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华姓氏的起源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其他三个——埃及、印度、巴比伦由于种种原因,其文化在历史演进中或中断或衰弱。而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延绵不绝的古老文化。《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一词最早可以从这句话里找到,这充分说明我们的祖先一向很重视文化。而中华姓氏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值得我们关注。

中华姓氏从上古延续至当代。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不同姓氏的宗族在中华大地上繁衍、交融的历史。中华姓氏是中华民族的血缘纽带、文化纽带和精神纽带,是传承文明、解读历史的独特视角和窗口。

中国姓氏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沧桑,但它仍然具有世代相承的延续性和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它仍然是现实生活中人人必备的重要标记。

凡此种种足以说明姓氏不仅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文明的积淀,也是我们认知历史、传承文明的文化瑰宝。因此普及姓氏知识是我们认知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内容。

(一)姓的由来

中华民族的姓氏史源远流长,其中的故事、情节令人叹为观止。而人类刚出现时,并没有姓氏和名字。

“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都有族号、宗号的意思。在先秦以前,二者是不同的概念。姓的出现早于氏。

先来看看姓。据考证,“姓”在甲骨文中写成“生”,在金文中写成“人”加“生”,后来才渐渐写作“姓”。正像《国语·周语》里说:“姓者,生也。”也就是说,“姓”是表达人的出生来源的意思。

姓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由始祖赐姓,第二种是由图腾感生演化。

第一种是神话传说。在远古神话中,天地初开的时候,世界上只有伏羲和女娲兄妹两个人生活在昆仑山上,为了使人类繁衍,他们只能结为夫妻。但是他们觉得这样是不道德的,有点羞愧,就通过占卜来看天的意思。他们在两个山头各自烧起火堆,并对上天祈祷:“如果上天同意让我们兄妹成婚,就让两股烟融合。如果反对我们结为夫妻,就让这烟消散。”说完,两股烟合为一体,冲上云霄。伏羲、女娲二人还是犹豫不决,不知该不该结婚。于是二人又约定,各自从山头滚下一扇磨盘,要是石磨相合,就结为夫妻。非常凑巧,从山上滚下来的两扇磨盘居然真的合在一起,天衣无缝。于是伏羲、女娲认为他们二人的结合是上天安排的,所以他们就结为夫妻,生下了后代。他们根据后代的情况赐给他们不同的姓,而且规定同一个姓的男女不能结为夫妻。

这样的传说很普遍,在瑶族、壮族、苗族、彝族、黎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类似的传说,比如在瑶族传说中伏羲、女娲也是兄妹,他们成婚后,女娲生下一个肉团,他们把肉团砍碎撒向大地,落到平地的成为汉族,落到森林山沟的就成为瑶山五族。还有一个普遍流传的女娲造人传说。传说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后来觉得自己一个人太寂寞,就用黄泥造人,一吹仙气,人就活了。但一个一个地捏太费劲,于是她用草绳蘸着泥浆用力向四周甩出,这些泥浆也变成了人。溅到叶子上的姓叶,溅到花朵上的姓花,溅到河里的姓何……

后世人对这些传说很认同,把伏羲和女娲尊为创世始祖。伏羲、女娲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并不可信。但透过这些传说,可以看到历史事实中一些合理的部分。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可以看到在原始社会一个部落内血亲乱婚的情况,并透露出中华姓氏的起源的一些信息。

姓的起源的第二种说法是图腾感生演化,这是指古代姓氏是由各个部族的图腾演化来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低下,视野狭隘,人类不了解大自然,就认为自然界任何事物都是有灵魂的。他们觉得自己的部落与某些自然现象、生物、非生物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所以某个物象就成了自己部落特定的标志和族徽,是自己部落的崇拜物,这就叫做图腾。而且在部落间逐渐扩大的生产和交往中,出于区分自己部落和别的部落的目的,形成了族名,最初的族名也往往与部落的图腾有关。后来,族名逐渐演化为该氏族的姓。

中国有很多图腾产生的传说。比如夏朝开国者大禹的母亲梦见流星落地,变成神珠薏苡,于是她受感而孕,生下大禹,所以夏人以薏苡为图腾,以姒为姓(姒是由苡字演化而来);商朝的契的母亲简狄吞食了玄鸟的卵而生了契,所以商族的人以鸟为图腾,以子为姓(子就是卵);周人的始祖是踩了巨人的脚印(熊的脚印)而生后稷,所以周人以熊为图腾,以姬为姓(“巨”是熊的脚印的形状,“巨”字加上“女”字旁就与“姬”字形近)等等。

还有凤姓起源于凤鸟图腾;姜姓起源于羊图腾;扈姓起源于扈鸟图腾等等。在中国现在的姓氏中也保留了一些原始图腾的印记,比如马、牛、羊、猪、鸟、梅、李、桃、花、叶、林、河、山、水、云、沙、石、毛、皮、龙、蛇等等。

总之,中华古姓源于图腾,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图腾转化为族号,标志着姓氏的萌芽和产生。

这些与图腾有关的古姓大都起源于母系社会,一个部落是由一位为女性始祖及其繁衍的女性后代组成的。最早“出嫁”到一个部落的人,不是女子,而是男子。所以中华古姓多是从女姓,“姓”字本来是由“女”和“生”两个字组成,有强调女性的生育能力的意思。所以流传到现在的中华古姓有很多带有“女”字旁。比如通常说的上古八姓和上古十二姓便是例子。

