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现代物流的特征(1)

(第一节)物流的特征

现代物流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现代物流经营管理和运作当中,广泛采用了代表着当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管理技术、工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随着社会的进步,物流经营管理和物流活动的现代化程度也会不断提高。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朝着先进水平迈近的过程,因此现代物流在不同的时期也会被赋予其不同的内涵。现代物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最小

物流经营管理追求的是物流系统的最优化,在成本管理上体现为,实现物流总成本最小化,它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传统的管理方法将注意力集中于尽可能使每一项个别物流活动的成本最小化,而忽视了物流总成本和各项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

物流要素之间存在着二律背反关系,所谓二律背反(或效益背反)是指一个部门的高成本会因其他部门成本的降低或效益的增加而相抵消的这种相关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从上述关系的观点看,构成物流的各功能之间明显存在着效益背反关系。例如,减少仓库设置的数量可以节省保管费用,但是,另一方面会由于库存减少,而需要另外多次运输,增加了人力和车辆成本。

二、前置时间短

在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作业系统和物流网络的支持下,物流适应需求的反应速度加快,物流前置时间缩短。可以加强及时配送,快速补充订货以及迅速调整库存结构的能力。

三、手段现代

在现代物流活动中,广泛使用先进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以及流通加工等手段。运输手段的大型化、高速化、专用化、装卸搬运机械的自动化、包装的单元化、仓库的立体化、自动化以及信息处理和传输的计算机化、电子化、网络化等,为开展现代物流提供了物质保证。

四、服务社会

在现代物流时代,物流业得到充分发展,企业物流需求通过社会化物流服务得到满足的比重在不断提高,第三方物流形态成为现代物流的主流,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系统化

物流不是运输、保管等活动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彼此的内在联系,在共同目的下形成的一个系统,系统中的各功能要素相互作用。在考虑物流最优化的时候,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物流功能的最佳组合,实现物流整体的最优化目标。局部的最优化并不代表物流系统整体的最优化,树立系统化观念,是进行物流经营管理,开展现代物流活动的重要基础。

六、专门管理

企业物流活动开始由专门的部门负责,不再是依附于其他部门,物流经营管理技术日趋成熟。

七、物流电子化

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物流信息的处理和传输过程。物流各个环节之间,物流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不同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交换传递和处理可以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保持实物流与信息流的高度统一和对信息的实时处理。

八、物流信息化

现代物流可以理解为物资的物理性流通与信息流通的结合,信息在实现物流系统化、物流作业一体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物流的各个功能要素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从而不能预先对物流活动设定控制。而现代物流通过信息,将各项物流功能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信息的实时把握,控制物流系统按照预定的目标运行。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如库存信息、需求信息,可以减少非增值、非效率的物流活动,提高物流效率和物流服务的可靠性。

九、物流柔性化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物流需求呈现出小批量、多品种、高频次的特点。缩短订货周期,提高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物流柔性化就是要以顾客的物流需求为中心,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及时调整物流作业,同时可以有效地控制物流成本。

(第二节)物流操作流程

物流是使企业与顾客及供应商相联系的纽带。来自顾客和有关顾客的信息,通过预测、销售活动及其他各种形式传遍整个企业,然后将这种信息提炼成具体的制造计划和采购计划,如同产品和材料生产那样,被启动的增值存货流最终将制成品的所有权转移给顾客。于是,该过程被看作是具有相互关系的两种努力,即存货流和信息流。单独看内部作业,有助于详细地说明将所有涉及到物流的功能和工作综合起来的重要性。虽然这种综合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它并不足以保证厂商实现其目标。要在今天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厂商就必须将其综合行为扩大,使顾客和供应商相结合。这种通过外部一体化延伸的方法,被称作供应链管理。实施物流基本过程的主体,并不仅限于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也包括从制造产品为主的厂商等。

在所有的作业中,包括在公用事业组织内都会产生对一体化作业条件的需要。例如,零售商或批发商不需要制造环节,因此通常与实物配送和采购联系在一起。然而,零售商和批发商所必须完成的物流增值过程,同样也适用于所有的制造产品或提供其他服务的公用事业组织。

