高仙芝戍守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十二月,安禄山击败封常清,进入洛阳,并挥军西进,高仙芝和封常清被迫率兵退守潼关。但是,糊涂的唐玄宗误听宦官的谗言,杀害了封常清、高仙芝二将。而后启用卧病在家的大将哥舒翰,率兵八万与封、高旧部合兵号称二十万,进驻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准备与唐朝分庭抗礼。在这紧要关头,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旗东)节度使,率本部兵马讨伐叛军。

(三)奉旨平叛捷报频传

在郭子仪奉命回到朔方后,立即招兵买马,补充兵员,试图从正面战场出击叛军,以收复洛阳。仔细分析战况后,郭子仪认为,必须夺取河北各郡,切断洛阳与安禄山老窝范阳之间的联系,绝其后方供给线,才能有效地打击叛军前线的有生力量。郭子仪首先率军击溃了振武军(今内蒙古托克托)的安禄山叛军,紧接着收编了靖边军,击败了河曲(今山西永济西)叛将高秀岩,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两郡,打通了东进的道路。同时郭子仪推荐李光弼(契丹人)为河东节度使,令其率军由太原出井陉口(今河北省井陉县),进入河北中部,收复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闻讯后,亲率两万骑兵从西包围李光弼,争夺常山,双方激战四十多天,均无法取胜。李光弼又因史思明截断了常山粮道,被迫困守,并派人向郭子仪求援。四月,郭子仪急率军出井陉,与李光弼合兵十余万,在常山西南九门县(今河北省藁城西北)大败史思明,然后乘势攻入赵郡(今河北赵县)。

安禄山闻听史思明大败,恼羞成怒,当即派遣蔡希德率精锐骑兵两万前来增援史思明。史思明收集逃散士卒,与援军合兵五万,气势汹汹直逼郭子仪、李光弼驻守的恒阳(今河北曲阳)。郭子仪见叛军来势凶猛,不可一世,为了避敌锋芒,实行疲敌政策,一方面深沟高垒,加强工事,积极做好反攻准备;一方面采取敌来则守、敌去则追的战略战术,白天耀武扬威,夜里偷袭敌营,不给叛军以喘息的机会。史思明的将士由于无法休息,双方对阵几天后,叛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郭子仪见歼敌的时机已到,与李光弼率军奋然出击,在恒阳境内的嘉山再次大败史思明,杀敌四万余人,俘虏千余人,缴获战马五千匹。叛军首领史思明中箭落马,丢盔弃甲狼狈逃回营中。郭子仪、李光弼率军乘胜追击,围史思明于博陵(今河北定县)。嘉山一战,唐军声名大振,河北中部十余郡的地方官和军民纷纷起来诛杀叛军官吏,归顺朝廷。

(四)良策被拒长安失守

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河北的胜利,加上河南、山东等地唐军的不断袭击,有效牵制了安禄山叛军的西进,同时也切断了他们与老巢范阳的联系,使整个战争的形势出现了有利于唐军的变化。这时郭子仪提出了坚守潼关,挥军北上,直捣范阳的方略。如果朝廷采纳这个方略,平定安史之乱就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了。郭子仪的想法是乘胜攻取叛军的老巢范阳(今河北涿州),安禄山也必然会由于后方受到威胁,前面又有哥舒翰坚守在潼关,陷入西进不得、北退不能的被动局面,这样官兵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几路进军,集中消灭叛军。

天宝十五年(756年)五月,求胜心切的唐玄宗不顾多数大臣的劝告,误听宰相杨国忠之言,在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强令驻守潼关的哥舒翰出关反攻,收复洛阳。哥舒翰虽然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多数士兵都是临时招募来的新兵,并没有太强的战斗力。他认为叛军远道而来,必然要求速战速决,唐军只要凭借潼关的险要之处,坚守阵地,以打破叛军的速决企图,而待其兵力削弱,内部发生变乱时,再大举出击反攻,胜算会更大。但糊涂的玄宗皇帝就是听不进去。哥舒翰知道圣命难违,只好带兵出关,结果在灵宝境内中了叛军的埋伏,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俘,潼关失守。叛军随即西出潼关,攻占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唐王朝的东、西两京均被叛军占领,战局迅速恶化。郭子仪、李光弼听说潼关失守,唐玄宗西逃,只好率军退入井陉,河北诸郡县重被叛军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