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找到制度的基础(1)

“懒惰因子”下的进度量化和惩罚制度在一个团队中,你会怎样进行“进度”量化的管理?要知道总有一些“好吃懒做”之徒在你这里混吃度日,他们在任何繁忙的时间都会钻“懒”的空子,逃避安排的工作,试图以最小的付出,投机获得最大的回报。他们对于团队理想没有忠诚度,是彻底的工作投机主义者,而你可能对此正一无所知。

这些人常会侥幸地想:“我的工作做得稍微差一点点,又能怎样呢?”“老板不会发现的,小李就没被发现过。”“把工资拿到就可以了,工作进度与我可没什么关系!”“我不关心项目的死活,我只要自己每月有钱赚,哪怕公司垮掉也无所谓,我可以立即换个工作。”对此,澳大利亚商学院的一位博士生本杰明·沃克曾无比感慨地说,一个团队最懒的那个成员,实际上就可以决定一个项目最终的成功或失败。这有点像坏苹果理论或者木桶定律,最坏的苹果决定好苹果的命运,最短的木板决定这只木桶的容水量。在团队工作中,事实的确如此,我们很难找出一个不存在进度管理难题的团队,哪怕它是微软的技术团队或是巴菲特的证券投资精英团队。

将吃白食者逐出团队的武器:合理科学的奖惩制度传统的观点一直认为,一个团队的整体水平,应该是其中每个成员的平均水平。所以在工作中,如果团队里有一个能力特别强的人,就会帮助你的团队表现好一点,但如果情况相反,那么这个团队的表现就会略有降低,因为平均水平被拉低了。听起来,这很有道理。可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不靠谱,团队工作不是简单的算术题,只知道用运算公式加以计算,就能得出权威结果。事实是:如果你的团队中有一个技术特别不熟练的员工,或者是一个懒惰的员工,那么团队的表现就会降低一点甚至大大地降低。

沃克的研究向我们表明了上述观点的错误。他首先怀疑,在人们都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吃白食的人和其他人都在一个团队中工作,从本质上讲,那些吃白食的人,从不做什么得力的工作但获得了与众人相同的待遇。当这个团队表现得没有那么好的时候,吃白食的人受到损失了吗?许多白食员工其实没有因此受损,他们更多的是借助权力的优势或其他厚黑之术,跑到另一个表现好的团队混日子,并且再次获得了较好的待遇。

为了证明这一点,沃克设计了一个实验。他找来159名学生来参加这个实验,看看他们是怎么认真和积极地对待这个测试的。在实验中,他先把这些学生分成了33队,每个团队都被分配进行一个案例的研究。

沃克告诉他们,每一名队员都将根据他们所在团队的表现给出一个测试的客观成绩。这是本实验的原则。结果他发现了什么?对团队贡献最少的人,却是团队成绩最大的决定因素,而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无足轻重可以忽视的人。即使一些有能力的人努力地表现好一些,他们也无法弥补那些表现很坏的成员对于团队的消极影响。

也就是说,这个懒惰的人最终决定了团队的整体失败或成功。懒惰的心理有时不但受不到公正的审判,反而在团队中产生逆淘汰现象。对公司来说,很少有比坐享其成或者逃避工作这种坏习惯更能腐蚀团队精神的了。

你必须采取一些制度防范这种现象。只靠眼睛或嘴巴,你可能会在办公室表现得比任何时刻都具有统治力,那些业绩不好的人纷纷逃避你的眼神,不敢抬头跟你说话,或者被你的怒斥吓得“屁滚尿流”,让你非常得意--看,他们是如此怕我!但,那又怎么样呢?没有制度的跟进,缺乏具体的行之有据的可信的奖惩措施,除了你的脾气污染了空气,什么都不会发生。

以前,在我的公司中也有大量的懒鬼,他们对于周围同事造成的坏影响十分明显。曾经有人向我反映说:“老板,我不喜欢那些对于工作不关心也不努力,只在领取薪水时才出现的人,”他激愤地说,“我不喜欢工作时不得不监督那些不用心的同事。”而另一名干部则给我发私密的电子邮件,告诉我,“老板,我不喜欢不停地告诉他们怎样做好自己的工作。弥补他们的疏忽,已经成为我的首要任务,这让我感到压力很大,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没错,这就是问题所在,没有人喜欢一个懒鬼坐在自己的身边,成为同事的一员。当你和一群精明能干的人共事,可以每月赚七千元时,你会发现如果他们中有一个人变得懒惰,你就只能赚四千元甚至更少了。

