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汉匈关系(1)

西汉时期,匈奴始终是汉朝最大的威胁。

匈奴游牧部族联盟的军事力量长期以来压迫着中国北方边境,使农耕生产的正常进行受到威胁。汉匈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汉朝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稳定与否。

匈奴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1世纪(东汉初)。他们的骑兵纵横大漠南北近三百年,将匈奴之名永远刻在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丰碑上。现在内蒙古包头市境内的头曼城遗址,就是当年匈奴第一代单于头曼的统治中心。

与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匈奴是一个有较大的调整和变化。特别是在汉武帝时期,国力日强,开始大规模征讨匈奴,致使南匈奴归汉,北匈奴西迁,为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由于汉朝后来牢牢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这一战争后来又具有了以征服匈奴为目的的性质。

从大兴安岭往西,是广阔的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与鄂尔多斯草原。史书记载的第一个草原王国——匈奴王国,便在这里兴起并生活。

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杀死了他的父亲头曼自立为单于,正式确立了匈奴社会的奴隶制政权。匈奴在他的统治时期达到了鼎盛,《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他手下能弯弓射箭的士卒达三十多万。冒顿单于率领他的骑兵征服了许多邻族,东破东胡,西击月氏,南吞楼烦、白羊河南王,北并骁勇善战的民族,中原的富饶与先进对于他们来说始终是一个莫大的诱惑。因而自他们兴起开始,匈奴就不断地南下袭扰抢掠。为了中原的安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就是今内蒙古河套以南一带。这次战役使匈奴北退七百余里,秦随之将此前燕、赵、秦三国修筑的长城相连接,修成了万里长城。但这仍然无法彻底消除匈奴的侵扰,匈奴铁骑依然不断地南下掠夺。浑鬻、丁零等族,控制了东近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的广阔地域。如此强大的匈奴,对于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如何面对匈奴,这是汉朝统治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和亲政策提出的时代背景

秦朝的残暴统治以及秦末战乱、楚汉相争,使中原地区的社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城镇被洗劫、人口锐减、工商业萧条、社会极度混乱。粮食需求量剧增,但因为战乱的关系,使农民不断错过农时,种子不能按时播种,自然到秋收的时候就没有粮食可收。赋税繁重,官吏军一起,才只相当于一匹马的价钱。

政治方面,为了联合各地诸侯共同击灭项羽,刘邦先后分封了七个异姓王。但异姓诸王都有很强的独立性,并逐渐拥兵自重,独霸一方,难以调遣,甚至开始威胁皇权。西汉政权建立,社会基本稳定之后,在萧何等人的谋划辅佐下,经过七八年的时间,西汉朝廷逐个将七个异姓王铲除,刘邦又恐怕刘家江山根基不稳,为了不重蹈秦朝的覆辙,于是先后分封同姓子侄九人为王。异姓诸王以及同阀不断地搜刮民脂民膏,大量农民脱籍流亡,有的甚至被迫卖妻卖子,或自卖为奴,可以担负西汉朝廷或封君税赋兵役的在籍民户,只剩下原有户籍的十分之二至十分之三。有些人在这个时候囤积居奇,趁机抬高物价,致使本已缺乏的粮食以及其他物资的实际售价不断上涨。当时“万钱”才能买到一石米,一匹马的售价则是“百金”。百金,即当时十户中等资产的人家,将他们所有的财产全都累加在姓诸王在西汉相继长期存在,形成了西汉封国制与郡县制长期并行的格局。

这些封君们在各自的封土上拥有很大的自主权,他们可以自主任免除太傅和丞相以外的所有大小官吏,有权征收并支配封土境内的各种租税以及境内所有的山川水泽园池之利,此外他们在各自的封土上还有铸造货币以及拥有地方军队的自主权。这样,每个王就相当于当地的土皇帝,不受中央的支配。

