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是下一百个亿万富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造富机会
- 方礼勇
- 6122字
- 2023-07-13 19:05:48
第二节 谷歌公司
互联网的历史总是充满了英雄,充满了个人英雄。在很多理论学家认为人类已经进入到精英管理的时代,个人的作用越来越小时,我们却发现,在这个时代,个人的力量越来越大,个人英雄也越来越多。
在互联网发展不长的历史中,最早的英雄是美国雅虎(Yahoo!)。Yahoo!由大卫·费罗(David Filo)和杨致远(Jerry Yang)所创建,当时他们还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系的博士生。1994年4月,他们为了工作方便,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指南信息库,将其作为记录他们个人对互联网的兴趣的一种方式。但是不久,他们就发现他们自己编写的列表变得很长,不便于处理。于是,他们开始在雅虎身上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
1994年,他们将雅虎变成了一个可定制的数据库,以满足成千上万的刚刚开始通过互联网社区使用网络服务的用户的需要。他们开发了可定制的软件,帮助用户有效地查找、识别和编辑互联网上存储的资料。
1995年4月,风险投资公司红杉投资雅虎近200万美元,在此资金的支持下,雅虎公司创立了,其业务是为用户提供互联网导航服务,通过在线广告获得收入。
1996年3月7日,雅虎正式上市,4月12日正式交易。股票最初定价为13美元。但交易狂热,以33美元报收,使得雅虎的市场价值达到8.5亿美元,该价值是两年前红杉资本投资时的200倍。而杨致远的个人资产也在一瞬间飞升到1.7亿美元,他也被视为互联网时代成功的楷模,成为许多创业者崇拜的偶像。到2000年,雅虎每股股票的价格竟达到150美元,至此,雅虎成为互联网世界最成功的企业。杨致远的个人资产则达到58.5亿元,成为最年轻的美国华人首富。
然后,2000年互联网泡沫出现了,沉重地打击了雅虎。从此,雅虎让出了互联网头把交椅的位置,再也没有回去过。
接着,接下互联网领域头把交椅的企业是美国在线(AOL)。2000年1月10日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世界最大的ISPAOL(美国在线公司)和世界最大的传媒集团时代华纳公司宣布,两间公司将合并组建一个庞大的互联网和传媒集团——AOL时代华纳公司。新世纪刚开始的这次合并如一声惊雷,震惊了全球IT界。
AOL和时代华纳公司的合并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起并购案,交易总额高达1840亿美元。两公司合并后成为世界第七大公司,年营业额高达300亿美元,市值总额高达2860亿美元,加上未执行的期权和认股权证,交易总额可达3500亿美元。新公司被冠名为AOL时代华纳公司(AOL Time Warner Inc.)。
AOL是什么公司,都有何许人?这是一家专门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公司。1992年,凯斯任公司的CEO,当时AOL只有250名员工,20万用户,AOL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0%,是一家不怎么起眼的小公司。由于其生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该公司发展迅速。仅仅7年之后即1999年,AOL已拥有1万名员工,2000万用户,市场份额超过50%,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服务公司。股票也从1992年AOL刚上市时的1.84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147美元,成了华尔街最热门的股票之一,AOL公司中数以百计的骨干成为亿万富翁。
但是好景不长。从2000年开始,美国的互联网接入已经启动从电话拨号上网向宽带上网的发展进程,而AOL仍然固守在窄带上网的方式上,导致其用户数量持续下降。同时,2000年发生的互联网泡沫对AOL打击很大,在刚刚合并的AOL时代华纳公司中,AOL的地位不断下降,最终导致AOL被分拆出来,成为一家不再举足轻重的互联网公司。
正是,江山代有人才出,一浪更比一浪强。
然后是谷歌出现了。
谷歌(Google)的诞生可以说是偶然的。1995年Larry Page刚从密歇根大学毕业,他去参观斯坦福大学,以便决定去哪个研究生院深造,担任向导的是Brin。Brin是俄罗斯移民,他的父亲是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科学家和马里兰大学的教授,他在6岁时全家移民到美国。Brin在数学方面拥有惊人的天赋,算法研究是他的强项。Page进入斯坦福大学后,将当时还处于萌芽状态的互联网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互联网是由成千上万个页面相互链接组成的,这些由人类创建的页面隐藏了大量有用的信息。问题是,如何有效地获取这些信息呢?在研究过程中,Page发现从一个网页链接到另外一个网页非常简单,然而要想从一个网页逆着链接回去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换句话说,当你在浏览一个网页时,你并不知道有哪些网页可以链接到这个网页。Page认为,如果能得到这些信息,对于评价页面的信息质量将很有价值,一旦解决了评价一个页面的信息质量的问题,就能够提高网页的搜索效率,把那些信息质量最好的网页率先提供给搜索者。