确切地说,我们需要建立具体的奖惩制度来监督工作的进行,保证进度的量化,以消除那些总是以懒人面貌出现的人,将他们驱逐出团队,永久地对他们关闭大门。

懒惰之徒的种种表现还包括:换班时他们不准时出现,总有理由迟到;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让同事承担大部分的工作;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哪怕是举手之劳的责任;……

一次拉绳实验

这些问题并不是近代或现在才发生的,很早就已经存在了。比如在20世纪的20年代后期,德国心理学家林格尔曼(MaxRingelmann)为了证明这个问题,对于团队作业时成员的不同表现对于绩效的影响,进行了一次非常深入的研究。

当实验的参与者到场时,他要求人们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拉拽一根绳子。实验进行了很多次,每次的人数都各不相同。结果发现,两个人拉绳子的总力量要大于一个人,三个人拉绳子的总力量要大于两个人,以此类推,这当然不足为奇。不过,在将施加在绳子上的总力量除以参加者的人数之后,林格尔曼随即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随着人数的增加,平均每个人所施加的力量都出现了下降。参加者越多,平均每个人在绳子上施加的力量就越小。

我们假定一个人可以施加的总力量为100分,如果有两个人来拉绳,平均每个人只会施加93分的力量。如果有四个人参与,平均每个人只会施加75分的力量。当增加到第八个人时,这个数据就变成50分的力量了。所以在实际上,八个人施加的总力量其实并不比七个人施加的总力量要大,因为其他七个人所减少的力量,足以抵消第八个人所施加的力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一本组织行为学的教材中如此描述:团队真正奇特的地方之一,在于他们能够使2+2=5,同时也能够使2+2=3。

从中得到的教训如下:如果团队的成员在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方面比较缺乏,就很容易滋生懒散的情绪。比如,在工作中,一些人会把自己该做的事推给其他人,或者在自己的工作没及时完成时诿过于他人。

我在很多公司都发现过此类现象,懒虫到处都是。比如欧洲有一家食品公司,他们对每位员工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进行了一次真实的评估,结果发现,有51%的工伤事故是由于员工没有尽力而引起的,并非企业的设备出现了问题。在一次团队管理的培训上,我因此告诉参与培训的干部:“如果你的员工觉得他很负责而且必须负责,并且他认为自己存在于一个高度尽责的团队中,那他行事往往就比较谨慎,他对待顾客会更加友好,不会轻言放弃,而且工作效率比较高。保证这一切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制度方面的因素,而不是团队领导者的个人魅力。”一个团队快速破裂的原因在哪里?如果你不阻止“搭便车”的团队成员,越来越多的人将会选择放弃你这辆车,因为付出更多努力的人承受着最大的不公平,久而久之,能干者无人再为你付出,最后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对你的团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你的部门或公司混到这一步时,倒闭将是不可避免的。

在你的团队中提供公正的机会有一项实验,是苏黎世大学的教授费尔(ErnstFehr)和盖希特(SimonGachter)联合举行的,他们将参与者分成四人一组,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些钱,让他们选择要么自己保留这些资金,要么将一部分或全部资金投入到基金池。无论参与者做出何种选择,这个基金池都将增长40%,并在所有的参与者之间进行平均的分配。

游戏开始的时候,大多数人会将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基金池里,他们的平均贡献值为9分多一点(总分为20分)。但是随着游戏的进行,将资金投入基金池的人们不乐意了,他们意识到其他的参与者实际上是在不劳而获,因为有些人没有把钱投入进去,却总是在分享基金池的增长利益。

于是,贡献多的人不想自己被人当傻瓜耍,合作精神在这里被破坏,他们不希望自己付出而其他的成员却坐享其成。所以,乐于贡献的参与者们开始选择了放弃,他们慢慢地减少了投向公共基金池的资金额。就这样,在经过了10轮的游戏之后,平均贡献值降到了3分。最后教授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会将自己的全部资金留下来,不想投入进去,基金池很快干枯了。

接着,两位研究者为这项游戏增加了一项新的条件:在新一轮的游戏中,参与者可以花一部分钱对坐享其成的人进行必要的惩罚,以减少后者的基金额。尽管这样做也会减少自己的基金额,他们还是非常愿意付出这种代价。因为,现在他们可以采取行动反击了,教训那些懒虫和坐享其成的家伙。

这是一种惩罚制度,利用了人们的报复欲望,报复是一种很强的心理动力,同时也是一种激励措施。相信我,所有的奖惩制度都是在利用人的本性弱点。你不可能只要求你的员工做好自己的事,而对隔壁办公室里的懒惰之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或奖励或惩罚,给员工们提供公正的机会。

游戏开始发生改变,在第二组游戏中,每个人的平均贡献值与第一组非常接近,但是后来就慢慢地增加了,有时甚至还上升到20分。由于参与者们普遍产生了责任感,通力合作成为了他们每个人的主导行为标准。这些人的平均贡献值达到了18.2分,在他们中间,有82.5%的参与者将所有的资金投向了公共基金池。

