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危机与萧条周期的一般情况(1)
- 资本的逻辑:应对风险的黄金定律
- (美)伯顿
- 5503字
- 2015-03-26 11:43:25
周期性
经济紊乱的两种类型
如前文所述,经济紊乱有两种情况:一种包括恐慌和危机,另一种则指萧条时期。第一种持续的时间较短,第二种持续的时间更长。
两种紊乱的关系
萧条期通常伴随危机产生。危机通常发生在萧条期之前。然而,两者都可能作为互不相关的独立现象发生。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黑色星期五”最初发生于1745年12月6日,拥护“僭君”(自立为王者)的军队发动叛变,引发了这场既是恐慌也是危机的事件。英格兰银行发生了挤兑,而其一向被视为辉格党人的机构,一直遭到叛军的敌视。然而萧条并不一定会发生。反对党军队战败后,危机也随之平息,一切恢复了正常。很明显,这次危机只发生在政治和金融领域。
1866年5月11日——也被称为“欧沃伦格尼星期五”(·verendFriday)——位于伦敦的欧沃伦格尼银行倒闭。这是当时最为严重的金融机构倒闭事件之一,并由此爆发了危机,之后产生了萧条,至少对英国而言是非常严重的。
又一个“黑色星期五”——1869年9月24日,纽约少数投机者囤积了大量的黄金试图炒高金价,却导致了危机。然而,工商业的前进步伐并没有因此停滞。
吉芬先生(R·bertGiffen)提出,1870年7月和8月——即普法战争的初期,以及1871年战争的结束,标志着英国危机的产生,但由于该时期经济空前的繁荣,因此并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
最近的几次危机——1873年9月以及1893年5月美国发生的危机也曾引发萧条。
一些人曾否定危机的说法,因为那些紊乱没有使商业行为发生严重停滞。毋庸置疑,以上所列举的例子中,很明显都出现了恐慌时期。然而,将这些经济紊乱分类后便会很容易作出判断,而且这种判断并非基于对紊乱出现情况的回顾,而是根据同时期那些迫于面对当时危机的人们的经验而定。对于他们来说,那次危机与其他能随之产生长时期萧条的危机是类似的。毫无疑问,1901年5月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剧烈动荡和损失引发了一场危机,如果当时的经济普遍不景气,那将会是萧条的开始。
危机是否会导致萧条和冲击是否严重,并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问题,这与当时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
约翰·米尔斯先生(J·hnMills)曾说:“一般说来,恐慌不会摧毁资本;它只会暴露之前资本在希望渺茫、收益甚微的领域受到了多大程度的损失。”
危机引发萧条的前提包括:危机与资源耗竭和信贷过度膨胀同时发生;能够证明陷入困境的实际原因的确存在,而且这种困境与恐慌并不相同;人们因根本没有发生的不利事件感到恐慌;流通手段紊乱,等等。这些危机并非如上所讲,它们只是暂时性的冲击,之后经济便会迅速、几近全面地好转。它们不过是空气的清新剂。如果一场危机是一次独立事件,经济不会随之造成长期的困境,而是会自我调整,然后一如既往地继续运行。就像一艘船,经历了猛烈的暴风雨后,尽管海浪依然凶猛、狂风没有减退,但船员知道前方是安全的。这种危机不无裨益,因为它给那些判断失误、肆无忌惮的企业以警钟,警告了人们投机的危险性。
当危机产生了萧条,它就变成了一系列事件中的一部分,继而会产生更加危险的灾难,就像打雷之后便会产生暴风雨一样。它们不仅自身具有危险性,而且还会明显暴露出当时经济无能为力的状况。也许这种状况很久之前便已经存在,但在此之前它逃脱了公众的视角,直到发生某些引人注目的事件后才公之于众。
没有征兆性的危机,也会发生萧条
萧条可能会在之前没有产生恐慌或危机的情况下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从活跃到停滞的过程是渐进的,没有任何标志危机产生的剧变,但之前通常会发生某些严重的事件。
1890年英国发生萧条的标志是巴林公司陷入了困境,但正如帕尔格雷夫先生(K.H.Inglis-Palgrave)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辞典》(Dicti·nary·fP·liticalEc·n·my)中所提出的:
“即使在伦敦也没有发生恐慌,除了卡佩尔厅(CapelC·urt,伦敦股票交易所所在地)。”
关于同样的话题,他表示:
“英国自1866年以来,没有哪次危机能同1866年5月的那次相提并论——事实上,也没有哪次危机可以与它同日而语。然而工业和贸易萧条已经长期存在了好几次,形式不容乐观。”
一国发生萧条,通常萧条之前与该国商业关系密切的其他国家会发生危机。1873年,维也纳、柏林和纽约发生了严重的危机,而伦敦或巴黎都没有受到影响,但最后它们也都被危机所波及了。
