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英印资本实力对比和殖民当局对民族资本的态度
- 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 林承节
- 1839字
- 2019-02-28 15:26:12
英印工业虽同时发展,英国资本相对印度资本来说,无论在哪方面都占优势。在投资总额中,英资占绝大部分,所有铁路、港口、电讯等近代交通设施以及大型水利工程都属殖民政权所有。对工业企业和种植园的投资,1898年英印资本的比重为:棉纺织厂投资总额1490万英镑,英资占1/3,印资占2/3;黄麻厂投资总额498.5万英镑,基本属英资,印资极少;其他工业企业和种植园共投资3550万英镑,英资占9/10,印资占1/10.可见,撇开交通设施和水利工程不说,单就工厂和种植园投资而论,英资也占绝对多数,印资所占比重不超过30%。
英国资本占支配地位,是因为在资金方面有资本输出作强大后盾,在进口设备、聘请技术人员和从银行获得贷款方面有很多便利。印人办企业,特别是办较大企业,资金受限制,英国银行不提供长期贷款,只能从马尔瓦利等商人高利贷种姓中借款,数额也是有限的;英国经理行控制机器设备的进口和技术人员的提供,印商有求他们,刁难颇多,除佣金高昂外,有的提出要以控制部分股权,甚至管理权作条件;更重要的,是殖民当局对印资企业采取歧视、压抑态度。英资修铁路、办种植园、建水利工程,都得到提供土地和租税上的优惠(长期租给,低租率,甚至免除税收),印人建工厂,得不到任何优惠。殖民当局对民族工业产品使用铁路、港口运销,规定的运费率高于英国商品。更突出的是关税政策上的歧视。印度对英国商品包括纺织品输入征收的关税极低(棉纱3.5%,棉布5%)。1874年曼彻斯特商会还借口英国纺织品受到印度纺织品竞争,强烈要求殖民当局完全取消英国棉纺织品的进口税。因为这涉及到殖民政权的财政收入,殖民当局没有接受。英国政府任命一个委员会进行调查,这个委员会的结论是英印棉纺织品不存在竞争的问题,英国产品主要是细纱细布,而印度产品主要是粗纱粗布。委员会否定了完全取消关税的要求。但英国工厂主继续不妥协地向议会施加压力,结果议会做出决定,要印度政府在财政许可时即行取消英国棉纺织品的入口税,1879年又前进一步要印度政府立即取消。在这个压力下,殖民当局于1882年全部取消了英国棉纺织品的入口税。1882年后在自由贸易旗号下,英国棉纺织品输入量大增,1883—1884年度输入总值为2511万英镑,1893—1894年度达3236万英镑,十年增加30%以上。后来出于财政困难,殖民当局在1894年不得不恢复这项关税,却同时向印度民族资本工厂的同类产品征收同等税率(棉纱3.5%,棉布5%)的出厂税,并说这是为了“公平竞争”!这种税收史上罕见的歧视举动只能说明这些“公平”的标榜者是如何不择手段地维护自己的私利!印度民族主义活动家费罗兹沙·梅塔气愤地说:英国当局这样做,是“要把年幼的印度工业扼杀在摇篮里”。
不过,殖民政权对民族工业除压抑打击的一面外,也有不得不容许发展的一面。这是因为民族工业的一定发展能为英国的重工业产品(机械设备、煤炭等)提供市场,对英国资本家有好处,同时也能增加殖民政权的财政收入。例如,对纺织机械进口征收的关税(1864年)是10%,当局自然希望把进口税定得再高一些,但是过高了会影响英国纺织机械的销路,引起纺织机械厂主的反对,这是他们不能不考虑的。
印度棉纱打开远东市场得到了英印政权和英国政权的支持。这是当时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英国商品进入中国享有值百抽五的低关税特权,英国当局允许印度棉纱也作为英国商品进入中国,享受同样特权。受损害的是中国关税,然而印纱进入中国市场挤了英纱地盘,英国工厂主也受损失。兰开夏的工厂主曾为此提出抗议,但是英国政府没有理睬。英国政府知道,印纱生产和输出的增长能够带动英印政权税收的增长。其次,它同意英印政权的考虑:在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压制不住的情况下,有必要采取疏导政策。英纱当时在中国销路不广,把印纱导向那里,以在中国的小损失,确保印度的大市场,既可使英资印资各得其所,又可缓解印度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不满。结果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英纱占领印度市场,印度纱占领中国市场,印度既是棉纱输入国又是输出国。由于印纱在中国销路好,生产受到推动增长较快,销售量也有较快增加,结果印度棉纱输出超过输入,成了出超国。在棉纱输出带动下,棉布的输出也有增长,不过输出量远小于输入量,依然是入超国。下表可以说明1880—1892年的变化:
不管殖民政权主观上如何考虑,它的疏导政策等于给民族工业以鼓励,初创的棉纺织厂能在艰难的条件下立定脚跟并得到较大发展,与殖民当局实行这个政策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