汉初全国共分为54个郡,其中朝廷直辖的只有15个,其他39个郡都是诸侯王的封地。异姓诸王的封土主要在关东,大致相当于战国末年六国故地。而西汉朝廷的直辖地只相当于战国后期秦国的土地,即关中、巴蜀以及河南的一部分地区。其中,还夹杂着大约一百四十多个功臣的封地以及封君的汤沐邑。

当时,刚刚建立于秦末极度残破废墟之上的西汉朝廷,在政治上先后有异姓诸王及同姓诸王的牵制,经济上赋税徭役征收的范围及额度也都很低,所以此时西汉的经济基础及军事力量都很微弱。

这时,冒顿单于指挥着匈奴大军,破灭东胡王,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河南王,据有河南地,北服丁零等五国,改变了其父头曼单于时期东胡强且月氏盛的被动局面,不但开拓了大片疆土,而且使赋税兵役的征收范围都得到了很大增加。不久以后,匈奴又占据了整个西域地区,使兵役赋税的征收面积更大,甚至可能获得东西方通商贸易带来的巨大利润。

刘敬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匈汉双方这样一种力量对比下,于白登之围以后,向刘邦提出和亲政策的。

(二)和亲政策的初衷及实质

在平城之役第一阶段的战事中,刘邦对当时匈奴的实力还认识不足,因而被冒顿单于一步步引诱到包围圈中。在四十万骑兵的重重围困中艰难熬过七天后,刘邦才亲身领略到了匈奴的强盛。这时,西汉朝廷的兵源税源有限,经济力量不足,从具体战术来看,骑兵的冲击能力以及机动能力,也都远优于步兵。众多的西汉将帅统领着士兵不断北上投降匈奴,冒顿单于则屡屡挥兵南下侵犯汉朝边境。

在这样的强大压力下,刘敬首先点明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实际情况:现在天下刚刚太平,人们都已经厌倦了战争,都不愿再打仗了。明确指出当时西汉没有战胜匈奴的经济基础和武装力量。接着刘敬向刘邦提出了他认为唯一可行的与匈奴和好的办法:和亲。他分析道:“如果陛下把嫡长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送去丰厚的嫁妆,这样他们就会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而接受。如果生了孩子就会成为太子,将来就能成为下一代的单于王。结成了亲,现在的单于王就是您的女婿,女婿死了您的外孙就成了新的单于王,哪有外孙和外祖父相抗争的道理,这样不用出兵打仗,就能使匈奴臣服了。”于是,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对匈奴实行了和亲政策。

统治者之间的婚姻关系不是单纯的联姻,而是一种政治行为。汉朝同匈奴的和亲,主要是通过双方统治者之间的联姻来建立一种罢战言和的政治关系,它不能与匈汉两族人民之间的通婚关系混为一谈。匈汉和亲,并非建立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之上,而只是建立在当时双方统治阶级的利害关系之上。刘敬是在汉军完全没有能力抵御匈奴的情况下提出其“和亲”建议的。

汉廷所奉行的“和亲”政策的初衷是:争取长期的和平发展时间,用战争以外的方法,逐渐臣服匈奴,这已经得到此后六七十年历史事实的证明。西汉朝廷所奉行的“和亲”政策的实质,是一种带有强烈而浓重的政治军事意图的纳贡。匈奴政权接受汉廷的和亲纳贡,是以强大的武装力量获得经济利益。

(三)公元前133年之前的对匈奴政策

1.西汉的孱弱和匈奴的强盛。西汉王朝是经过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汹涌浪潮,又经过连续四年激烈而残酷的楚汉相争后,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长期的战乱不仅使西汉初期的社会经济千疮百孔,更使当时的社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

政治方面,如前所述,为了联合各种力量攻灭项羽,刘邦曾经封立了七位异姓王。所以,西汉初年,刘邦所面临的经济局面和政治形势都非常窘困。天子都找不到相同颜色的马来拉车,而将相则只能坐牛车了。这就是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围以后,西汉朝廷的经济状况。由于受这种残破到极点的经济条件的制约,汉景帝及其以前的西汉朝廷,完全没有能力与匈奴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