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九歌》共11篇,是根据楚国民间祭神的乐歌加工写成的。《九歌》是一组古老的乐歌,据传是夏启王(夏禹的儿子夏后启)从天帝那里取来的。这虽然只是一种传说,但《九歌》是古代民间祭神的乐歌则是无疑的,因为屈原在《离骚》和《天问》里都曾提到过它。楚人将这种祭神的乐歌称为《九歌》,可能是因为在祭祀时曾以《九歌》的曲调进行演唱,并采用了它载歌载舞的形式。
《九歌》保留着民间创作的质朴自然和清新活泼的风格特色。《九歌》的“九”,是泛指多数,并非实指“九”,其意大概是表明这组乐曲是由好几种曲调组成的。屈原整理加工的《九歌》充满浪漫主义的气息、神话的色彩和奇丽的想像。
11篇作品中,除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曲之外,其余10篇均以祭歌的形式各主祀一神。《东皇太一》写天神,《云中君》写云神,《湘君》、《湘夫人》写湘水的配偶神,《河伯》写河神,《山鬼》写山神,《大司命》写主寿命的神,《少司命》写主子嗣的神,《东君》写太阳神,《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神的礼赞,其他则主要是写神与神或人与神的恋爱。
《国殇》比较特殊,是写人鬼的,为哀悼楚国阵亡的将士而作,充满英雄主义和悲壮色彩。
除《国殇》外,其余各篇写祭祀自然神的都采用对话的形式和抒情的笔调,来写一种恋爱、思慕和悲欢离合的情绪。这些神都是被人格化了的,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有的还写到了人和神之间的恋爱,如《山鬼》。《九歌》是一组清新优美的抒情诗,风格与《离骚》有些不同,但在遣词用意上与屈原的其他作品一脉相承,也是屈原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歌》中主要是写的神,因而充满了神话的浪漫主义色彩,想像十分奇异优美。这些神话故事的特点是神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品格,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和人间气息。是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借神话故事而得到一种诗的表现。
《九歌》善于将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描写,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九歌》的语言精练优美,富于情韵。
《天问》
《天问》是一首十分奇特的诗歌。它用诗歌的形式,问难的语气,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天地的形成、日月的运行等自然现象,也包括古老的历史事实、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和人生观等等。
据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说,屈原在流放中,看到楚国先王之庙和公卿祠堂的壁画上画着天地山川、神灵圣贤和种种神异事物,于是一边提出问题,一边写在壁上。这种说法出于推测,但从作品所表现出的怨愤情绪看,是屈原被放逐时所作大概是不错的。
“天问”就是“问天”,“问天”的“问”是问难意思,也就是对天提出责问和怀疑。这是对传统的天命观的一种严重的挑战。跟《离骚》一样,《天问》也是屈原抒发自己内心忧愤的作品。
《天问》表现了诗人大胆勇敢的探索精神。他对自然界,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以及古史传说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尖锐地提出问难,表现出对于当时社会中得自传统的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等各种观念提出怀疑乃至尖锐的批判,尤其对“天命论”提出怀疑和批判,充满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
《天问》在艺术表现和风格上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全诗基本上采用四言句式,或两句一问,或四句一问,参差错落,灵活多变,气势磅礴,奔放宏伟,表现了深沉的思考和活跃的想像的完美结合。这首诗比屈原的其他作品更多地吸收了先秦散文的特点,而又不失诗歌特有的节奏和韵律。
诗中所包含的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一部分历史事实,虽然仍有许多今天不能完全理解,但对于研究古代神话和上古社会的历史与文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招魂》
《招魂》是一篇在屈原的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作品。关于《招魂》的作者和主旨,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认为是屈原所作;王逸《楚辞章句》则认为是宋玉所作,而且认为是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现代多数学者认为《史记》记载较早,为屈原所作的说法是可信的。那么,屈原是为招谁的魂而作的呢?这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屈原招楚怀王之魂而作,一说是屈原自己招自己的魂而作。认为是招怀王之魂而作的说法比较合理。
据《史记·楚世家》,楚怀王被秦昭王骗到秦国,强求楚国割地,被怀王拒绝,因而被拘囚留秦。三年后死于秦国。当时屈原正放逐于江南,跟当时许多楚国人一样为此事深为震动和忧虑,于是便利用民间招魂词的形式,写成这首诗歌,以表现对楚怀王的哀悼,表现对楚国执著真诚的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楚国巫风极盛,人死后招魂(也有生人招魂的,此俗今日在某些地方的民间仍然保存)是一种极普遍的民间习俗。招魂活动中要念诵招魂词,《招魂》就是利用民间招魂词的形式写成的一篇十分奇特的诗歌。
清人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认为:“卒章‘魂兮归来哀江南’,乃作文本旨,余皆幻设耳。”〔21〕这一看法是不错的。《招魂》全诗的结构是这样的:开始是序言,接着是招魂词,即全篇的主体,然后以乱辞作结。招魂词的写法是“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以殷切深情的口吻,劝诫魂灵不要到天上四方去,美好的楚国才是最好的归宿,表现了深沉的爱国感情。诗人写上下四方,包括传统认为美好的天堂都是充满危险,非常可怕的,而最安稳、最美好的地方只在楚国。诗歌以铺陈的手法,极力渲染楚国宫室建筑之壮丽,服饰饮食之精美,歌舞游戏之丰盛等等,呼唤灵魂回到楚国。用幻想的形式,婉曲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祖国炽热、深沉的感情。
古代神话材料的引用,使这首诗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铺叙排比的手法,华丽丰美的词藻,对稍后汉赋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九章》
《九章》是屈原散行的九篇作品的汇编,并非一时一地之作。因为比较短小,内容、形式又比较一致,所以后人编为一组,并加上《九章》的题名。《九章》的“九”是实数,不同于《九歌》的“九”是虚指,只是表明多数。《九歌》、《九辩》都是古乐曲名。西汉末年,刘向在他的《九叹》中已经提到《九章》,估计很可能是刘向在最初编辑《楚辞》时搜集在一起并加上题名的。
按王逸《楚辞章句》,《九章》的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但这并不是按创作时间的顺序编排的。
学术界一般认为,《橘颂》是诗人早年的作品。诗中的情绪开朗乐观,借夸赞桔树来表白自己的人生理想。其余各篇,基本上可以确定是两次放逐期间的作品。《哀郢》和《怀沙》两篇,是作者自沉前夕不久所作。其中《哀郢》是专为哀悼秦国攻占楚国的郢都而作。秦将白起攻占郢都是在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因此可以断定这首诗就是在这一年作的。诗中充满一种国破家亡之痛。《怀沙》是诗人自沉前的绝命诗。《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怀沙》的末尾,诗人明白地表示了将以死来殉自己理想的心志:
知死不可让,死就死吧,不可回避,
愿勿爱兮!我不想爱惜身体。
明告君子,光明磊落的先贤呵,
吾将以为类兮!你们是我的楷式!
这两首诗都充满了深沉的悲愤和热烈的爱国感情。
《九章》中的诗歌,其基本的思想内容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政治性和抒情性,跟《离骚》是一致的。但多为写实,较少像《离骚》中那样大胆奇幻的艺术想像,真实地记录了屈原放逐期间的经历和思想感情,多采用直接倾泻的方法,以更好地表现他内心激荡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