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创造性思维 想象智慧的开发与培养
- 智商潜能激发(婴幼儿1-2岁)
- 邓淼
- 3549字
- 2015-04-15 11:13:46
恩格斯曾把“思维能力”说成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因此,儿童心理学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研究这朵“美丽的花”是如何在儿童迈向成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展开的。
(一)幼儿思维能力的特点与训练方案
1.1 岁多幼儿的思维能力特点
思维能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应能力。0~3岁的孩子,直观动作与思维占着主导地位。在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觉和动作来完成的:孩子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活动;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随之停止,如:事先他并不知道自己要画什么东西,只能在他画完之后才会把画的东西想象成一种东西告诉你。
2.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案
(1)培养理解的能力
思维活动,常常在理解基础上进行。但由于幼儿大脑的发育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理解认识事物往往需要以语言和动作为媒介来进行。因此,我们要注意用语言与动作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进而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可以用缓慢而清晰的语言教小孩讲接触过的人和事物的名称。如:告诉小孩子“这是灯”、“这是小猫”,并找人或物让孩子复习语词、巩固记忆:若再次问小孩子“灯在哪里”,而小孩子却不懂时,成人可用手指比给他看,以帮助他理解回答。
孩子长大一点之后,可以叫他“做动作”,让他理解一些动词的含义。例如:在讲解“走”、“跳”、“躺下”等动词时,可做相应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也可以训练孩子藉着动作来表示对别人说话的理解,如:点头表示“同意”、摆头表示“不要”、招手表示“再见”等。
另外,还可以训练幼儿理解事物的特点,并通过成人的语言、声调、表情和手势,让孩子理解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可行的,要加以鼓励;不可行的,要用严肃的表情表示禁止,并将他的手拉开或将小孩带走,使他们懂得是非和行为的限制。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学习理解孩子自创的语言。
(2)培养比较认识事物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比较大小、粗细、长短、高低、深浅、多少、冷热等能力,让孩子通过比较事物的异同,发展孩子的认识能力。
①比较大小
找一些可比较大小的实物,如:玩具、建筑物、生活用品等,引导孩子进行比较,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指出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哪个比较大。
②比较粗细
给孩子提供一些可比较粗细的实物或纸片上画出粗细不同的线条,让孩子从中比较、辨别粗细。
此外,家长还可采用类似的方法,给孩子提供一些长短不一、高低不等、深浅不均、多少不同、冷热有别的实物材料,让孩子去比较,并在比较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其思维能力。
(3)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给孩子提供大量的实物或图片,训练孩子按照事物的性质、特征、用途等角度进行分类、归类。
①实物训练法
可以将玩具、食品和生活用品混合在一起,让孩子把玩的、吃的、用的东西分开,并找出一些具有相同之处的物品。如:颜色相同的物品、形状相似的物品、用途相同的物品,让孩子观察、思考、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也可以叫孩子按某一标准,把各种不同的、符合某一要求的事物归类。例如:孩子把家中绿色的物体指出来等;还可以教孩子根据需要,整理自己的玩具、衣物等用品。
②图片训练法
给孩子买一些彩色图画的卡片,或从旧杂志、画刊上剪下一些食品、动物、生活用品的图案,将它们贴在硬纸上制成卡片,引导孩子做些游戏。例如:家长找出几张卡片,将它们放在一起,使其中的1张与其他几张呈现两种不同的类别,让孩子把这张卡片挑出来;或是向孩子出示1张卡片,让孩子在若干张卡片中找出与它同类的出来;也可以先告诉孩子某一类事物的概念,然后让孩子把属于这一概念的事物归类;另外,还可给孩子若干张卡片,要求孩子根据事物的某一特点,把几种不同的事物归成一类,并让孩子说出这样做的理由等。
(4)培养分析判断的能力与推理的能力
家长说出某些事物或人物的基本特征,让孩子说出它们的名称,或者提出一些谜题,帮助孩子分析,猜出谜底。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让孩子观察相反的事物。例如:让孩子观察两个人——一个讲礼貌、一个不讲礼貌,让孩子判断谁是谁非;或者是家长自行构思设计后讲给孩子听,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判断。
家长还可以在生活中故意造成一些明显的错误,如:把钮扣扣错、筷子倒拿、衣服穿反等,让孩子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并鼓励孩子用完整的话说出错误之所在,让孩子学会纠正错误,启发性地教孩子分析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
