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感恩是生命的灵魂(2)
- 淡定·从容·心安之心安
- 虚云大师
- 5215字
- 2015-04-08 08:22:47
逆境中面对的各种各样不确定性的困难,使人们迷茫,但是顺境却为克服这些困难提供了很多条件和有利的保障。比如说我们有良师益友的帮助,有老师和父母的谆谆教导,有周围人的善言善语来提醒我们处理好事故的疏漏;还有良好的物质条件,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等等,所有的这些,都为我中却需要付出八分,请为付出三分努力赢得的成功而高兴,为上天赐予的顺境而心存感恩。
在感恩上天安排的顺境的同时,我们应同样感恩上天对于我们的其他安排。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在一座寺庙里,有一尊佛每天都坐得端正,接受人们的膜拜。因为有求必应,因此专程前来这里祈祷、膜拜的人特别多。
寺庙里有位看门的人,看见坐得端正的佛每天要应付这么多人的要求,觉得于心不忍,他希望能分担佛的辛苦。有一天他祈祷时,向佛表明了这份心愿。意外地,他听到一个声音,说:“好啊!我下来为你看门,你上来坐着吧。但是,不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可以说一句话。”
看门人觉得,这个要求很简单。于是佛下来,看门的先生上去端正地坐着,本来佛像就雕刻得和真人差不多,所以来膜拜的信众不疑有他,这位看门人也依照先前的约定,静默不语,聆听信友的心声。来往的人潮络绎不绝,他们的祈求,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但无论如何,他都强忍下来没有说话,因为他必须信守先前的承诺。
他憋着不能说。接着来了一位三餐不饱的穷人,他祈祷佛能帮助它渡过生活的难关。当要离去时,发现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开看,发现里面全是钱。穷人高兴得不得了,认为佛真好,有求必应,万分感谢地离去。装成佛的看门人看在眼里,想告诉他,这不是你的。但是约定在先,他仍然憋着不能说。
接着有一位要出海远行的年轻人来到,他是来祈求佛降福给他平安的。正当要离去时,富商冲进来,抓住年轻人的衣襟,要年轻人还钱,年轻人不明白怎么回事,于是两人吵了起来。这个时候,端坐着伪装的佛终于忍不住了,遂开口说话了,他告诉富人钱是先前的穷人拿走的。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伪装的佛口中所形容的穷人,而年轻人则匆匆离去,生怕搭不上船。
化装成看门人的佛出现了,指着伪装成自己的人说:“你下来吧!那个位置你没有资格坐了。”看门人说:“我把真相说出来,主持公道,难道不对吗?”佛说:“你懂什么?那位富商并不缺钱,他那袋钱不过用来嫖妓,可是对那穷人来说,却可以维持一家大小的生计;最可怜的是那位年轻人,如果富商一直缠下去,延误了他出海的时间,他还能保住一条命,而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人生的事,没有十全十美。我们只有感恩且从容的接纳命运的各种安排才有可能得到命运的各种垂青。
感谢心底的虔诚
只要无欲望、无争执,一切都可以放下或牺牲,这样才能活出自我、感悟人生。
高傲地昂着头,认为自己这也行那也行,他永远不会看到真相,只有低下头,以一颗虔诚的心去看待万事万物,才能看到自己的短,看到世界的长,然后你才能感受到内心的安静和坦然,才会享受内心的安静和坦然。
无为禅师说:“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愚人含藏的深,能久能远,能光能大,浅识者见不到。一个学僧问惟宽禅师:“狗有佛性吗?”
惟宽禅师答道:“有。”“马有佛性吗?”惟宽禅师依旧答道:“有。”
有佛性了。”
“既然这样,那么你有佛性吗?”学僧问道。“没有。”“你不是说众生皆有佛性吗,为什么你没有?”“因为我不是你所说的众生。”“你不是众生,那么你是佛喽!”“我也不是佛。”
“那你究竟是什么?”“我不是‘什么’。”
“我有点糊涂了,那么佛性到底是什么呢?”“什么也不是,即看不到也摸不着,只能靠悟。”之后,惟宽禅师反问学僧:“你觉得如果荒田没有水,脊土没有肥,能耕吗?”学僧答道:“不能。”
“那么,如果我们往荒田里注水,往脊土上施肥,然后再种,你觉得能行吗?”
“恐怕还是不能吧!”
“那么,买香买油能烧出佛吗?”“当然不能!”