在研究如何评价网页价值时,Page从科学论文的评价中找到了参照物。在学术界评价一篇论文的价值时,内容本身的重要性其实决定于是否有别人引用它,引用它的论文的质量如何?多少人或者说多少篇论文引用了它?在这个基础上,Page为评价网页内容的质量建了一个系统。
这样,谷歌搜索引擎的核心就成为,利用网页评级系统(PageRank),引导搜索挖掘的路径,使得高质量的网页能够被提前搜到,排列在搜索的前列。
有了想法之后,Page建立了一个实验用的搜索引擎BackRub。1996年3月,Page将BackRub放在了他的个人主页上。此时的Page尚不知道,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第一个网络爬行工具。
由于实验异常复杂,Page急需他人的帮助,这时Brin加入了他的团队。Page和Brin共同开发了一套网页评级系统PageRank。使得BackRub成为功能十分强大的搜索引擎了,其搜索效果远远好于那些只采用文本匹配技术的搜索引擎。而且由于PageRank是根据网页链接来工作的,因此网页数量越多搜索效果越好,这一点与其他搜索引擎恰恰相反。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BackRub搜索引擎,Page和Brin意识到了BackRub的商业价值,两人希望卖掉BackRub,换取现金。但当时各大门户网站对他们的技术非常冷漠,不感兴趣。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自己干。他们为自己的搜索引擎取名为Google,这是一个数学名词,意思是数字“1”后面加上一百个“0”的数量。
两人随后注册了google.com域名,并拿到了Sun联合创始人、天使投资人安迪·贝托西姆(Andy Bechtolsheim)10万美元的投资。两人拿着这笔钱租用了加州的一个车库,作为谷歌的第一个办公室。随后,谷歌技术公司(Google Technology Inc)于1998年9月4日注册成立。
到了2000年,谷歌获得了高速发展,谷歌搜索引擎的页面索引数量达到了里程碑式的10亿个,支持的语言增加到15个,包括中文、法文、德文和日文。同时,雅虎宣布采用谷歌作为默认搜索引擎。同年,谷歌启动了AdWords广告项目以及浏览器插件“谷歌工具栏”。到了这一年的年末,谷歌每天处理的搜索请求已接近1亿次,迎来了令人瞩目的高增长率。
2004年8月19日,谷歌上市。从谷歌上市之日起,谷歌就成为了搜索的代名词,“Google”一词既是一个名词又是一个动词,它彻底地改变了互联网。
从诞生起到目前,谷歌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 第一阶段(1998-2003年):寻找生存模式并稳固地位
- 第二阶段(2004-2007年):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基础应用
- 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探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第一阶段(1998-2003年):寻找生存模式并稳固地位
谷歌自诞生之日起发展迅速,但是在2000年之前,它定位自己是技术提供商,为网络门户(如雅虎等)提供搜索技术服务。2000年,AdWords广告项目的推出,标志着谷歌在业务模式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AdWords将谷歌的业务模式定位为“广告模式”,让用户免费搜索,想付费推广的企业则根据被点击的次数向谷歌付费。这个模式对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让谷歌从此走上了健康的盈利之道。为了迅速扩展用户,谷歌接着推出了浏览器插件“谷歌工具栏”。
在明确了业务模式后,谷歌把用户访问数作为最重要的指标。2001年,谷歌开始向全球发展其业务,陆续在其他国家设置办事处。同时扩展搜索的业务面,于2001年7月推出图片搜索服务,最初的索引图片数量超过了2.5亿个。
2002年,谷歌接着推出了大量的新产品和服务,包括网络购物工具Froogle、谷歌实验室及谷歌新闻(Google News)等。
2003年2月,谷歌收购了博客网站Pyra Labs公司,后者旗下拥有博客网站Blogger。随后不久,谷歌宣布公司名称“Google”(谷歌)是一个动词,“Google it”就是“搜索”的代名词。同年12月份,备受争议的“谷歌图书扫描项目”(Google Print)上线,该产品目前演变成为了“谷歌图书搜索”,它以数字形式为用户提供数千万本图书的部分内容。
至此,可以看出谷歌的精力集中在内容的搜索上,从网页到购物,从新闻到博客,从图片到图书,可清晰地看出谷歌稳步发展的路线。
