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孩子不是私有财产
- 谁教出来的“问题孩子”
- 郜云雁 却咏梅
- 6796字
- 2019-03-05 10:06:08
今天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其最大原因是我们从上辈继承的家庭教育经验与如今的社会已格格不入。当代中国的每个父母都在摸索。
今天我们要想做称职的父母,需要“持证上岗”。在孩子来到人世以前,做父母的应该接受基本的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教育方法,了解更多的幼儿心理和幼儿教育知识。反观现实,现在的大部分父母可谓“无证上岗”,这与没有经过驾驶训练就开车上路的司机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危险性更大。要知道,在我们周围,在爱的名义下,每天都发生着太多爱得错位和教不得法的失败案例。
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孩子的高素质。这道理就像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一样。孩子的问题大多与家庭问题有关,要治孩子的“病”,父母得先“吃药”。中国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和社会必须回答的问题,更是每个家庭必须正视的问题。
对于父母来说,没有一种成功能够弥补家庭教育的失败,而对于孩子来说,如果家庭渎职,即使有再多的学校、社区工作站、心理咨询室和劳动教养所,都将无济于事。为了孩子,为人父母者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作为父母,我们够格吗?当我们责骂孩子不爱学习时,我们自己是否做好了榜样?当我们指责学校教育有问题时,我们是否意识到很多问题其实出在自己身上?
作为父母,请记住,我们对孩子的影响将超乎想象。渴望改变孩子,不如先改变我们自己。父母们应该经常扪心自问,我们是合格的父母吗?
眼里只有考试和分数的父母,怎么能培养素质全面的孩子?热衷于规划孩子人生的父母,不是太自信就是太无知。要做合格的父母,首先要具备现代人所必须具有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
小提琴夺走了我的童年
在许多人眼里,川子是个非常出色的青年。28岁的他毕业于国内一所著名高校,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对于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他有许多话要倾诉:
很难用一个词定性我所受的家庭教育。我自小好奇心很强,凡事喜欢究其根底,父亲发现了这一点,从并不宽裕的家庭预算中为我买了很多书籍。那时候还没有太多的娱乐项目,读书成了我最大的乐趣。
大约从我小学三年级开始,父亲开始了他的育才计划——让我学习英语、日语、书法、小提琴……我的童年从此开始改变。
我出生在一个小城市,那时,各种学习班还没有那么多,所有的讲授均由我父亲完成。其实,有些知识他也不懂,只是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方面,他跟大多数家长一样,都是那么自以为是。
记得那时我每天早上5点就被揪起来,开始跟他读两个小时的外语,然后跟其他孩子一样,背起书包开始一天的学校生活。如果说外语、书法仅仅算是“加码”的话,那么所谓的业余爱好——小提琴,对我来说则不啻为一场噩梦。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我的爱好,而完全是父亲的爱好。和很多家长一样,他把自己的爱好与梦想强加给孩子,夺走了我童年的欢乐。从小学三年级的暑假开始,我的生活中就多了一项重要的内容——练琴,教师当然也是他自己。条件所限,那时的我甚至没有一把适合自己的儿童琴,直接用成年人的琴练,这对我的臂力以及下颌是个严峻的考验。记得那年暑假,我每天要练八小时的琴,而开学后练琴,挤掉了我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
在父亲看来,我放学后不做点儿什么就是浪费时间。那时,父亲天天挂在嘴边的就是“不能荒废了时间”。他让我参加各种各样的演出,获得这样那样的荣誉,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我拉琴的要求当然是变本加厉,稍有懈怠,随之而来的就是拳脚暴力。与别的孩子相反,那时的我最害怕放学和寒暑假,至少在学校里,我还可以轻松应对,但回到了家,我就不得不为那个不属于我的“业余爱好”付出我的汗水和眼泪。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6年,直到我进了高中,住了校,才暂时结束。
牺牲了我宝贵的童年,收获的又是什么呢?上大学以后,我再也没有碰过小提琴,因为一看到它就会让我回忆起那段痛苦不堪的日子。也正因为这样,我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大学时放假回到家,我发现想找点话题与父亲谈天都很难。平常给家里打电话成了一种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亲情的需要。最为糟糕的是,长久的暴力和反抗,甚至改变了我的性格,让我在大学以及工作中都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我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绝不是个案,每当看到寒暑假里父母带着孩子背着电子琴、小提琴等赶场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感到深深的悲哀。很多人说父母之爱是无私的,我想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点不同看法,有多少孩子学这学那是因为自己真正的爱好呢?又有多少父母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呢?