惟宽禅师最后说:“其实真正的佛,就是一种智慧,一种光明磊落的行为。”
佛不存在,存在的是人们的虔诚,所以到底有没有佛,人们并不会去争执。其实我们对待生活也应该如此,只要无欲望、无争执,一切都可以放下,这样才能活出自我、感悟人生。
感恩心底的平和
平和是一种心态,拥有这种心态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气度。修一份平和之心,内心才能多一份淡雅之情。
人之悲欢在于心念之间,参透生死,则面对悲欢亦能平淡安然,执着于生死之间,则饱受折磨之苦。
有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年轻时由于战乱失去了一条腿;中年时,妻子因病而撒手人寰;没过多久,和他相依为命的儿子又在一次意外的车祸中丧生。他觉得世界对他太不公平了,于是到寺院请求佛陀开示,希望能够得到解脱。
佛陀默默地盯着老人看了很久,然后,捡起地上的一片树叶举到他的眼前,若有所思地说道:“你仔细看看,它像什么?”
这时恰是深秋,叶子早已枯萎。老人知道这是一片白杨树的叶子,可是,它到底像什么呢?
佛陀的话提醒了老人,的确这片树叶看起来太像一颗心了,老人的内心为之轻轻一颤。
“再看看它上面都有些什么?”佛陀将树叶拿到老人的眼前。老人清楚地看到,树叶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洞。
佛陀把叶子放到了手掌中,缓缓地说道:“它在春风中生芽,在阳光中长大,到寒冷的秋末,走过了自己的一生。在此期间,它默默地承受蚊虫的叮咬,以至于千疮百孔,经受了狂风的肆虐,可是它并没有凋零。叶子之所以完整地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完全是因为它对阳光、泥土、雨露充满了无限的热爱,相比之下,那些挫折和打击又算得了什么呢?”
当每天的太阳照常升起,我们并不感觉到这是一种多么大的赏赐,而只有我们失去光明,失去温暖的时候,才会真正了解此刻是多么幸福。
感谢相遇的缘分
每一个相遇都是缘分,我们应该持感激之心对待生活中的每个缘分。
佛说:“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却注定了彼此的一生。诗写婵娟,词谱秋莲。花前携手,秋波相牵。道眼中情,情中语,语中缘。
有人说:“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也有人说:“缘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缘是无尽的思念。”
佛说:“每个人所见所遇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天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灵明妙用,随处自在,能含一切万物的才是真空真如,觉性既立了真妄,于是有不变和随缘的分别。平等不变,离差别相,无圣随缘一宿觉当年。”因缘至时,触着碰着,忽然大悟。两个人的相遇,是生命中注定的缘份,沦陷了彼此,就那么守侯,不求回报,被温暖的心因此而感动着,歉疚着,才明白,应该好好珍惜相遇的缘。
生命是一场漂泊的长旅,相遇对于每个人都是一场美丽的意外与惊喜,而一个人的出现可以让另一个人漂泊的心找到停靠的地方,这种际遇就是缘分。生命的短暂让我们对缘分倍加珍惜。
请把握好相遇的缘分!茫茫人海,芸芸众生。缘分飘然而至,悄然消失于擦肩。缘分让人与人的相识、相知、相许变得更加美好,感谢相遇的缘分。
曾经有位记者在南华寺访问过虚云大师,这位记者于1947年4月,随军驻防韶关,曾带朋友前往参观,并访问了寺主虚云和尚。寺院规模宏伟,庙产丰富。前广东主席李汉魂等送有很多匾额,均自称弟子。寺内有六祖泥塑真身,并藏有唐武则天颁赐的亲笔诏书等镇山宝物。虚云在他的住室接待了记者一行数人。
大师住室约10平方米,有一张条桌,两个方凳,板床上一如六七十岁人。记者问大师,共产党快来了,你们作何打算?虚云说,共产党主张信仰自由,对出家人不会有什么过不去。后来大师跟记者聊得很好,记者走时虚云大师亲自相送。
虚云大师当时已有113岁的高龄,仍旧跟来参观访问的人用心交流,并且亲自送走来人。问大师如此热情的原因,得到的答案是,“每一个相遇都是缘分,都应该持感激之心来对待。”
在晨钟暮鼓中初雪飘落,然后初雪消融,世间万物大约都是这样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相遇是一种经历,可遇而不可求,一旦拥有了就难以忘记。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经云:“众生无我,苦乐随缘,宿因所构,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一切悲喜都由心生。”
