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现存的汉代乐府民歌有四十多篇,数量不算多,但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却相当广泛。这些作品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说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就是说,这些作品不同于那些内容空虚,感情贫乏的苍白之作,而是有充实丰富的内容,是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他们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概括地说,汉代乐府民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反映劳动人民受压迫剥削及其悲惨遭遇的。

汉代至汉武帝以后,一方面是长期对外用兵,开拓边疆,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奢侈享乐,过着豪华腐朽的生活,而大量的挥霍只有从劳动人民身上搜刮。加上土地兼并,使广大农民陷于贫困和破产的境地,因而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这种社会情况,在汉代乐府民歌中得到了极为具体而生动的反映。例如《平陵东》(《相和歌辞·相和曲》):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义公。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这首诗是一篇饱含血泪的控诉书。从篇中所写“卖黄犊”的情形看,受迫害的应该是农民。官府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劫持无辜人民,而向被劫持者敲诈大量的金钱财物,家中无钱,即使卖掉仅有的黄犊也不能满足统治者的贪求,便只有被迫发出痛苦的呼号了。

再看《妇病行》(《相和歌辞·瑟调曲》):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这首诗写一个病妇临死前对丈夫的告语,写出了一个令人惨不忍睹的家庭悲剧,表现出深刻的社会内容。这个悲剧的造成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贫和病,而其根源在饥寒交迫。篇中透露出病妇是一个年轻妇女,虽然没有指明她生病的原因,但从下文嘱咐丈夫不要让孤儿“饥且寒”看,她平日的生活显然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行复尔耳!”这结语悲痛的慨叹极其惨苦,说明孤儿的命运跟他们的妈妈一样,必然是冻饿而死。这个家庭的遭遇是很有典型意义的,可以看做是那个社会里劳动人民生活的缩影。

又如《艳歌行》(《相和歌辞·瑟调曲》):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赖得贤主人,览取为我。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这首诗写兄弟三人为生活所逼迫,流宕他乡不能归家的痛苦生活和心情。全诗读起来,像是极自然的叙写,实际构思极为巧妙。诗中写了一个富于戏剧性的情节和场面,传达出的感情是极其悲苦的。“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这明确交待了,离家流宕在外的不只是兄弟当中的一个人,而是兄弟三人,如果不是出于不得已,一般是不会这样的。显然他们之所以流宕他乡,想归家而不得归家,连来去自由的燕子都不如,是为生活的穷困所逼迫的。开头用翩翩起飞的堂前燕来起兴,就传达出一种羡慕和凄哀的心情。下面说在外衣服破了没有人补,这样写,就可以想见他们平日在家时是有妻子为他们缝补的。好不容易得到房东女主人的同情,替他们缝补衣服,但男主人回来看见,却又引起误解。这种误解自然是人之常情,本来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在这首诗所写的特定情景中,却有着让人感到非常沉重的内容。由于引起了诗中主人公内心的无限悲哀,故在诗的结尾便发出“远行不如归”的慨叹。这首诗并没有写他们为何流宕在外,但有家而不能归,却又非常想归,这毫无疑问是出于被迫和无奈,这就从一个十分巧妙的角度,生动自然地表现出人民痛苦生活的一个侧面。

第二,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和丑恶本质的。

最著名的是叙事诗《陌上桑》(《相和歌辞·相和曲》):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一解)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踌。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二解)“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三解)。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太守看见一位漂亮的采桑民女,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便厚颜无耻地要将这位有夫之妇同车载归。诗中描写了他在坚贞的罗敷义正辞严的斥责之下未能得逞。诗中成功地塑造了罗敷这样一位美丽、机智、勇敢的妇女形象,在对比中突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横暴的丑恶面目。这首诗篇幅并不算长,但有场面,有情节,有对话,叙写富于戏剧性,是一首极为出色的叙事诗。