第二阶段(2004-2007年):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基础应用
在解决了基础的内容搜索的问题之后,谷歌开始迈出关键的第二步: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基础应用。这个阶段是谷歌的迷惘期,它推出了大量的应用,但成功者寥寥,也看不出其中根本的脉络。
2004年,Gmail的上线是当年的最大新闻。该产品的测试版是谷歌在2004年4月1日愚人节当天推出的,外界曾一度以为是谷歌的恶作剧。Gmail提供了当时从未有过的1GB存储空间,除了让用户感受到速度的体验之外,Gmail还内置了谷歌搜索技术。
2005年2月,谷歌推出了谷歌地图(Google Maps),提供全球主要地区的地图。之后,谷歌一直在不断改善此项服务,一方面不断扩大可搜索的区域,一方面增加新功能如卫星浏览、方向指示等。随后推出了采用3D卫星图像的地图服务“谷歌地球”(Google Earth),进一步丰富了谷歌位置服务产品线。同年,谷歌还推出了首页定制服务iGoogle、RSS阅读器(Google Reader)以及网络分析服务“谷歌分析”(Google Analytics)。同时,谷歌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开始布局,针对手机使用Gmail、Blogger和搜索进行了优化。
2006年,谷歌以价值16.5亿美元的股票收购网络视频网站YouTube,这一交易也使YouTube成为第一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社交网站。
2007年谷歌推出了多个语言版本的“谷歌文档”(Google Docs)。它还在“谷歌地图”中加入了“街景模式”,让用户以街道视图查看并探索美国的多处景点。
从2004年到2007年的这一阶段,谷歌的发展方向重点在于基础应用方面,它试图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办公解决方案,但是取得的成效一般,可以认为是谷歌的彷徨阶段。
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探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到2008年谷歌正式运营了10年。谷歌发布了首款iPhone应用,并将街景服务覆盖到更多的国家,推出了新版本的图片管理应用Picasa及类似维基百科的Knol服务。
更关键的是,谷歌推出了两项服务,影响深远。
(1)网络浏览器Chrome
2008年9月,谷歌推出了网络浏览器Chrome,加入了烽烟四起的浏览器大战。Chrome是由谷歌开发的一款设计简单、高效的Web浏览工具,其核心特点是简洁、快速,支持多标签浏览。每个标签页面都在独立的沙箱内运行,使得Chrome浏览器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一个标签页面的崩溃也不会导致其他标签页面被关闭。此外,Google Chrome基于更强大的JavaScript V8引擎,这是当时其他的Web浏览器所无法实现的。
2009年11月19日,谷歌Chrome OS全球同步发布,其中甚至包括了简体中文版本。Chrome OS是一种桌面操作系统,是完全开源并且免费的。它像是一个整合了Linux内核的Chrome,其浏览器和内核浑然一体。谷歌反复强调,Chrome OS只支持Web应用。
(2)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
2008年9月,谷歌推出了Android系统,同时,第一款搭载Android系统的手机正式亮相,这就是由T-Mobile发布的G1,它拥有GPS功能、3.1M摄像头,以及一系列的谷歌应用。
Android和Chrome的推出,极大地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进程。在今天看来,Chrome的未来作用还没有显现,但是,Android却已经开始发威,并改变了世界。
Android是谷歌在2005年7月收购的一个操作系统。在被收购前,Android属于一家小规模的移动软件开发公司,该公司由AndyRubin、RichMiner、Nick-Sears及ChrisWhite四个人共同创建,成立刚22个月,其目标是为智能手机提供一个开放的操作系统。尽管收购的资金规模不大,但这个收购行动还是立刻引起了移动业界的兴趣,大家认为这是谷歌进入移动市场的标志。现在看来,大家是猜对了。
在收购行动发生差不多两年半以后,2007年11月5日,谷歌发布了名为Android且基于Linux的全新移动操作系统。这不单单是一个全新的移动系统,更重要的是,它是开源的。
此前,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由数家瓜分,主要是微软Windows Mobile、RIM的黑莓、Palm和Symbian等。据资料统计,在2006年下半年,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上Symbian处于领先地位。在日本和中国市场,Symbian占据60%以上,北美市场的情况为:Symbian(10%)、Palm(20%)、微软(40%)、RIM(30%)。其中,作为其他手机厂商而言,可以选择操作系统的余地很小,主要是采用微软的Windows Mobile,而Windows Mobile存在耗电大、应用支持少、授权费用高等弱点,因此,当谷歌向手机厂商和软件开发者免费派发开源的Android操作系统时,吸引了众多的厂商和开发者参与其中,大大地促进了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打造。
