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开始发动的。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因而也是最为艰难的一次战役。我们党形象地把其比喻为“硬骨头”、“夹生饭”。在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以及华东、中原军区和冀鲁豫军区的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国民党军队则多达80万人,且有美式装备。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不是军队数量的多寡,而在于战争的性质,在于人民群众的支持。淮海战役的胜利,就是人民军队英勇作战和老百姓英勇支前的胜利凯歌。经过66天的鏖战,人民解放军共歼敌555000余人。淮海战役结束后,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和上海直接受到严重威胁,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正如毛泽东指出:淮海战役胜利后,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解决。
第三,平津战役。平津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后一场战役。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开始发动,主要攻击目标是国民党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先用“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断了他们南逃西窜的通路。随后按“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顺序发起攻击。在12月下旬连克西头的新保安、张家口。当东头的天津守敌拒绝接受和平改编后,1949年1月14日,人民解放军以强大兵力发起对天津的总攻,经过29个小时激战,攻克了这座坚固设防、重兵守备的大城市。为了使北平这座举世闻名的古都免遭破坏,人民解放军90万大军将北平团团围住,同时派出代表同傅作义接触,争取傅作义接受我党和平解放北平的主张。也由于解放军力量的强大,也由于中共的耐心工作和各界人士的敦促,傅作义终于决心顺应人民意旨,于1月21日和我方达成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命令所部出城听候改编。1月31日,傅作义部队撤出市区,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至此,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胜利结束,歼敌52万余人。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三大战役”共历时142天,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共154万余人,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
4.建立华北人民政府
1948年,中央工委书记刘少奇高瞻远瞩,提议合并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使之成为西北、中原和华东战场的巩固后方,继而完成支援全国解放的任务。党中央、毛泽东表示赞同刘少奇的意见,并提议由中央工委负责研究和落实合并的具体事宜。经过精心的准备工作,1948年8月7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召开,出席代表542人。大会总结了华北解放区两年来的工作,确定了今后施政方针和工作任务,选举产生了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董必武为主席,薄一波、蓝公武、杨秀峰为第一、二、三副主席。9月26日,华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即日起,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和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撤销。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在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及华北局的领导下,调动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了华北区的统一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任务,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摸索、积累了经验,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5.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前最后一次中央全会。会场是中央机关到达西柏坡后修建的由土坯垒墙、白灰砸顶、面积不足85平方米的中央机关伙房。
会场布置得庄严肃穆,北墙上挂着一块紫酱色幕布,两面绣有“中国共产党”字样的党旗,党旗上方是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挂像。
出席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人员11人,共计64人,毛泽东主持了这次会议。全会在为革命战争中死难同志默哀三分钟后,毛泽东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确定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即“天津方式”、“北平方式”、“绥远方式”。第二,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提出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学会领导城市人民进行胜利的斗争,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将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作为中心任务;同时提出在城市管理和建设中,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和共产党合作的小资产阶级、自由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站在一条战线上,以便向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和官僚资产阶级作坚决地斗争。第三,决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了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建设目标,即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先进的工业国。第四,强调加强党的建设的“两个务必”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林伯渠、邓小平、陈毅等27人在会上发了言。
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对全会作了结论报告,总结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的基本经验,强调要发扬党内民主,加强集体领导,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号召各级干部要学好马列的12本书。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军旗的决议》等相应的决议。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准备迁往北平。这时,毛泽东想的最多的是李自成、是我们党如何才不会从北平退回来。所以,毛泽东曾多次对中央直属机关警卫战士和干部们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腐化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干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一直到共产主义。就是在1949年3月23日,这是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的日子,毛主席在临行前还和周恩来留下了一段“进京赶考”的对话。毛主席风趣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恩来接着说:我们都应当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主席满怀信心地说: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进驻北平,受到党政军及各界人士代表、民主人士代表和北平群众代表的热烈欢迎。当日下午,在西苑机场举行简朴而隆重的阅兵式,晚上住进香山双清别墅。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总之,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最辉煌、最成功的时期。西柏坡的历史地位,正如周恩来所说:“毛主席、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也如原新华社社长朱穆之所说:“中国命运定于此村”;还如文化部前部长黄镇所说:“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在西柏坡,毛主席、党中央领导了伟大的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从根本上废除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根基,“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指挥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大决战,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为将革命进行到底,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合并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区为华北解放区、建立华北人民政府的重要决策,形成了解放全中国稳固的战略后方,为组织新中国的人民政权打下了基础;召开了九月政治局会议和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促进和组织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和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指明了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绘制了新中国建设的蓝图。因此,党在西柏坡时期,不仅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为顺利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通途。在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铸就了一种体现历史转折时代特色的伟大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并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