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商鞅入秦

秦是在周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建国以前还处在羌戎的包围之中,着游牧生活,政治、经济、文化还十落后。后来,秦日益接受华夏的礼乐文化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这时候,秦的邻魏国最先强大起来,魏文侯最早行变法,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魏国的实力迅速强大,并且派吴起领攻取秦的西河之地。同时,魏国也处秦东进中原的咽喉之地上,是秦国东中原的最大威胁。魏文侯死后,吴起奔楚,辅助楚悼王实行变法,秦国的南邻也更加强盛了。东来的压力和南来的冲击传到关中,使秦国贵族中尚能以社稷为重的成员不胜忧虑,他们终于认识到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秦国的苟安势必导致束手待毙,于是发动兵变,迎立流亡在魏的公子连回国即位。公元前351年,秦孝公即位决意继承其祖先秦穆公和其父秦献公的遗志,锐意改革,于是颁发求贤改革诏书,通令全国,广招奇才,表示自己要发愤图强,做一个开疆拓土的国君。秦孝公还郑重宣布: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能献出奇计良策使秦国富强,就封他做大官,赏他大片土地。在这种形势下,“改革斗士”商鞅入秦了。

商鞅(约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战国时秦国的政治家,姓公孙,卫国贵族,又称卫鞅或公孙鞅。他虽是卫国国君的后代,但却是姬妾所生的庶出公子,按照春秋时期的惯例,诸侯之子曰子,诸侯之孙曰公孙,故称其为公孙鞅,他又生于卫国,又以国名卫称呼他为卫鞅。后来,因帮助秦孝公变法有功,秦孝公把商、于之地分封给他,号为商君,顾又称其为商鞅。商鞅虽贵为公子,但家道已经败落,只好流落他乡,四处游宦。他读了很多书,很有学问,知识渊博,少好刑名之学,即法家思想,他演习法家创始人李悝的《法经》,而且在做魏国相国公叔痤的门客时,有机会接触到吴起的作品,因此涉猎了不少兵家的著作。后来师从鲁国人尸子、长卢学习杂家的理论,再加上他对社会和时局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把握力,因此成为战国时代的英雄。无论是谁,无论做什么,历史只会把机会交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改革斗士的商鞅也是如此。

年轻的公孙鞅看到卫国十分弱小,根本不是自己施展才干的地方,就跑到魏国,做了魏国国相公叔痤的门客。公叔痤很快就发现公孙鞅是个人才,就想把他推荐给魏王。有一次,公叔痤病了,魏惠王亲自来探问病情。公叔痤乘机对魏惠王说:“我的门客公孙鞅虽然年纪不大,但才能出众。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大王可以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魏惠王听了,没有作声。公叔痤知道魏王不肯重用公孙鞅,于是对魏王说:“大王如果不愿任用公孙鞅,那您就把他杀了,千万别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否则后患无穷呀!”魏王一口答应下来,然后就起身回宫了。魏惠王一走,公叔痤立刻派人找来商鞅,告诉他说:“今天我向大王推举你,不过我看大王并没有任用你的意思。于是,我让大王把你杀掉,大王答应了。你得马上离开魏国。”商鞅笑着说:“大王既然不听您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杀我呢?”于是,他哪儿都没有去。果然不出商鞅所料,魏惠王离开后,对左右说:“公叔痤真是病糊涂了,一会儿让我把国家大事都托付给公孙鞅,一会儿又让我杀了他。这不是荒唐透顶吗?”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他通令全国,广招奇才,表示自己要发愤图强,做一个开疆拓土的国君。秦孝公还郑重宣布: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能献出奇计良策使秦国富强,就封他做大官,赏他大片土地。此时,公叔痤已经病死,商鞅知道魏惠王肯定不会重用自己,又听说秦孝公招纳贤才,就来到了秦国。

商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那他是怎样得到秦孝公的重用的呢?秦孝公为什么会任用他变法呢?商鞅第一次见到秦孝公时,向他大讲尧舜禹的仁义,要求秦孝公学习他们,行帝王之道。秦孝公根本听不进去,直打瞌睡。第二次,商鞅把第一次的话重复了一遍。秦孝公不耐烦了,生气地对商鞅说:“你怎么如此迂腐?我怎么能重用你啊?”商鞅请求第三次见秦孝公,这次以富国图霸之术游说他。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起来,必须注重农业;要强大,必须奖励将士;要把国家治理好,必须有赏有罚。有了重赏,老百姓就能够拼命;有了重罚,老百姓就不敢犯法。有赏有罚,朝廷才有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和商鞅谈了好几天,并决定重用商鞅,变法图强。

秦孝公要任用商鞅变法的消息传开后,很多人表示强烈反对。秦孝公于是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让他们辩论。大臣甘龙首先反对说:“我听说圣贤之人不用改变民众的习俗来推行教化,明智的人不用改变原来的制度来治理国家。如果不按老规矩办事,随意变动旧法,天下的人就要议论,甚至会引起混乱。”另一位大臣杜挚也反对说:“如果没有百倍的好处,不必改变旧有的法制,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必更换原有的规矩。遵守古法不会错,按照传统规矩办事不会差!”商鞅针锋相对批驳道:“你们这些人,只会墨守成规。要知道,有智慧的人为国家制定新法,平庸的人则只能受制于成法。过去的帝王并不是走同一条路,该仿效哪个帝王?商汤与周武王,他们并没遵循古代的制度,不是也兴旺发达起来了吗?夏桀和商纣王,没有改变旧有的制度,不照样灭亡了吗?现在,要使国家富强,怎能不变法呢?”商鞅滔滔不绝,说得大臣们个个哑口无言。秦孝公听他讲得头头是道,十分高兴,更加坚定了变法的决心。于是,他任用商鞅为左庶长,掌握军政大权,开始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

商鞅上任以后,很快制定了一些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新法公布之前,命人在秦国京都的南门口立了一根长约三丈的木杆,并贴出告示:“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赏黄金十两!”布告一出,南门口围了一大群人,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杆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金子?”有的说:“这大概是官府在跟咱们开玩笑吧!”甚至有的还说:“谁知木杆子里藏着什么货色。就凭这根三丈长的木杆,扛着走这么点路,就赏十两黄金?说不定会引来什么麻烦,大家千万不要没事找事!”人们只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人敢去扛。商鞅听说没有人肯扛木杆,一下子就把赏金加到五倍,说:“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赏他五十两黄金。”人们听了,吓得直吐舌头,看热闹的人越来越觉得不近情理,大家对这根木杆连碰都不敢碰了,更别说扛了。正在大家疑神疑鬼的时候,忽然人群里钻出一个小伙子来。他打量了一下那根木杆,就说:“我扛得动!”于是把木杆扛起来就走。大家闪开一条道,嘻嘻哈哈地跟在小伙子身后向北门跑去,把木杆送到北门,大家又陪小伙子回到城南门。小伙子一到,商鞅就对他说:“你听从朝廷命令,是个奉公守法的好人。”当时就命人把五十两黄金端了过来,赏给了那个小伙子,一分也不少。看热闹的人一见他真得了赏,都愣了。他们都后悔刚才没扛,错过了机会。这件事情立刻传开了,全国都知道了。老百姓都说:“现在官府真是说话算话啊!”

商鞅在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以后,经过御前大辩论和“徙木立信”,为即将到来的改革做了有力的舆论准备之后,就开始了大刀阔斧地改革,随着《肯草令》的发布,标志史无前例的商鞅变法已进入实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