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茶

本草典籍中记载的茶

Tips神农本草经

神农氏,亦称神农,是传说中对中华民族具有巨大贡献的祖先。据《白虎通义》载,神农氏能够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制作出各种农具,教民耕作,使人民获得很多好处,故号神农。他不但发明了农耕技术,教会人类农业生产,还发明了医药,教会人们吃药治病。中国古代第一部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托名为神农氏所作,传说共记录了365种药名,多为神农氏亲自尝试了解得来。

茶,其实也是药。唐代陈藏器的不朽著作《本草拾遗》即提出“茶为万病之药”的论点;宋代食疗专著林洪的《山家清供》,也有“茶,即药也”的论断。

因为茶也属本草,自然在本草类著作中被收载。到目前为止,对于首载茶的本草著作在学术界还有很大争议。

一般认为:茶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并提到有“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考”等功效。唐代陆羽《茶经》中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并引有现已失传的《神农食经》的一句话:“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这似乎偏向于茶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的论点,但由于未见原书,无法最终确认。

现在确切能看到的茶在本草类书籍中的首次记述,见于唐代苏敬等撰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列于木部中品。其文甚简,正文如下:“茗,苦荼。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秋(据《证类本草》与《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应作春)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历代医学家都凭自身以茶治病的经验,总结写在《本草》和医书上。魏·吴普《本草经》,唐·李绩、苏敬《新修本草》,陈藏器《本草拾遗》,宋·陈承《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元·王好古《汤液本草》、吴瑞《日用本草》,明·汪机《石山医案》、张时彻《摄生众妙方》、陈时贤《经验良方》,李时珍《本草纲目》、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李中梓《本草通玄》,清·汪昂《本草备要》、张璐《本经逢元》、黄宫绣《本草求真》、孙星衍《神农本草经》、近代丁福保《食物新本草》、谢观《医药大辞典》等等都说茶能治多种疾病。

由此可见,茶的养生功效,早已为历代医学家所认可。

茶的中医药性理论

从中医理论来看,由于茶也是药,甚至是著名的“万病之药”,所以它和其他中药一样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服用。具体地说,是在中医理论派生出的药性理论指导下服用。药性理论,主要有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等项。

茶的性味(即四气五味),《新修本草》作“甘、苦,微寒,无毒”;李时珍《本草纲目》作“苦、甘,微寒,无毒”,字虽完全相同,但调换了苦与甘的位置。

中医理论认为:甘味多补而苦味多泻,可知茶叶是种攻补兼备的良药。本草有关茶的功效中,属攻者如清热、清暑、解毒、消食、去肥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等;属补者如止渴生津、益气力、延年益寿等。

⊙明代·文徵明《煮茶图》

从四气上分析,其性“微寒”,其实也就是“凉”的意思。寒凉的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消暑、疗疮等功效。

从升降浮沉方面说,茶叶也是兼备多种功能的,它的祛风解表、清利头目等功效属于升浮;而下气、利水、通便等功效属于沉降。

从归经方面说,由于茶叶对人体有多方面的活性,很难用一两个经络或脏腑来概括,所以明代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称它“入心、肝、脾、肺、肾五经”。五脏,是中医脏腑理论的核心。茶一味而归经遍及五脏,可见它的治疗范围是十分广泛的。

茶是无毒安全的,所以可以长服、久服。

⊙明代·文徵明《煮茶图》

茶的24传统功效

茶的疗效十分广泛。关于茶的传统用法的功效,在历代茶、医、药三类文献中多有述及,而且在经史子集中也散见不少。本书根据资料将其中有茶叶医疗效用的内容总结成茶的传统功效24项。这24功效,单用茶叶一味即有效。为加强疗效,还可复方应用。

1.少睡

茶叶有“令人少睡”之功效,除对生理、病理的睡眠与好睡有良好的清醒疗效外,还可用于治疗因疾病所引起的昏迷、昏愦等。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故“令人少睡”,现代有“提神”之称,属于中枢神经兴奋的结果。

从功效而言,传统医书对“少睡”有多种说法,有“令人少睡”“令人少眠”“令人少寐”“令人不眠”“醒睡眠”“不昏”等。从主治而言,有“除好睡”“治中风昏愦多睡不醒”“治神疲多眠”等。

2.安神

从功效而言,传统医书又把“安神”称作“清心神”“清神”“除烦”“涤烦”。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因于心火旺盛或心气亏虚则“阳浮于外”,遂出现烦、闷等症状;严重者,惊、厥、癫、痫等也会发生。又,神不安于宅,则意乱、健忘。所以《千金方》又称茶有“悦志”的功效,《华佗食论》称“久食益意思”,《本草纲目》称“使人神思间爽”,另外还有“益思”“能诵无忘”“破孤闷”“醒神思”等说法。主治“体中烦闷”。