再看这首《孤儿行》(《相和歌辞·瑟调曲》):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月中,怆欲悲。泪下渫渫,清涕累累。冬无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乱曰:里中一何,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这首诗是描写统治阶级中的家庭关系的,由诗中写孤儿“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的富裕生活可证。诗歌通过孤儿在父母死后受兄嫂的虐待,过着一种被剥削、被压迫的生活,以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撕破了统治阶级口头上那一套所谓孝、悌、忠、信的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揭露了在统治阶级中,兄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主奴关系。孤儿什么活都干,从烧饭、喂马、挑水到养蚕、种瓜,可是却吃不饱、穿不暖,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当时社会上的人也缺乏同情心,在孤儿瓜车翻倒以后,帮助他的人少,而抢瓜吃的人多。于是他只好哀求吃瓜的人将瓜蒂留给他,好回去对凶暴的兄嫂有个交待。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生活画面啊!在酷虐无情的兄嫂面前,他是悲苦而不敢言,只好辛酸地将希望寄托在虚无之中,向九泉之下的父母寄书诉苦。

其他如《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可能是娱乐豪贵的歌曲,铺陈富贵之家的奢侈享乐,以及子弟人人做官的气派,但在客观上却成为对统治者腐朽生活的一种揭露和讽刺,也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第三,反对战争和徭役的。

武帝以后,长期进行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因而反对战争就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的一个突出主题。例如《战城南》(《鼓吹曲辞·汉铙歌十八曲》):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这首诗通过在战场上战死的战士,因无人收葬而被乌鸦啄食的悲惨景象,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灾难。更加令人感到悲痛的是,作者别出奇想,假拟死者与乌鸦对话,希望它先为死者嚎叫招魂,然后再吃,出语极为凄苦。这首诗是通过对战争残酷性的渲染来表达诗人的反战思想的。而《十五从军征》(《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5〕则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同样的思想倾向。全诗是这样的: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诗中的主人公从15岁参军,直到80岁才退役,这本身就够悲惨的了,更悲惨的是他回到家中时所看到的情景。65年的漫长岁月,经历了种种难言的战争苦难,终能幸免一死,回到家乡时的心情当是悲喜交集的。可当他问乡里人家中还有什么人的时候,被问者指给他看的却是松柏林中的一片荒坟。家人的境遇和主人公得知这一信息时的悲痛,都概括在这“松柏冢累累”五个字之中了。接下去,诗歌具体地描绘了家中残破荒凉的景象,读来字字皆见血泪。诗中没有一个字是直接谴责战争的,但对战争的控诉却非常有力。余冠英先生认为,杜甫的名篇《无家别》受到这首诗的影响,从思想倾向和表现角度及构思看,杜作与此一首确是一脉相承的。

第四,描写劳动人民机智勇敢的反抗斗争的。

劳动人民对于统治阶级的暴虐和压迫是反抗的,这种反抗有时采取一种悲愤的激烈的形式,有时则采取一种充满机智和乐观情绪的轻松的形式。这两个方面在汉代乐府民歌中都得到了表现。前者以《东门行》(《相和歌辞·瑟调曲》)为代表: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它描写了一个城市贫民,由于受到残酷的压迫剥削,生活极端穷困,最后被迫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诗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反抗者的形象,通过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和广大人民强烈的反抗斗争精神。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人民铤而走险的社会原因是穷困,是无衣无食,这就表现出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行为的正义性,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是非观念和深切的同情心。作品还生动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在走向反抗斗争过程中的种种矛盾。首先是写出了他自己内心的矛盾。他本来已经很坚决地走了,却又回来,说明他心里还有牵挂,还有矛盾;而从诗的后半部分看,这矛盾主要是出于对妻儿的关爱。但一回到家中,看到家中无衣无食的现实情景,便决然地出走,即使是骨肉相离,也在所不顾了。诗中的“拔剑”二字很有表现力,不仅说明主人公所走的是一条武力反抗的道路,而且以具体的动作表现出主人公坚决果断的精神。其次是写出了家庭的矛盾。儿母牵衣啼哭,加以劝阻,但他心中虽然充满了离别的难言之痛,却还是愤然决然地走了。他果绝的行为,呵叱劝阻他的妻子时那种强烈的近于粗暴的语气,似乎有些无情无义。但由于诗中真实地揭示了他反抗斗争是为生活所逼,是为了衣食问题,也就是出于对妻儿的关爱,因此他在矛盾痛苦中仍愤然出走,就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是令人同情的。