或是故意说错一句话(如:“小狗飞起来真好看”、“这是我明天买回来的布娃娃”,或故意画一幅有错误的画(如:老山羊与大灰狼在一个笼子里关着、烈日下的小姑娘穿着雨衣雨鞋等),让孩子判断是否有错,并叫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
(5)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家长可以给孩子两个不相关的事物,让孩子说出一句话或编出一个小故事把两者联系起来。如:让孩子用一句话把水与火联系起来;也可提出一个事物,让孩子说出与它有联系的事物。如:让孩子说出与它有关的动物名称。或者提供孩子两组相互有关联的事物,让孩子划线把它们连在一起。
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故事,但不说出最后的结局,让孩子在理解故事主题的基础上,自行推断、预言故事的结果。
(6)训练孩子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经常向孩子提出一些与其生活、学习、娱乐有关的问题,让孩子通过独立思考后做出回答,并鼓励孩子大胆创新、放开思路去想。例如:孩子的小皮球滚到地洞里去了,你要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把球取出来。若孩子想出一种办法,你可以鼓励他,或提示他去想想看还没有别的办法。
(二)幼儿想象能力的特点与训练方案
1.1 岁多幼儿想象力的特点
孩子的想象发生在1岁以后,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想象会日趋活跃。孩子进入幼儿期,随着活动领域的扩大,想象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想象力也会越来越强,一见到一个圆圈图形,小孩子就会想象出纽扣、盘子、硬币、衣服上的小洞等具体事物来。尽管孩子的想象很活跃,但是3岁前的孩子的想象是无预定目的的,他们只能在具体行动中展开简单的想象,其内容也只是实际生活的简单再现,基本上还未跳出无意识想象的圈子。
2.想象力的训练方案
(1)观察中引导孩子想象
自然界中漫天飘舞的雪花、纷纷洒落的雨水、风吹散的花瓣等一切的一切,都能引起孩子无穷的遐想和观察兴趣。因此,家长要让孩子多接触自然界,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事物,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去想象,发掘孩子的想象潜力;另外,家长也可拿孩子熟悉的各种事物作比喻,让孩子在脑中对这些事物产生各种想象,并进一步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想象用语言表达出来,或用图画描绘出来。例如:带孩子赏月,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月亮里有美丽的嫦娥”、“她长的是什么模样”,也可以试探性地问孩子:“月亮圆圆的像不像盘子”、“弯弯的月亮像不像镰刀”等,去启发、指导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2)通过美术活动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通过美术活动,是发展孩子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家长应该为孩子准备一些画笔、彩色黏土、小积木、纸张等,让孩子随意去画、去涂抹、去捏造、去拼搭、去折叠,凭想象去创造不同形象的物品。家长在活动的过程中,要适时地向孩子提出一些要求、提供一些思路和技能指导,帮助孩子充分展现自己的想象。
美术活动的形式多样,家长不要让孩子拘泥于模仿绘画或拼插图形这种单一的活动,不要限制孩子的手脚,应该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想象去展开活动。
(3)在音乐活动中激发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将容易用动作表现出来的音乐,有意识地放给孩子听,帮助孩子根据曲意展开想象,并要求孩子根据乐曲,通过想象,设计出各种相应的动作。在孩子有一定旋律乐感和欣赏能力的基础上,训练孩子听音乐并做动作。
另外,可选择一些孩子会唱的歌曲,教孩子理解歌词的意思,并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想象,自编相应的动作。
(4)在游戏活动中发掘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的整个游戏王国,是靠想象支撑的。在游戏时,孩子在头脑中不断地进行着有关各方面的想象活动,其想象活动异常活跃。
有关专家研究认为: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引起孩子想象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建议家长为孩子提供各种不同、丰富的游戏材料和玩具,让孩子通过想象去开展相应的游戏。当然,不一定非要给孩子买贵重、高档的玩具,只要满足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的需要就可以。例如:一套自制的几何图形结构的玩具,就可让孩子自由想象、拼凑成自己喜爱的各种玩具。家长还可让孩子通过想象,利用家中的废弃物自制玩具,让孩子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大凡孩子,都喜欢游戏,家长应该启发孩子在游戏中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去想象,当好一个游戏导演,更有效地通过游戏活动去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5)通过讲故事激发孩子想象力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特别是精彩、有趣的神话和童话故事。因此,家长可在孩子听故事的时候,不时地提醒和引导孩子展开创造想象,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停下来,让孩子创造想象后面的情节,然后让他自己用语言进行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