偷懒者害怕被惩罚,从而加入了积极的阵营,提升了工作的进度和效率。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于工作进度的量化管理,才具有了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如果你没有任何的奖惩措施来确保成员为团队的整体利益负责,有些人就会开始徘徊。他们是团队中的懒虫,企图坐享其成,然后引发其他人的愤怒情绪,使其他起初愿意投入和承担责任的成员选择放弃。当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时,你的团队就变得极度自私,失去盈利的机会,成为一个烂团队。

在实验的最后,两位教授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团队合作会明显减弱,最终降到非常低的水平。这些事实表明,缺乏惩罚措施时,参与者必定无法进行稳定的合作。”我很同意上述的观点,并且通常会让参加管理培训的各家公司的中层干部们去了解与参悟,要让一支团队拥有高效率,仅仅是关注那些能干之士吗?不是的,惩罚团队中的懒惰之徒,有时更加重要,这对于积极分子来说也是一种激励,他们会有更好的表现,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公平的体系,从而更乐于投入。如此一来,通过最公正的管理和最能体现优胜劣态法则的奖惩制度,整个团队的盈利就会上升。

惩罚制度有利于监督进度,产生一种团队内的强互惠行为。即,当你不合作时,大家的利益都会受损,而懒惰者的利益损失更大,从而使得每名团队成员都对共事者的投入力度自动监督,对懒惰者进行共同惩罚。就团队的合作精神和生产效率而言,这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团队经理人对手下的懒惰之徒视而不见和听之任之,在其他的团队成员看来这将是最不可接受的事情之一。如果你是这样的人或正犯此类错误,危机将很快到来。

个人责任与共同负责

为什么要具体到个人的责任?因为具体到个人责任会增加员工的责任感,为团队创造更多效益。个人要担负的责任与团队的共同责任必须协调一致,它们既是独立考核的,又互为一体,难以分割。事实上,每一种制度的基础,都需要细化到个人的身上去寻找成因和其合理性。所有的团队制度,归根结底都是对每一名个体的管理、激励和监控。只有明确了个人责任,才有谈到共同负责的必要性,否则,后者将是不成立的命题。

我在国内见过一家公司,他们的状况是这样的:没有责任目标,也就是说,每个部门都没有一个具体量化的工作任务,部门的考核就缺乏一个标准。

因为没有标准,就说不出考核工作的好坏,也就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奖罚,以鼓励先进和鞭策落后。

由于上面原因的存在,结果就造成了很多员工没有责任心。这些人虽然也在努力地工作,没有闲余的时间,看上去也没有偷懒,但纯粹是在瞎忙瞎混,滥竽充数,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反正领导是凭他个人的印象来确定工资收入,想给多少就给多少,一拍脑门,就下了决定,严重缺乏说服力。于是,在这家公司,奖罚始终不到位,制度起不到积极导向,挫伤了一群想干事之人的忠诚心,反而保护了一批瞎混的害群之马,使整个公司都缺乏生机和活力。当我去他们公司考察时,发现这家公司已经到了关门的阶段,几乎无可救药了。一个人进入一个团队,他最怕的是什么?一定是遇上了自己无法与其产生默契的某些团队成员,因为这会极大地影响到自己的事业进取心,影响到努力奋斗的成果收获,尤为甚者,会影响到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假如一个人在公司连本职工作都没办法积极投入,可想而知他对你的忠诚度会有多低。

有一个老板告诉我:“我最怕那种没有责任心和做事极其不负责任的人,那种人根本不会很用心去做自己分内的工作,而且他们很会偷懒,在别人辛勤工作的时候还可以听到他们阴阳怪气的指指点点,到处散播谣言、挑事生非。一旦工作中有了问题被追究到责任,这种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是我干的,与我无关’,他们总是会用自己没有经办或没有经手这种理由来推卸自己的责任,甚至还会找几个人来证明这不是他的错。我对这种现象很气愤,很讨厌,但没有办法。”办法当然是有的,他肯定知道应该如何处理,但有时,我们会发现,意识到问题的团队管理者,之所以不能果断采取行动,是因为他们害怕无法协调个人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冲突。当他们想建立一些制度规范个人责任与共同责任时,却发现想找到中间的平衡点很难。

完美融合个人与共同利益的团队制度的建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首先是公平的因素。

每一个成员身在团队中,都会有公平的要求,尽管绝对的公平从来都不存在。我的建议是,哪怕你的管理制度再怎么不公平,也要首先倡导并声明这一点,以避免给人一种“恶法”的先入为主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