一、库存货物流

对于一个大型的生产商来说,物流作业也许要经过上千次搬运,而在将产品交付给工业用户、零售商、批发商、交易商或其他顾客时才达到其目的。而对于另外一些大型的零售商来说,物流作业也许从他们采购准备再出售的产品时开始,至消费者提取或交付该产品告终。由此可见,不管企业的规模和类别如何,物流是最基本的要素,需要管理部门特别注意。

物流的作业管理涉及到材料和制成品的运输和储存。它始于从供应商那里装运材料或零部件,而终于将制成品或加工产品交付给顾客。从物流的最初开始,究竟在何时、何地才能通过移动存货而使物流过程增值呢?假定一切进展顺利,那么,材料在转化成制成品存货的每一步骤中都能获得价值。也就是说,单一的零部件在其被结合进一部机器中去以后,价值更大。同样地,机器被交付给一个买主后,也会具有更大的价值。生产组装前,需要搬运在制品,这时,每一个组件及其搬运的成本都会成为增值过程的组成部分,只有当产品的最终物权转移给在时间和地点上已特定化的顾客时,才会实现最终增值。

为了有助于理解,我们把物流作业划分为三个领域:生产、配送和购买。这些部分组成了一个企业的综合物流作业单位。

⑴生产

生产这一领域集中表现为,当在制品在制造各阶段之间流动时,对在制品存货所进行的管理。生产阶段中,物流的最基本责任是参与制订生产计划,并安排材料、零部件和在制品存货的及时可得性。因此,生产所关心的,完全不是生产将如何进行,而是何时、何地将要生产什么产品。生产与配送比较,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配送试图满足顾客的各种需要,因此必须适应顾客和行业需求的不确定性。而生产则涉及到生产企业控制之下的运输需求。不过,这种因顾客的随机订货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和因实物配送而产生的不稳定的需求,在大多数的制造业中,并不常见。从全面规划的观点来看,生产外向(配送)活动和内向(购买)活动的分离,提供了专业化和提高效率的机会。

⑵配送

配送是指将制成品交给顾客的运输过程。在配送中,顾客是营销渠道的最终目的地,而产品的可得性则是每一条渠道参与者的营销努力的关键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即使是生产商的代理人,一般也不会自己存货,而必须依赖于存货的可得性来承担市场的营销责任。因此,除非是有适当种类的产品足以在所需要的时间和地点交付,否则,这种整体的市场营销努力会受到极大的损害。配送过程,把顾客服务的时间和空间的需求,当作营销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于是,配送就把营销渠道与其顾客联系起来了。在一个高度商业化国家中,要支持范围很广的各种销售系统,就要利用不同的配送系统。所有的配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把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与营销渠道联系在一起,使那些营销渠道所提供的产品的可得性,成为整个营销过程的综合部分。

⑶购买

购买涉及到购买材料和安排材料、零件以及制品存货,并从供应商处到制造或装配工厂、仓库或零售商店的内向运输。根据情况,获取过程通常用不同的名称来识别:在生产中,获取过程通常被称作购买;在政府范围内,获取在传统上系指采购;在零售和批发中,买进是最常用的术语。这一过程在许多情况下是指内向物流。虽然有关获取的解释存在着各种区别,但是,这里所使用的购买一词则包括了各种类型的购买。材料一词被用于识别一个企业的内向运输的存货,而不论它准备再出售的程度如何。产品一词被用于识别顾客可以购买的存货,也就是说,鉴于产品随时需要消耗,于是通过生产制造,使材料进入了增值过程。在生产、分拣或装配中,产品产生于材料的增值,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

购买涉及到在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地方得到所期望的材料种类的可得性。鉴于配送所涉及的是外向的产品装运,而购买获取所涉及的则是内向的材料获取、分拣和包装。所以,在绝大多数消费产品的营销中,虽然他们对涉及运输方面的需求可能是相似的,或者是等同的,但是在配送和购买之间,不论是在管理控制方面或与运作失败有关的风险方面,都有着实质性的不同。

在整个物流中有关生产、配送和购买获取的具体作业见表2-1。

计划、调度和支持制造作业的活动:需要制定总的日程计划和承担在制品的储备、搬运、运输以及分时间阶段安排零件。其中包括负责现场的存货储备,以从制造作业和实物配送作业之间进行地域上的协调和最后装配延迟的协调,并保持最大限度的灵活性。