之后几年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银行机构加强合作、资本及其流动性都有所增强,这些都为缓解恐慌和危机的影响作出了贡献。此外,通讯和信息的高级交流方式的完善也产生了同样的效果。
在危机的影响变得相对弱化的同时,萧条的影响却愈加显著,这一点已不需多加论证。以恐慌和部分经济发展停滞为特征的严重紊乱已不像过去那样突出。然而,萧条并没有失去持续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没有伴随危机而产生的萧条有着较为不同的现象。通常在危机时发生的价格突降、经济活动立刻消退等现象并没有发生,也未产生急剧的变化;相反,之前的经济膨胀逐渐产生了影响。它的最初表现为价格和经济活动动荡不定,经济会普遍走向低迷,但接下来几年内庞大的业务量和相对的繁荣景况可能极其相似。这一特点在19世纪80年代的前期,就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在萧条开始的时间问题上存在分歧很正常。1882年,法国发生了危机,但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解释后来普遍发生的萧条。1884年5月,纽约银行业发生了危机。1882年和1883年发生了自1881年来很多商业领域活动的停滞现象,但英国的对外贸易值和贸易量到1883年达到了顶峰。美国钢铁价格从1880年开始下跌,但钢铁需求却突飞猛进。接下来的两年里,很多领域的产量和消费量开始增长,1883年依然如此。
以上对此类萧条的分析十分重要,因为它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正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一次萧条中会发生多次危机。这些危机的程度当然较轻,因为此时经济处于紧缩时期。也由于企业因萧条而倒闭,从而减少了信贷的交易量;同时,在没有建立稳固的根基之前也不会轻易成立新的公司。1878年10月1日,格拉斯哥银行(City·fGlasg·wBank)倒闭后发生的事情正是萧条期间发生的一次危机。很明显,这次危机与其他危机不同,因为它发生时流动性丝毫没有减弱。发生这种危机经常是因为对稳健管理的极端忽视,它们的影响程度通常不是广泛的,而是地区性的。
危机的周期性
危机和萧条一向被认为是长时期的连续阶段。针对这两种现象,本文使用“周期”一词来阐述从繁荣的高峰到萧条的低谷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情况。威廉·佩第先生(WilliamPetty)早在1662年便开始使用周期一词的一般意义。谈到是否应将土地的农产品继续作为地租时,他说道:“七年来甚至是多年来的流通手段形成了周期。周期内,流通手段的稀缺与充裕发生着变革。人们的确用谷物交纳了一般的地租。”
危机和萧条具有周期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利昂尼·莱维教授(Le·neLevi)对此说道:
“经验告诉我们,七头膘肥体壮的黄牛——象征丰收年——的后面通常会伴随着另七头骨瘦如柴的黄牛——象征荒年……事实上,贸易中确实存在从景气走向萧条的现象。”
如他在别处所述,经济崩溃之后的规律便是萧条、活跃、繁荣、再次崩溃。
对周期理论最为坚定的支持者们指出,这些周期一般为10至12年左右。据约翰·米尔斯之前所述,周期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每个恐慌或危机之后,前三年会发生贸易活动减少、就业率下降、价格降低、利率下跌等严重困难。接着会有三年的贸易活跃期。这个时期里,物价渐渐上涨、就业表现一般、信贷增加。之后三年,贸易会过度膨胀,投机泛滥、价格飙升、一大批新公司会成立。第十年,危机将会出现,接着便是三年的萧条期。
在这三个先后的阶段或时期中,米尔斯先生将每三年分成“后恐慌期”、“过渡期”或“复苏期”,以及“投机期”。谈到它们先后发展的顺序及规律时,他表示:
“关于周期性的事例已经数不胜数,它们规律性强,持续发生,以至于任何偶然性理论都无法成立。现在还没有找到一种科学调查方法,能够证明如此显著且长期的一连串变故都仅仅是偶发的意外。”
英国的金融历史为米尔斯先生的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因为危机和萧条在10年里先后大规模地出现在英国:1815年、1825-1826年、1836-1837年、1847年、1857年和1866年。1875年,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这些实例,此后也有人提出了类似的说法,尽管最后的萧条爆发时间的确提前了一些。