3.明目

茶的明目功效,自古以来就为人所乐道,故多从功效而言。称“明目”者有《本草拾遗》、《茶经》(张氏)、《调燮类编》、《茶谱》(毛氏)和《随息居饮食谱》等书;称“清于目”者有《食物本草会纂》。

从主治而言,《茶经》称茶叶治“目涩”,《本草求真》称茶叶疗“火伤目疾”。

4.清头目

茶的清头目功效大多与头痛有关。在传统医书中,有关清头目的方剂,只有《本草求真》称治“头目不清”,其他大多与头痛有关。称“治头痛”者有《茶谱》(毛氏);称“理头痛”者有《古今合璧事类外集》,称治“脑疼”者,有《茶经》,称“愈头风”者有《岭外代答》;称治“头痛目昏”者有《药材学》。

5.止渴生津

《神农食经》《本草拾遗》等称“止渴”。从功效言:称“止渴”者有《茶经》(张氏)、《调燮类编》、《茶谱》(毛氏)、《饮膳正要》和《中国医学大辞典》;称“疗渴”者有《唐国史补》;称“解渴”者有《随息居饮食谱》;称“止渴生津液”者有《食物本草会纂》;称“清胃生津”者有《本草纲目拾遗》;称“润喉”者有卢仝诗。

从主治言者:称“热渴”者有《千金翼方》《新修本草》《茶经》《三才图会》;称“烦渴”者有《药材学》《中药大辞典》;称“作渴”者有《本草经疏》;称“消渴不止”者有《本草求真》;称“渴喜一碗绿昌明”者有白居易诗。

6.清热

从功效言为主:称“清热解毒者有《本草求真》;称“清热降火”者有《中国药学大辞典》;称“降火”者有《本经逢原》;称“去热”者有《食疗本草》;称“涤热”者有《随息居饮食谱》;称“泻热”者有《中国医学大辞典》;称“破热气”者有《本草拾遗》;称“清热不伤阴”者有蒲辅周用药经验。

从主治言者:称“疗热证最效”者有《台海使槎录》;称“可除胃热之病”者有《广阳杂记》。

7.消暑

茶既可清热,又可止渴生津,故亦兼消暑、解暑。古代文献言及此者不多。

从功效而言,仅《仁斋直指方》与《本草图解》两条称“消暑”。

从主治而言,仅《本草别说》的“治伤暑”与《台游日记》的“可疗暑疾”。

8.解毒

中医药书籍中的“毒”,从病证方面而言以“热毒”占最重要位置。所以从药治方面而言多称“清热解毒”。此外,咽喉、皮肤诸证以及瘴、瘟等,亦多与热毒有关,今亦附此。

从功效言者,有《本草求真》,称“清热解毒”;《中药大辞典》称“解毒”;《本经逢原》称“辟瘴”;《本草拾遗》称“除瘴气”。

从主治言者,有《简便方》,称“解诸中毒”;皮日休《茶中杂咏序》称“除痛而去疠”;《岭南杂记》称“利咽喉之疾”。

9.消食

茶的消食功效,从主治言者仅“食积不化”1条,见于《本草求真》。而从功效言者则有19条之多。称“消食”者为最多,计有《茶经》(张氏)、《调燮类编》、《茶谱》(毛氏)、《饮膳正要》、《本草经疏》、《本草图解》、《本草纲目拾遗》、《本经逢原》、《中国药学大辞典》、《中国医学大辞典》和《中药大辞典》;称“消宿食”者有《新修本草》《食疗本草》和《瓯江逸志》;称“消饮食”者有《古今合璧事类外集》;称“消积食”者有《三才图会》、《黎岐纪闻》和《瓯江逸志》;《滴露漫录》则称:“消腥肉之食,解青稞之热。”称“解除食积”者有《本草纲目拾遗》和《广东新语》;称“解酒食之毒”者有《仁斋直指方》和《本草纲目》。称“去胀满”者有《黎岐纪闻》;称“去滞而化食”者有《山家清供》;称“去积滞秽恶”者有《食物本草会纂》;称“养脾,食饱最宜”者有《聪训斋语》;称“芳香微甘,有醒胃养脾之妙”者如《蒲辅周医疗经验》;称“甚有助胃力”者如《一潋研斋日记》。