同时,由谷歌倡导成立了开放手机联盟(OHA)。主要成员包括谷歌、宏达电、英特尔、Sprint-Nextel、T-Mobile及NVIDIA等,该联盟的目的就是要创立移动设备的开放标准。第一款搭载Android系统的手机就是在2008年9月由T-Mobile发布的G1。
从终端厂商来看,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谷歌公司主导的开放手机联盟(OHA)成员数量迅速攀升,先后有宏达电、摩托罗拉、三星、LG、宏基、东芝、夏普、华硕、联想、华为、OPPO及中兴等厂商加入开发阵营。
在中国,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移动运营商也不甘落后。中国移动于2010年5月13日发布首款移动定制Android手机多普达A8188,中国联通首款采用Android2.0操作系统的摩托罗拉智酷XT701于2010年3月11日上市,中国电信与摩托罗拉定制的基于Andriod平台的智尚XT800则在2009年12月29日发布。
由此,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数量急剧增加,到2010年6月,每天激活的Android手机超过20万部。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8月初公布报告称,全球范围内使用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手机数量将在2012年超过苹果iPhone。它们在该报告中预测,未来两年中全球使用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数量将会达到7500万部,iPhone数量则将为6200万部。
iSuppli公司的报告指出,Android系统的优势在于,摩托罗拉和宏达电等手机厂商都可使用这种系统,而iPhone OS则仅用于苹果的手机。iSuppli还预测,到2014年这个差距将继续扩大,届时Android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所占份额将为23%,而iPhone则将下滑至15%。
2010年5月底,根据手机广告商AdMob的最新数据,中国Android手机的数量已经超过了iPhone。全球iPhone手机总数量为1060万部,Android手机为860万部。而在中国,Android手机数量为88万部,iPhone手机数量为72.6万部。
从应用方面看,谷歌开放、免费的策略吸引了巨量的应用合作开发伙伴在Android平台上开发软件应用,使得该平台上应用数量呈现爆发性的增长。在2009年12月份,Andriod Market上只有18000个应用程序;到第二年3月份,该数字已经超过了30000;而到9月底,商城中的应用总数已经超过140000个。到2010年年底,Android应用商城中应用的总数量已超过200000个;按照这个趋势,到2011年年底,其数量将有可能超过苹果应用商城中的应用数量。
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不仅仅大大推动了智能手机的普及,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它推动了一个更重要的品类——平板电脑的普及。
长期以来,介于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之间的便携性移动设备就是业界关注的焦点。手机的屏幕太小,笔记本则不够便携。因此,提供既具有手机的便携性,又具有笔记本的强运算、大屏幕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是IT界所关注的,同时也是用户所渴望的。Windows由于其功耗太高、系统过于复杂等问题,一直无法充分满足该市场,而Android系统的推出,正好为平板电脑提供了关键的基础平台。
也正因为如此,2010年被称为“平板电脑元年”。根据摩根斯坦利的预测,平板电脑将在2014年超过PC的数量。我们对中国市场的预测是:2010年,中国平板电脑的销量是80万台左右;在2011年,该数字将达到800万;到2012年,中国平板电脑的总销量将达到3000万台,如此飞速的增长,是IT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平板电脑市场的井喷,将巨大地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并将带来移动互联网领域相关产业的井喷式增长。由于屏幕大了(主要集中在7~10英寸之间),运营商的用户和流量消费将巨大地增长;应用软件有了更好的展示平台和更加庞大的用户群;微博、游戏和娱乐应用将得到全面的推动;基于位置的服务有了实质性的平台;SNS将会无处不在;电子商务将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