一些作者将这种周期性经济波动归咎于自然因素,尤其是太阳黑子的变化。他们声称这种理论在印度和东方国家得到了论证,并从那儿传播到世界各地。东方国家发生的饥荒和欠收使居民无法平均提供足够的农产品以换取英国产品。杰文斯教授(W.S.Jev·ns)被认为是最著名的“太阳黑子理论”(又称“农业收获理论”)的支持者,他因此受到了猛烈抨击。但经过详细调查之后便会发现,他对太阳黑子的绝对性影响所持有的信心,并没有像一些批评者所批判的那样强烈。然而,也有一些作者过分沉溺于该理论,以至认为太阳黑子是决定农产品产量、进而控制年复一年的经济景气的最强大动力。
太阳黑子是否会影响农业收成,这是一个事实性问题。太阳黑子的周期性也许是确定的,近年来它们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是1848年,1860年,1870年,1881年,以及1892年。同时,我们也承认,太阳黑子的发生与地磁、北极光现象的出现具有一致性。然而,这种观点进而发展成了黑子与热能、降雨、气旋、大气层臭氧以及亚洲霍乱这些活动具有一致性,这是无法让人接受的。我们不能还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就认为太阳黑子影响农业的收成。这种论述之中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并且数据不够充分,完全无法成立。关于这一点,杨教授(Pr·f.C.A.Y·ung)曾提出:
“尽管对此展开的调查,的确会发现太阳黑子对地球气象和其自然发展规律有一定影响,但不容质疑的是,这种影响非常微弱,与其他更强势的影响相比,它就显得相形见绌了,令人难以察觉。”
从历史角度来看,太阳黑子和经济繁荣根本没有联系。我们不能说太阳黑子对印度的影响非常大,也不能像该理论的支持者经常提出的那样,认为对印度的贸易对西方国家经济波动的影响十分重大。而且,不同农业国家所需的实际耕种环境不同,这成为驳斥该理论的关键证据。一些国家的农业会因所受热量低于平均季节水平而受益,另一些国家则刚好相反。太阳黑子的活跃期,平均热量增加,降雨减少,因此,一些地区农业生产获益,而另一些地区则会受到不利影响。如美国堪萨斯的玉米作物和西南部的其他地区,本应在1901年热量少、降雨量多的情况下获得丰收。
其他人认为经济景气的多变是心理情绪波动所造成的。米尔斯先生认为,危机的反复发生源于商人和银行家信念和希望的周期性缺失。他认为,恐慌是一系列信念的崩塌;危机并非与金钱有关,仅仅是心理在作祟。
危机的周期性理论受到了索罗尔德·罗杰斯教授(J.E.Th·r·ldR·gers)的奚落,被大卫韦尔斯(DavidA.Wells)所怀疑,但得到了尼科尔森教授(J.ShieldNich·ls·n)的认可。然而,尼科尔森认为该理论不像过去那样引人注目。如果人们没有给周期性列出过多的原因,很多支持者没有提出极端、有时又荒谬的观点,这一理论本应得到广泛的认可。
然而,无论当前的解释多么不尽如人意,事实上,发达国家中危机的周期趋势与工业和贸易历史上的趋势一样都毋庸置疑。在这种周期性趋势当中,一系列危机、萧条、发展、扩张、以及新一轮的危机会反复发生。忽视这一点,就不会对该问题持有准确的分析和理解,因为这样会将周期中接连发生的事件定位在一个固定的时期,并且不能充分意识到时间、地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殊情况。很多因素基于工业发展的程度和速度、社会秩序的维护、财政政策的突变与否、自然条件的好坏、农作物的欠收或丰收,以及企业破产或其他导致危机产生的事件。这些周期性紊乱是会发生的,但不是像月亮一样发生规律性变化,或像一年里的四季一样在固定的时间进行交替。
压力或紊乱发生的趋势很明显。它发生于危机发生的前后,并包含了其几乎所有的核心特点。以上几个事例中,危机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的间隔时间是两年。这种压力通常与危机发生的时期相同,而且很可能不止一次。1837年危机发生后两年,也就是1839年发生的剧变,以及1893年危机带来的暂时性发展及后来经济在1895-1896年间的倒退,证实了压力与危机发生时期相同这一观点。危机之前的紊乱从1866年危机发生后两年——即1864年,英国产生巨大经济压力这一事实中得到证实。1873年美国发生危机之前,货币市场曾在1871年和1872年秋出现过明显的紧缩。同样的紊乱征兆发生在1856年夏,即1857年危机之前。紊乱出现在危机之前时,之所以没能对经济活跃和急剧通货膨胀进行调查,大概是因为通胀产生的强大动力。危机之后的明显紊乱可能是因为随危机产生的债务清偿得不够彻底,也可能因为人们在没有充分认识到商业困境的情况下就开始了经济活动。
周期性在英国及法国这样的国家里更为明显。这些国家有着高度的发展水平,资本储备丰厚,并同时发展到了工商业高度统一的阶段。无论哪一年,这些国家财富的增长或下降都占现有财富的一少部分。然而,他们必然受到国内外动荡局势的影响,尽管影响的速度很慢。相较于英国经济活动定期增减的显著情况,美国等国家的周期性却不那样明显,因为那里的企业在不断为经营开辟新领域,波动也更加频繁。频繁的经济景气和衰退的交替变化清晰可见,周期中的不同阶段也无规律可循。
周期中先后阶段的持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