10.醒酒

从功效言者,称“醒酒”者有《广雅》、《采茶录》、《本草纲目拾遗》和《瓯江逸志》;称“解酒”者有《仁斋直指方》;称“解醒”者有《续茶经》。

从主治言者,称治“酒毒”者有《本草图解》和《药材学》;称“醉饱后饮数杯最宜”者见于《食物本草会纂》;称“解酒食之毒”者见于《仁斋直指方》和《本草纲目》。

⊙明代·唐寅《事茗图》

11.去肥腻

茶的去肥腻功效,自古受到人们的推崇。若从文献观察,全部均从功效言,未有主治立条者。称“去肥腻”者有《檐曝杂记》;称“饭后饮之可解肥浓”者有《老老恒言》;称“去腻”者有《东坡杂记》、《茶谱》(钱氏)和《茶经》(张氏);称“解油腻、牛羊毒”者有《本草纲目拾遗》;称“去人脂”者有《本草拾遗》和《食物本草会纂》;称“解荤腥”者有《饭有十二合说》;称“去腥腻”者有《瓯江逸志》;称“解炙赙毒”者有《食物本草》和《本草图解》;梅尧臣《答宣城张主簿遗鸦山茶》称:“尝闻茗消肉,应亦可破瘕。”

去肥腻,自然可以避免肥胖,与近代的“减肥”相类似。《本草拾遗》称之为:“久食令人瘦。”中医药有关去腻解肥、去脂转瘦的作用,尚未受人重视。古本草常有“轻身”“换骨”“延年”之句,其实,也是去腻解肥之意。

12.下气

茶的“下气”功效,在文献中论及者共有12家之多。称“下气”者有《新修本草》《食疗本草》《三才图会》《本草经疏》《饮膳正要》《本草图解》《本草纲目拾遗》和《中国医学大辞典》。“下气”一词,鉴于多与消食相连,自属与消胀、降逆、止嗳呃有关;如广其义,则可泛及下文之通利大、小便。此外,称“通利肠胃”者有《竺国纪游》;称“消胀”者有《续茶经》;称“消膨胀”者有《本草纲目拾遗》;称“开郁利气”者有《本经逢原》。

13.利水

从功效言者占绝大多数,从主治言者仅《圣济总录》称治“小便不通”与《药材学》称治“小便不利”。称“利水”者有《本草拾遗》和《本草求真》;称“利水道”者有《茶谱》(毛氏)和《茶经》(张氏)2条;称“利尿”者有《中药大辞典》和《中国药学大辞典》;称“利小便”者有《神农食经》、《新修本草》、《千金翼方》、《饮膳正要》和《三才图会》。此外,在下文“利大小肠”等尚有3条。

Tips日常生活巧用茶叶

用茶叶炖牛肉:用纱布包一小包茶叶与牛肉同炖,牛肉容易炖烂,还味美可口。

用茶叶使鸡蛋保鲜:把泡过的茶叶渣晒干,将鲜蛋埋在干净的茶叶渣中可保持几个月不变质。

用茶叶还可除漆味:用茶水彻底清洗新买的家具,洗几次漆味便会消失。

用茶叶治牙痛:将茶叶用开水泡5分钟,加1毫升陈醋,每日冲饮可缓解牙痛。茶水还可用来洗毛衣:用茶洗毛衣或毛绒可使它们不褪色和延长使用寿命。

用茶叶除蒜味:吃过大蒜,含一小撮茶叶于口中可以消除口臭。

另外,巧用茶叶还可以治肿毒,去头火,治疗皮肤疾病等。总之,茶叶是个宝,冲泡后的茶汤和废茶渣也有很多用处,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好帮手。

14.通便

从主治言者仅《本草求真》,称“二便不利”,余均从功效而言。称“利大肠”者有《食疗本草》;称“刮肠通泄”者有《本草纲目拾遗》;称“利大小肠”者有《本草拾遗》;称“利二便,通大小肠”者有《中国医学大辞典》。

15.治痢

言功效者,仅《本经逢原》1条,称“止痢”,其余均从主治而言。称“姜茶治痢,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宜”者有《仁斋直指方》;称“合醋治泻痢甚效”者有《本草别说》;称“治热毒赤白痢”者有《日用本草》;称“同姜治痢”者有《本草图解》;称治“血痢”者有《本草求真》。

16.去痰

去痰,也作祛痰。茶的去痰功效在文献中,系以从功效言者为主,占18条之多。称“去痰”者有《千金翼方》《新修本草》和《三才图会》;称“除痰”者有《本草拾遗》、《茶经》(张氏)和《茶谱》(毛氏);称“解痰”者有《食疗本草》;称“逐痰”者有《本草纲目拾遗》;称“化痰”者有《本草纲目拾遗》和《中药大辞典》;称“消痰”者有《本经逢原》;称“去痰热”者有《神农食经》和《饮膳正要》;称“吐风热痰涎”者有《本草纲目》;称“凉肝胆涤热消痰”者有《随息居饮食谱》;称“入肺清痰”者有《本草求真》;称“涤痰清肺”者有《本草纲目拾遗》;称“去寒湃”者有《本草纲目拾遗》。