姓的作用是可以区分部落,不同的部落有不同的族名——姓。姓是同一个部落人的标志,它起着区别血缘的作用。古代人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道理,意思是同一血统的人互相婚配,不利于后代。班固《白虎通义》中有“同姓不得娶,皆为重人伦也”这个作用,是中华姓氏史上的一大发展。

(二)氏的出现

氏是姓的分支,它的出现晚于姓,于父系社会时期出现。

随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一部落的繁衍生息,人口越来越多,对土地的要求越来越大,已经不能像早期小部落那样聚族而居了。所以不得不分出一些人口,给他们一些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让他们自立门户,开垦新的土地和疆域。他们另有新的族号,形成一个新的族系单位,但是他们仍然与原有的氏族维持联系。这样的分支被称为氏。

姓表示氏族的起源、出处,氏表示后起的、小支的族号。为什么把分出去的支系称为“氏”呢?历史学家认为,甲骨文中“氏”与“示”同形,示的解释是“木本”,也就是植物的根,所以“示”指代人的根本来源。同时“示”指的是供奉在祖庙里的神主牌位。所以说“示”既象征神又象征祖先,一个“氏”的人供奉相同的神灵和祖先。一个氏的人又可以称为一宗,“宗”从字形上看,指的在一个屋檐下供奉同样的祖先的人。

可以看出,“氏”是从大的部落组织中分离出来的新的群体,它是姓的分支。远古社会的中国人既有姓,又有氏,姓表明他们的血缘关系,氏表明他身处哪个团体中。那时候家里孩子多,于是确立了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嫡长子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他具有合法的继承权,父亲死后,他继承父亲的大部分财产并留守在老宅里,仍然保留原来的姓。其他的儿子就被分到别的地方去另立门户,这些儿子成为新的氏族。这些氏族往往根据父辈祖辈的名字、官位和自己居住地等定下自己的氏名,也有根据创立这个氏的人的名字、封号、官位等确立自己氏名的。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新分出去的氏也就越来越多。一个氏人口繁衍,又分出许多新的氏。这些氏层层叠叠,一起存在于世上。由于古代的文字少,有些不同姓的氏族会有相同的氏名,但这些不同姓但同名的氏族是可以相互通婚的。

先秦时期,一个新氏的产生总是跟一定的土地数量、人口数量有关,只有占统治地位的家族、有战功或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有机会得到土地,建立新的氏族。所以氏不仅是部落的称号,也是社会地位尊卑、贵贱的标志。所以有氏的人是社会上地位高的贵族,比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太昊伏羲氏、少昊金天氏等,称他们的氏号,是对他们的尊敬。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社会分工,比如冶铁、打鱼、制作工具、看守仓库、天文历法等。这些行业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从事这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工作的人的技艺是世代相传的。人们用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来称呼他们,比如把冶铁的称为冶氏;把做陶器的称为陶氏;把看林子的称为林氏;把做弓箭的称为张氏。这一现象表明氏这一称呼不再是地位、财富的象征。

总之,氏的产生是我国姓氏制度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在最初氏和姓有完全不同的内涵。姓代表了人的血缘关系,用来辨别人们是否可以结婚;氏用来表示人们的社会地位,与人所占有的财产、政治权力等现实因素有关,用来区别贵贱。姓是不能改变的,是生来就具有的,氏却会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一个氏会分出新的氏,新的氏又会分出新的氏,氏族越来越多,所以先秦时期中国的疆域随着氏族的增加而不断地扩大、发展起来。

(三)姓氏合一

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确立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制度,还统一了度量衡,实行了郡县制等。但秦朝存在的时间太短,还没来得及对中华姓氏作出贡献就被陈胜吴广的起义给推翻了。经过楚汉之争,刘邦称帝,建立了汉朝。

秦朝统一全国打破了贵族的分封格局。直到汉朝的建立,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改变了原来姓氏的格局,姓氏的状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姓氏合一,“姓氏”变成了一个词。

远古社会中国就产生了姓,但在奴隶社会中,只有贵族才有姓,奴隶是没有资格有姓的。后来氏出现了,但只有社会的上层人士才有氏。普通大众是没有氏的,比如《孟子》里提到的奕秋,就是一个叫秋的善于下棋的人,他没有自己的姓氏。“庖丁解牛”里的庖丁就是一个叫丁的厨师。

秦汉以来,表明社会地位、区分贵贱的分封制荡然无存,氏表明贵贱的功能也就消失了。“姓”“氏”都成为表明血缘的标记,所以“姓氏”逐渐合为一个词。姓氏合一是中国姓氏发展史上的重大演变。秦汉以来,姓氏不别,这样的结果使原来的氏融入姓中,扩大了姓的数量。还有姓氏不再是贵族的专利,社会对姓氏的看法宽泛起来,普通民众的姓氏得到官方的认可。

到西汉时,民众无论贵贱,基本上都已经有姓氏了。从此以后,姓氏不再有区分,不论是王孙贵族还是平民大众,人人都拥有姓氏。每个宗族都有世代相传的固定的姓氏,子孙持续使用,百代不变。这样形成了稳定的姓氏系统,有利于中国人追祖寻根的观念,也有利于以姓氏为中心的封建宗法统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