配送

提供顾客服务的活动:收取加工订货,配置存货、储备和搬运,以及配送渠道内的外向运输。其中包括在诸如定价、促销支持、顾客服务水平、递送标准、处理返回商品以及生命周期支持等领域内与营销计划协调的责任。实物配送的基本目的是要有助于在最低的总成本条件下,通过提供战略上所需的顾客服务,产生收入。

购买

从外部供应商处获得产品和材料的活动:需要制定资源计划、寻找供给源、谈判、下订单、内向运输、收取和检验、储备和搬运,以及质量监管等,其中包括负责在诸如调度、供给的持续性、套购和投机等领域内与供应商协调和对引导新资源或新规划的研究。购买获取的基本目的是要在最低的总成本条件下,通过提供及时地购买,来支持生产或销售。

在一个典型的企业内,前面所讲的三个领域是互相交错的。只有把每一个领域看作是整个增值过程的一个综合组成部分,才能创造利用每个领域的独特属性的机会,并促进整个物流过程的发展。综合物流过程的重点,在于协调整个可以增值的存货运输。这三个领域的结合,使在位置地点、供给源和企业顾客之间进行材料、半成品部件和产品等运输的综合管理成为可能。因此,可以说,物流与总的运输和储存的战略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库存信息流

在确定一个物流系统内具体位置的各种需求时,就用到了库存信息流。信息综合了上述三个作业领域。开发和明确具体需求的主要目的是要计划和执行综合物流作业。在单独的物流领域内,有关订货的规模、存货的可得性以及运输的紧急性等方面,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运输需求,而共享信息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协调这些需求。由于这些领域所包含着的实际的物流工作,都有赖于信息来协调日常作业。因此,没有精确的信息,在物流系统中所作的努力将会被浪费掉。物流信息涉及到两种主要类型的流动:计划协调流和作业流。

作业信息的总体目标是要提供综合履行实施配送、制造支持和购买获取等作业所需要的数据。由于计划协调流所提供的是有关计划活动的信息,所以需要用作业需求来指导日常的物流工作。

(第三节)物流运作管理

必须要先有健全合理的运作计划,才能保证物流目标的实现。理想的工作计划,应该是一个以不断向长期战略目标迈进为宗旨的短期行动。这种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行动的结合,需要通过信息进行协调,而这种信息通常无法在标准成本和会计系统中获得。

一、计划的性质

战略目标通常是关于系统修正、绩效和预算的目标。每一个目标反映一组短期的物流经营管理的目标。在一个组织里,协调物流各环节的措施是运作计划。物流运作计划经常是短期的,就是说详细的运作计划一般不超过一年。在战略计划制定后,运作计划通常被用来指导日常的工作。长期的战略代表着动态的目标,而其中短期的运作计划,制定的是某个特定时期的具体目标。提出预算和批准预算的过程对物流经营管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高层经理特别关心总的系统绩效,而不是个别的特定功能的预算。提出一个评价总系统绩效的一体化预算,能使高层管理预估实现运作目的所需要的费用。这个预算也是衡量财务绩效的基础。这是因为,对运作计划和运作控制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个别的预算和总体系统绩效。

1.绩效目标

绩效目标通常是根据未来商业活动,综合了战略计划、预测和管理投入而提出的。为了发展目标和实现绩效计划,经常要求很多的跨功能的协调,而为了使物流目标符合现实,则必须将制造能力整合进市场营销计划中。要实现物流一体化的绩效目标必须要有有效的协调。支持新产品引入和促销所需的具体活动及物流绩效,通常包括在物流运作计划中。绩效目标也许会试图在最初分销中取得100%的产品可得性。在促销的前一两周内,它可能要用特殊的支持来促销物品,诸如两天重新订货的可得性。为了避免在促销中积累过多的必须运输和重新分销的库存,最后两周内市场营销的绩效目标应该宽松些。

结合绩效目标及其相关活动计划,才能建立实现特定目的所需要的结构。因此,用于配置资源和确定每天行动重点的短期战术指导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与战略计划是一致的。由于大多数试图达到物流最佳运作的厂商都重视灵活性,因此经常会对运作计划进行修改或更新,以适应改变着的竞争情况,而财务预算则是控制这种修改的衡量标准。

2.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