从主治而言,称“痰涎不消”者有《本草求真》;称“痰热昏睡”者有《中国医学大辞典》。总计20条与去痰有关。

17.祛风解表

中医理论认为:风邪外袭于“肌表”,遂出现“表证”。治疗的方法为“解表”,盖解散外邪、解除表证的意思,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从功效言者6条。称“轻汗发而肌骨清”者有《本草纲目》;称“发轻汗,肌骨清”者有卢仝诗;称“疗风”者有《茶谱》(毛氏);称“祛风湿”者有《本草纲目拾遗》和《广东新语》;称“辛开不伤阴”者见《蒲辅周医疗经验》。

从主治言者仅2条:称“小儿痉疹不出用之神效”者有《片刻余闲集》;称“四肢烦,百节不舒”者有《茶经》。

18.坚齿

关于茶叶的坚齿功效,近代有很多论述,一般均认为与茶所含有的氟有关。古代的文献论及坚齿用茶者,共检及4条,均从功效而言。称“坚齿已蠹”者有《茶谱》(钱氏);称“漱茶则牙齿固利”者有《敬斋古今注》。《东坡杂记》:“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不知。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浸漱之,乃消缩,不觉脱去,不烦刺挑也,而齿便漱濯,缘此渐坚密,蠹毒自己。”《饭有十二合说》称:“涤齿颊。”

19.治心痛

心痛,是中医治疗的常见病。一般中医说的心痛大多是指心下部位,从解剖学来说应该是以胃与十二指肠的疾患为主。真正的心脏疾患引起的心痛,应该称之为真心痛或厥心痛。古文献中记载治疗心痛的药茶方,也和以上情况一致。茶可治心痛,共有三书记载,均从主治言。有关方剂,举例如下:《兵部手集方》:“久年心痛,十年五年者,煎湖茶,以头醋和匀服之良。”《上医本草》所载,大约相仿。《瑞竹堂经验方》应痛丸方:“治急心气痛。”

20.疗疮治瘘

茶叶对于各种疮、瘘具有良好的疗效,内服、外用均宜。从功效方面来说,与前文所述之解毒有关。茶性寒凉,故可清热、解毒与疗疮、治瘘。文献所记载,全系从主治而言。称治“瘘疮”者有《神农食经》《新修本草》《千金翼方》《本草经疏》《三才图会》和《中国医学大辞典》;称“疗积年瘘”者有《枕中方》;称“搽小儿诸疮效”者有《本草原始》。

21.疗饥

茶为饮食之品,可以疗饥,又与益气力(见下条)有关。从文献来看,均从功效而言。称“疗饥”者有《本草纲目拾遗》和《广东新语》。《野菜博录》称:“叶可食,烹去苦味二三次,淘净,油盐姜醋调食。”《救荒本草》称:“救饥,将嫩叶或冬生叶可煮作羹食”。

⊙任重《煮茶图》

22.益气力

茶与益气力有关的记载,文献中仅查及5条。从功效言者4条:称“有力”者有《神农食经》和《千金要方》;称“轻身换骨”者有《陶弘景新录》;称“固肌换骨”者有《图经本草》。从主治言者1条,称“治疲劳性精神衰弱症”,见于《中国药学大辞典》。

23.延年益寿

称“养生益寿”者有《荷廊笔记》。中医理论认为人的“天年”(即自然寿命之意)为100~120岁,这在《黄帝内经》与《千金要方》中都有述及。何以多数人不能活到天年呢,这是因为患病夭折的缘故。所以,避免疾病也应属于延年益寿的范畴。《图经本草》称:“祛宿疾,当眼前无疾。”明代程用宾《茶录》称:“抖擞精神,病魔敛迹。”苏东坡《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也曰:“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在古代,延年益寿的方药与方法(如导引、气功)往往披上神仙的外衣,茶叶也自难免。《茶解》称:“茶通神仙。久服,能令舁举”。

24.其他

茶的其他功效不成系统者,尚有以下数条:《格物粗谈》称:“烧烟可辟蚊;建兰生虱斑,冷茶和香油洒叶上。”《物类相感志》称:“陈茶末烧烟,蝇速去。”《救生苦海》称:“口烂,茶根代茶煎饮。”此外,《本草纲目》方:治“月水不通,茶清一瓶入砂糖少许,露一夜服,虽三个月胎亦通”;又,治“痘疮作痒,房中宜烧茶烟恒熏之”。

Tips长寿老人的秘诀

据北宋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有一位130岁的高僧来到洛阳,唐宣宗问他:如此高寿,有何秘诀?高僧答:少时家贫,无药可服,一生惟爱饮茶,日饮百碗不厌多。

现代医学证明:人的衰老与体内的不饱和脂肪酸被过度氧化有关,而这种氧化又和自由基有关,茶叶中富含多酚类化合物、咖啡碱及多种维生素,对自由基有很强的清除效果,这才是饮茶能养生益寿的真正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