前面已经提到过的《陌上桑》,则从另一个方面,以另一种风格表现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精神。诗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机智而富于斗争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诗中首先点明罗敷是一个养蚕女,是一个劳动妇女,一场充满戏剧性的斗争,就是在她劳动的场地桑林里展开的。接着写太守荒淫无耻,看见一个民女长得漂亮,就想占为己有,无礼地提出要载她归去。而罗敷却根本不把太守放在眼里,不仅对他的权势和富贵不存任何艳羡心理,而且也没有丝毫畏惧情绪,她似乎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对手的权势和横暴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灾难。在对方无礼的要求面前,她立即加以严词拒绝,并一泻而下,以自己的夫婿在才貌、地位等方面都压倒对方,进行说理斗争。这样,这位小小的采桑女,在横暴的太守面前,在精神上就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完全压倒了对手而取得了胜利。这首诗在思想上是很有特色的,写压迫和反压迫的斗争,没有通常所见的那种凄哀情调和悲壮色彩,而是写得极其轻松,充满幽默感,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写出了劳动人民在反压迫斗争中的主动和强势地位。诗虽然带有理想色彩,但就它所反映的情绪和愿望来说,是人民思想感情的真实的表现,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结合得非常好的作品。

第五,描写爱情婚姻题材的。

描写男女爱情和婚姻问题的作品,在汉代乐府民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比起《诗经》来,汉代乐府民歌中的爱情婚姻题材作品,表现了不同的思想内容和时代特色。《诗经》中不少写男女自由恋爱的诗歌,写出了爱情的甜蜜和幸福,许多诗作充满了轻松欢快的情绪。但在汉代,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封建礼教的统治加强了,形成了对妇女强大的精神压迫。因此汉代乐府民歌中写男女爱情婚姻的作品,大多是悲剧性的内容,充满了悲苦怨愤的情绪,成为对封建礼教、男女不平等和家长宗法统治的控诉。如《上邪》(《鼓吹曲辞·汉铙歌十八曲》):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首指天为誓以表白自己爱情坚贞的情歌。从语气上看,主人公是一位女子,她表示与一个男子相爱,这爱永不断绝,永不衰减。她一连用了五种世间绝不可能出现的客观物象,来表达自己爱情永远不变的决心:高山变为平地,江水枯竭,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地相合,这才与你分离。但这些自然界的变化是不可能出现的,因而女主人公的爱情也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爱情是如此热烈、大胆、坚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量。这首短诗没有提供女主人公发誓的任何背景,但从她所表示的不可动摇的信念和果决的态度看,其间是显示出某种斗争锋芒的。这锋芒指向什么,诗中没有明确的表现,但我们有理由认为,这跟当时社会上严酷的封建礼教的统治显然是有关系的。联系到汉代的社会思想情况,这首诗所表现的女子的勇敢坚强的性格和对坚贞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汉代乐府民歌描写爱情婚姻的作品中,这首短诗应该给予特殊的评价。