我想对天下的父母说,孩子不是你们的私有物,如果你们真的爱孩子,请让孩子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吧。
儿子的埋怨让我伤透心
这是一位名叫张桦的母亲的来信,信中她倾吐了自己养育儿子的烦恼和困惑,最不能让她理解的是,自己倾注所有心血培养的儿子,不但没能在高考中胜出,还与她产生了巨大的隔阂,甚至形同陌路。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对儿子好,希望把儿子培养成才,结果却适得其反。
我30岁才有儿子,那真是如获至宝,捧到手里怕冻了,含到嘴里怕化了。从小儿子就听话,我决心按照我的计划培养儿子。
上小学时,我为他选择了当地最好的学校,还一口气给他报了三个课外辅导班,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儿子学习成绩很好,五年级时,我已经让儿子把六年级的课程学完了,我决定让儿子直接“跳”到初中去,而且要上全市最好的初中!
于是,我托关系、找门路,好不容易让儿子进了离家百里的市重点初中。儿子从小没有离开过家,我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两间房子,请他外公外婆去陪读。我和丈夫每个星期天去看望他们,平时晚上我只能通过电话来跟宝贝儿子联系。
跟儿子通电话是最痛苦的事,刚刚开学时,儿子总是在电话里对我哭诉。终于有一天,儿子在电话里说他头痛,以至于上课不能认真听讲。我赶紧赶到学校,把儿子送到医院检查。医生说可能是学习压力过大而造成脑神经紊乱,引发了头痛。
考高中时,儿子没有跟我们商量就偷偷填报了B类高中的志愿,他可能感到自己考不上A类重点高中。后来,儿子果然被B类高中录取,可是我们说什么也不让他去,我想办法把儿子转到了重点高中。可是,儿子却非常不乐意,我们做了许多思想工作,他才勉强去了重点高中。
不知道什么原因,儿子在重点高中始终提不起精神,学习成绩也每况愈下。他告诉我:“我在重点高中,每次考试都排在后面,自信心全没了,都怪你们!”
儿子的埋怨,让我伤透了心。到高二分文理科时,儿子想学文科,我说:“学文科将来就业面太窄,高考录取比例也小,学文科是没有前途的。”儿子最终还是听我的话选择了理科。但是,儿子数学、物理两科基础太差,每天放学回来我都没见他高兴过。结果,他的高考成绩只上了专科线。
填报志愿时,儿子报了内蒙古的一所专科学校,我嫌学校离家太远,儿子却说:“我就想离你们远远的!”选择专业时,儿子想学工商管理,我说:“上专科还是学一门实用技术好,报计算机专业吧。”儿子又听了我一次,填报了计算机专业。
谁知道这次我又错了,儿子到学校后,对计算机专业极不感兴趣,我在电话里劝他找学校领导改专业,谁知道他竟对我说:“你就把我当成死人好了,再也不要管我的事情了!”
现在儿子放假回来,基本上不愿和我说话,我想找机会和儿子好好谈谈,可是儿子却故意躲避我……
爸妈,请别替我设计未来
是否只有“坏”孩子才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所谓的好孩子就不需要呢?在一些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好”孩子不敢将自己的问题袒露出来,他们不想破坏在家长、老师、同学眼中的形象,他们活得很累。所以,很多的“好”孩子都成了两面派,表面上乐观快乐,内心深处却悲观孤独。
然而,上述问题被家长和教师忽视了。有很多高学历的父母,总是自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问题。他们过于自信的态度可能贻误孩子们的终身。
徐舟,21岁,江苏徐州人,北京某著名高校在校学生。他戴着深度近视镜,身材瘦小,一脸倦意。在他那窄小的寝室里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他居然因过度疲倦,提出休息,不得不中断采访。专家认为,徐舟的经历非常具有代表性,反映出了目前国内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下是记者和徐舟的对话。
虽然是成人我却没有选择的自由
记者:徐州是个美丽的城市,我曾在那里住了十多天,云龙公园、汉兵马俑馆、黄河公园和子房山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徐舟:你说的这几个地方我只去过云龙公园,其他地方我都没有去过。
记者:你一个土生土长的徐州人却不如我这个匆匆过客。有时候离你太近的东西反而容易被忽略。
徐舟:我没有忽略它,我只是没有时间去那些地方罢了。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在学习,都在读书,根本没时间去玩。我爸爸是骨科医生,妈妈是中学物理老师,他们对我的学习抓得很紧。我现在离毕业还有两年,可我的父母已下了命令,一定要我考MBA。
记者:你怎样看待父母对你的这种要求?