当你心中有爱恨,你眼中必定是一个翻腾颠倒的世界,平静过后也并非一无所有,其实何为有,何为无?只不过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道理虽对,却很难做到,再破碎的心,再陈旧的伤口,人们还是坚持不停地缝缝补补,不肯丢弃。当人们开始试着将所有相遇的怀疑与怨恨,这一切蒙蔽了美好本质的东西丢弃,才会渐渐地发现原来只有将这段缘分放下,慢慢段缘分曾带来了最美丽的心情。于是人们才终于明白,佛说的缘,至少包括曾经相遇的美好。当你心中有爱,就有笑容,当你心中有感激,就有美丽的风景。
人生如梦,是因为人生在世对明日对未来的不可知性;梦如人生,是因为有梦才存在生活的欲望和对未来美好的期盼。感谢相遇的缘分,让人们可以拥有物质以外的精神满足,增强了人们的幸福感。
感谢生命的存在
来到世间,无论经历了怎样的磨难与考验,回首来路,我们当对生命存一份感激。
生命的存在让人体验人生,佛说应该对万物生灵常怀感恩心,这一切的存在构建了这个世界,都是值得去感激的;人本身存在于自然当中,靠万物滋养,同时人又对万物的存在形式进行转化和创新,所以要对人类和整个自然界的生命的存在充满感激。
凋零的花瓣昭示的是生命的终结,落叶宣告的是生命的停息;翱翔的雄鹰体现的是生命的自由,流淌的小溪渲染的是生命的奔放;雍容的牡丹流溢的是生命的尊贵,繁盛的大树凸显的是生命的力量……自然给与人们众多奇美的体验,人们也在生活劳作过程中改变着大自然,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互影响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虚云大师死前曾留有遗吾所愿感谢不尽。还债人:虚云顶礼。”虚云大师以自己的身体来还债,表现出了他的无私和对生命的感恩。
大师58岁的时候,因念及自己刚出生母亲就病故了,所以非常痛心。于是前往宁波阿育王寺,拜佛舍利,燃脂供佛,超度慈母。他每天拜佛舍利三千拜,拜到冬天时,突发大病,服药也无济于事,寺众都认为他世缘将尽,但他却因燃脂不成,母恩难报,内心非常焦急。待到燃脂的日子,大师坚持要参加,寺里大众考虑到他身患重病,如果此时燃脂,恐怕会有危险,所以极力阻拦。
大师流着眼泪告诉众人,为了报答母恩他一心想要燃脂,假如因为自己生病而不参加,生不如死。第二天一大早,大师在弟子的搀扶下上了佛殿,数人帮燃。大师先礼拜佛,当众念忏悔文,开始燃脂后,大师一心念佛,将此功德回向慈母,起初念时觉得痛苦,渐渐地心变得清定。燃脂结束,大师不用人扶就已经能行走。又过了一天,病便痊愈。
大师不顾病体,坚持给母亲燃脂,感激母亲赐予自己生命,这不但是对慈母的孝心,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激。
有一个这样的小故事:一天,一位法师正要开门出去时,突然闯进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汉,他狠狠地撞在法师身上,把他的眼镜撞碎了,镜框还戳青了他的眼皮。那位撞人的大汉,毫无羞愧之色,理直气壮地质问法师为什么要戴眼镜。法师笑了笑没有说话。大汉颇觉惊讶地问法师为什么不生气。法师借机开示说:“为什么一定要生气呢?生气既不能使眼镜复原,又不能让脸上的淤青消失,苦痛解除。再说,生气只会扩大事端,若对你破口大骂或打斗动粗,必定会造成更多的业障及恶缘,也不能把事情化解。如果我早一分钟或迟一分钟开门,都会避免相撞,但却不知又会发生什么,或许这一撞也化解了一段恶缘,我还要感谢你帮我消除业障呢?”大汉听后十分感动,他问了许多佛的问题及法师的称号,然后若有所悟地离开了。事情过了很久之后,一天法师接到一封挂号信,信内附有5000元钱,正是那位大汉寄的。原来大汉年轻时不知勤奋努力,毕业之后,在事业上高不成低不就,十分苦恼,婚后也不知善待妻子。一天他上班时忘了拿公事包,中途又返回家去取,却发现妻子与一名男子在家中谈笑,他冲动地跑进厨房,拿了把菜刀,想先杀了他们,然后自杀,以求了断。不料,那活很幸福,工作也得心应手。特寄来5000元钱,一方面为了感谢师父的恩情,另一方面也请求师父为他们祈福消业。感谢生命的存在,应当有感激的方式,法师以对生命的感激之心和宽容之心点化大汉,大汉以理智的平和的心态处理生活中的麻烦。对生命的感激之心,最终会成为生活的智慧。
生命如此美妙如此珍贵却又如此脆弱,汶川地震中,多少同胞瞬间长眠;日本地震中,多少生灵瞬间失去生命;印度海啸中,多少生物永远消失在世界上;而在战争中,又有多少战士和人民与世长辞。昔日的灾难都已退去,然而,我们活着,我们还有生命,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呢?每一天,我们都能看到这个美好的世界,见到那么多可爱的人,做那么多有意义的事。为了这生命的庄严与美丽,我们应当以感激的心,真诚地感谢每一个普通的日子,一丝不苟地过好每一天。生命给与我们的,我们无法回报,只有合十双手,默念:“感谢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