再看看《有所思》(《鼓吹曲辞·汉铙歌十八曲》):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秋风肃肃晨风,东方须臾高知之。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男方变心被遗弃以后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写得十分真实、细腻、动人。女主人公所爱的人不在她的身边,她日夜都在想念着他。她想送给他一个珍贵的礼物以寄托深挚的情思。这礼物最后选定了是用玉装饰的双珠玳瑁簪。可是一听说对方变了心,因爱之深而恨之切,心中非常气愤,便把这珍贵的礼物折断烧毁了,烧毁还不足以解其气,还“当风扬其灰”,使之无影无踪,永远消失,以表示“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的决心。可是,转念却又犹豫起来。愤怒之余,不禁回忆起过去两人私相幽会时,惊动得鸡鸣狗吠,连兄嫂都知道了的那种又惊怕、又幸福的情景,于是情思缠绵,又一时难于割断。到底是断决不断决呢?主人公拿不定主意了。诗中对女主人公内心复杂矛盾的心情,表现得惟妙惟肖:她决断不了,于是心里推托说,等天亮了让白日来照亮自己的心,再决定主意吧!这末一句,使读者自然地想像出她彻夜不眠的情景。这位女主人公是很有性格的,她直爽、刚烈,却又多情。她爱情的深挚热烈令人感动,而正因此,她的被遗弃就更加令人同情。

在封建社会中,男女不平等,婚后妇女常遭负心男子的遗弃。在汉代乐府民歌中,有一些作品是表现她们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悲愤感情的,这就是文学史上常见的“弃妇诗”。例如《白头吟》(《相和歌辞·楚调曲》):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鱼尾何。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诗的开头以山上白雪和云间皎月起兴,象征着真挚爱情的纯洁。但丈夫却心怀两意,遗弃了她,她于是下决心坚决地跟他断绝。她不像《有所思》的主人公那样内心里还有矛盾和犹豫。她对无情无义的男子是有所了解的,她不再怀抱任何的希望。她只能悲伤地提出封建社会里一个被压迫妇女的最低的期望和理想:“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这理想中包含了她的失落和悲伤。这首诗表现了封建社会里妇女常被男子遗弃的普遍的不幸命运,是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的。

其他如《上山采蘼芜》〔6〕: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首诗写一个被遗弃的妇女后来又偶然跟故夫相遇的情景,写了他们的对话和思想感情。女子不像上一首那样充满悲愤绝决的感情,而是很关心故夫的生活,打听新妇如何,也就是打听丈夫在两人分离后是不是生活得幸福。问话中充满一种深挚的关切和爱意。丈夫却回答说,新妇不如旧妇好。这有些出人意外的回答,暗示了两人的离异可能不是由于男方的负心,而是别有原因,别有隐情。两人相爱而又不能不离异,相别而又不能相忘,男女双方都是值得人同情的。

还有一首《怨歌行》〔7〕: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这首诗全篇为一比喻,表面上看是写扇,实际是以扇的遭遇来写人的遭遇。扇子在天热时“出入君怀袖”,因为能使人凉爽而备受宠爱。但秋凉一至,就被人“弃捐箧笥中”了。借这个比喻,真实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妇女处于被男子玩弄的地位,她们没有独立的人格,年轻貌美时可以得到男子的宠爱,而一旦色衰,就再不能讨得男子的欢心,同团扇一样便只有被遗弃的悲惨命运了。“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种畏惧的心理和隐忧,是带有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的。

另有一首《塘上行》〔8〕也是写弃妇的: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贤豪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诗中所写主要是弃妇所言。这位妇女已经被丈夫遗弃了,可她还是深切地思念着丈夫,以致“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进而苦苦地哀求无情的丈夫不要得新欢而弃旧好。全诗语气感情都十分真实,出语凄苦,十分感人。

以上几首诗,所写具体内容不同,主人公的性格不同,诗歌的风格也各异,但都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封建时代妇女爱情婚姻生活的不幸,都是富有社会意义的佳作。

除了上述五大类以外,汉代乐府民歌中还有一些寓言性质的作品,通过将动物拟人化的手法,揭露了统治阶级残害人民的罪行。如《雉子斑》(《鼓吹曲辞》)、《乌生子》(《相和歌辞》)、《枯鱼过河泣》(《杂曲歌辞》)等,也都是值得注意的作品。

综上所说,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广泛地反映了汉代的现实生活,接触到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精神上,跟《诗经》中的“国风”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