徐舟:我认为他们的这种建议是好的,但逼迫就不好了。现在我已经是成年人了,有自己选择前途的自由。可在他们眼里,我还是个孩子,三天两天就打电话过来,不是问在班上排第几名,就是唠叨MBA的事,还以为我在上中学呢。
记者:你需要怎样的父母?
徐舟:我需要的父母是能够听我说话的家长,像清华美术学院的陈丹青老师一样的家长。他在美国的女儿18岁时可以跟他讨论任何问题,可以告诉他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男人,可以告诉他失恋的滋味,可以自己决定学什么,不学什么。而我的家长呢,我19岁的时候,连穿什么衣服都还必须得到父母的批准,更别说学什么专业、考不考研究生了。
记者:我接触的很多同学都认为自己从小到大不自由,处处受到束缚,但事实上很多同学都是因为父母的束缚才成才的。比如你,能够考取这所大学,难道不是父母对你严加管教的结果吗?
徐舟:我不同意你的这种说法,你肯定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是有部分人因为父母管教严而上了大学,甚至上了名牌大学,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许多人考上好的大学是他本身就有这种愿望,就很努力,与父母管教没有必然的关系。一个人考上名牌大学包含着很多偶然性,并不意味着他从此就一定能取得成就。比如即使我按照父母的意愿考上MBA,也并不能表示我就大功告成了,这只能算我在学业上跨上了一个阶梯,能否做成事情还是一个悬念。而现在很多父母最得意的就是他的孩子考上了北大清华,考上了MBA,甚至出国留学了。
来自父母的压力比学校大得多
记者:你说的负面影响是指什么?
徐舟:不少父母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拼命打造孩子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如果孩子身体和心理素质都不错,还能挺得住;如果差了,就会适得其反。我的一个同学就得了精神分裂症,已经休学了。退学的时候,他哭得很厉害,他不愿回家,说回去了他爸爸会打死他的,因为他答应过父母要考上研究生,这个时候回家,他父母会恨他丢人现眼。
其实,学校的压力不是太大,老实说能考上这所大学的一般都能对付学业,但来自父母的压力比学校大得多。你看我的样子,哪有一点青春活力,像个小老头儿。我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脑子总处于亢奋状态,整个人感觉特别疲倦。
记者:你父母会关心你参加体育和劳动锻炼的情况吗?
徐舟:家务是肯定不让我做的,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到了初中高中更不用说了。要说体育运动,我只要看一次足球比赛就会被数落半天,如果上球场运动他们更会跟我急。他们恨不能让我体育课都不要上,就给我买各种补品来代替,我在初中时体育就没能达标,后来还是我妈妈到学校去求情才勉强给了个及格,所以一直到现在,我的身体也总像没长开似的。
在父母面前我觉得自己很无用
记者:你的职业理想与父母给你确立的理想有冲突吗?
徐舟:我从小就喜欢美术,初中时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电影,到后来我想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但我父母都不同意,他们认为做管理是中国目前最有前途的。
记者:你觉得顺从了父母的意愿会影响你的发展吗?
徐舟:应付学业没有问题,但我认为自己在工商管理上的发展可能不及在建筑设计上的发展,因为我更喜欢从事形象思维比较强的工作。
记者:你最讨厌父母什么?最欣赏父母什么?
徐舟:我最欣赏父母的是舍得教育投资,花几万元让我到南京读高中,现在读大学,我要钱他们马上就会寄来。他们对我好,这我感觉得出。但他们也有讨厌的地方,比如他们要帮我设计一切。我讨厌父母自以为是,把我当做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说真的,有时我在别人面前还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如画个画什么的,还有我的思维能力也不错,但在父母面前,我觉得在他们眼中我完全是一个无用的人。
爱不得法带来的悲哀
小雨是一个8岁的男孩,每天早上到校总是不精神,像是没睡醒一样,时常要找个理由去校卫生所躺一会儿。上课时,他总是在老师的问题还没说完时就举手,站起来却常常答非所问。他一天到晚闷闷不乐、心事重重,不自信,也很悲观。小小年纪的他总是有一大堆的苦恼事。
一天,小雨对老师说:“昨晚,妈妈对我大发脾气,因为我的英语没读好。我很难过,躲到屋里蒙着被子哭了。我不能原谅妈妈。”小雨还说,妈妈只要一发脾气,他的情绪就焦躁不安,同时又害怕失去妈妈的爱。孩子没有安全感,怎么能快乐起来呢?
小雨的爸爸是大学教授,妈妈是医院的高级医师,两人忙于工作,把养育儿子的事交给了保姆——一个才十几岁的小姐姐。老师和小雨的妈妈长谈过几次,了解到小雨的爸爸内心缺乏亲情感,脾气暴躁,常常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对小雨大打出手。有时一连好几天不和儿子说一句话,一旦说话必然是“你怎么这么笨”、“考试肯定没考好吧”、“字怎么这么乱”等等,总是从负面找孩子的毛病。
但更让老师吃惊的是,小雨的妈妈认为孩子已经8岁了,是个男子汉了,不需要抱他亲他,所以平时完全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他,给他定目标和施加压力。比如:你的考试成绩应该排班级前三名,你期末应该评上三好学生,你应该也像爸爸妈妈一样优秀……一旦看不到孩子趴在桌上做题,就觉得他在浪费时间、虚度年华。
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健康成长从何谈起?其实,小雨的故事正在千家万户中上演,而父母却不知道自己在培养孩子方面所犯的错误。
父母过错一:功利教育充斥孩子成长
一些父母,常常把学习看做是单纯的知识技能掌握的过程,认为只要刻苦用功就一定能提高成绩,很少注意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情感体验,在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着孩子的心理压力。
父母过错二:不关注孩子的性格塑造
许多父母非常关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体格是否健壮,学习是否优秀,琴棋书画是否过级,英语奥数是否拿到奖杯……而孩子是否有高尚的品德、稳定的情绪、开朗的性格、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生存能力却往往被忽略了。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孩子只有在快乐的心情中方可达到最有效的学习效果。只有孩子能成为一个快乐学习的人,能够感到学习过程是一件快乐的事,他才能一辈子都喜爱学习、终身进步,他才可能在今后拥有幸福的人生。
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态度和教育方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品质。比如,有的孩子性格冷淡,缺乏热情,甚至抑郁怪僻,这很可能是因为父母对他缺乏抚爱,对他冷淡;有的孩子性格消极,缺乏独立性和忍耐力,不适应集体生活,多半是因为父母对他过分照顾和保护;有的孩子缺乏自尊心,有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一般是因为父母对他过分严厉……
父母过错三:把孩子看成私有财产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曾对200名四年级的学生做了一项关于“喜欢什么样的父母”的调查。当问及“被父母打过的孩子有多少”时,竟然有136人举起了手。也就是说,有68%的孩子在家庭中受到过父母不同程度的体罚。而孩子们喜欢的父母是:和善、鼓励、多抽出时间陪孩子、礼貌用语、尊重孩子的兴趣、生气时不要拿孩子出气……父母如果把孩子看成是发展中的社会人而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的教育方法可能会更理性些。
父母过错四:对儿童心理健康尤其忽视
一项对400位小学生的父母进行的调查显示,当孩子有心理异常表现时,只有16%的父母愿意接受专业心理医生的指导和治疗;有14%的父母不愿承认孩子有心理异常表现,根本不重视;70%的父母表示自己会选择在家教育,这部分父母的做法也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他们以为孩子的问题会自然消失。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日趋突出,已成为制约孩子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应认识到结果是第一位的,过程是第二位的。许多父母非常重视教子成才的过程,比如今天要求孩子学习这个兴趣班,明天要求孩子一定要考某大学。如果孩子自身不需要读大学,就可以达到“成才的结果”,那么,为什么就一定要读大学呢?许多父母在追求结果的过程中,忘记了让孩子读书求知的目的。
如今的孩子压力很大。有来自父母的压力,有来自老师的压力,还有来自同伴的压力。有时各种烦恼与压力交织在一起,其影响可能远远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今天的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努力做孩子倾诉苦恼、解除压力的好朋友。父母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作为父母,能留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良好的品德和性格,是健康的心态和好习惯。有了这些,孩子将会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