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上司的驭人之术(2)

“那是因为他们觉得没人在意他们的服务质量。我们为何不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呢?”

他们边走边聊,途经一个建筑工地,有5个工人正在一旁吃午餐。他停下了脚步,“这栋大楼盖得真好,你们的工作一定很危险辛苦吧?”那群工人带着狐疑的眼光望着这个奇怪的家伙。

“工程何时完工?”他继续问道。

“6月。”一个工人低应了一声。

“这么出色的成绩,你们一定很引以为荣。”

离开工地后,他的朋友对他说:“你这种人也可以列入濒临绝种动物了。”

“这些人也许会因我这一句话而更起劲地工作,这对所有的人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但光靠你一个人有什么用呢?”

“我常告诉自己千万不能泄气,让这个社会更有情原本就不是简单的事,我能影响一个就一个,能两个就两个……”

“刚才走过的女子姿色平庸,你还对她微笑?”他的朋友撇着嘴问道。

“是呀,我知道,”他回答说,“如果这个女子是个老师,那她的学生今天听她的课肯定觉得如沐春风。”

韩国某大型公司的一个清洁工,本来是一个最被人忽视,最被人看不起的角色,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一天晚上公司保险箱被窃时,与小偷进行了殊死搏斗。

事后,有人为他请功并问他的动机时,答案却出人意料。他说:当公司的总经理从他身旁经过时,总会不时地赞美他“你扫的地真干净”。

你看,就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就使这个员工受到了感动,在关键时刻为公司挺身而出。这也正合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士为知己者死”。

美国着名女企业家玛丽·凯经理曾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金钱和性更为人们所需——认可与赞美。”

可以说,真诚地赞美他人是洛克菲勒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有一次,洛克菲勒的一个合作伙伴在南美做了一宗生意,使公司蒙受了100万元的损失。洛克菲勒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夸奖他能保住投资的60%已是很不容易的事,令合作伙伴十分感动,决心在下一次的合作中,尽力使双方获得更大的利润以挽回上次的损失。

经济学家查尔士·尼古拉斯曾对几千名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过调查,要他们依次回答什么对于销售人员是较为重要的因素。结果,销售人员几乎毫无例外地选择了“工作成绩被肯定”作为第一因素,而管理者们认为这一点“顶多只能排在第七位”。双方认识上的差异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调查结果还表明,能对员工的功劳给予恰当的重视与肯定的管理人员,其管理成效也是较好的。为什么有的管理者却如此吝于给予赞美呢?心理学家列维森指出:缺乏“同感”能力的人比较吝于赞美下属。

技巧性的赞美与技巧性的批评一样,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激励作用。对员工进行赞美时应当注意的是:真诚有分寸。员工都是有分辨力的人。虚假、夸大的赞美往往会起到反效果,不仅无法保持领导者的威严,更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其次,赞美也要具体,针对员工的特定行为与工作进行表扬时,管理者应该说的是“你今天的会议记录做的很好”“提交的报告很有创造性与建设性……”而不是“今天你的表现很好”。

养成赞美员工的行为表现的习惯,可以避免领导者因为偏见或偏私的看法而引起的误差,也可使员工明白自己什么样的做法是正确的。若能举出员工的一些特点来,更会起到激励的作用。

金钱在调动下属们的积极性方面不是万能的,而赞美却恰好可以弥补它的不足。因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你对他们真诚的表扬与赞同,就是对他价值的最好承认和重视。

管理学家笔记

能真诚赞美下属的领导,能使员工们的心灵需求得到满足,并能激发他们潜在的才能。打动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诚的欣赏和善意的赞许。

九头牛的价值

在很久以前的一个部落,有一个传统:那里的青年人想结婚,先要学会捕捉牛的技术。捉了足够的牛,作为聘礼,送给女家,才可以成家立室。最少的聘礼是一头牛,最高是九头牛。这个部落酋长有两个女儿。有一天,一个青年走到酋长的面前,说爱上他的大女儿,愿意以九头牛作为聘礼迎娶她。酋长听了之后,大吃一惊,忙说:“九头牛的价值太高了,大女儿不值,不如改娶小女儿吧,小女儿值九头牛。”可是这位青年坚持要娶酋长的大女儿,酋长终于答应了他,这件事轰动了整个部落。

一年后的一天,酋长经过这位青年的家,看见他家正举行晚会,一大群人围成圆圈,正欣赏一位美丽的女郎载歌载舞。酋长十分奇怪,去问那位青年这个女郎是什么人?怎么酋长会不认识呢?年青人回答:“她就是酋长您的大女儿啊!”

年青人以“九头牛”的价值对待他迎娶回来的妻子,同时酋长的大女儿也确信自己的价值是最高的“九头牛”的时候,她便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你期望你的下属、同事是什么样子的,你就要把他当成你期待的样子对待和栽培,那么因你的暗示,他就会向你期望的方向发展,最终也会变成你所期望的样子。

日本松下电器总裁松下幸之助的领导风格以骂人出名,但是也以最会栽培人才而出名。有一次,松下幸之助对他公司的一位部门经理说:“我每天要做很多决定,并要批准他人的很多决定。实际上只有40%的决策是我真正认同的,余下的60%是我有所保留的,或者是我觉得过得去的。”

经理觉得很惊讶,假使松下不同意的事,大可一口否决就行了。

“你不可以对任何事都说不,对于那些你认为算是过得去的计划,你大可在实行过程中指导他们,使他们重新回到你所预期的轨迹。但我想一个领导人有时应该接受他不喜欢的事,因为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否定。”

作为一名管理者,你必须懂得加强人的信心,切不可动不动就打击你部属的积极性。应极力避免用“你不行、你不会、你不知道、也许”这些字眼,而要经常对你的下属说“你行、你一定会、你一定要、你会和你知道”。

管理学家笔记

信心对人的成功极为重要,懂得加强部属信心的领导,既是在给你的部属打气,更是在帮助你自己获取成功。管理不是独裁,平时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要懂得尊重人权,重视个体,友善的询问和关切的聆听相当重要,如果很好地做到这些,你就会发现,与员工沟通起来其实很容易,有时候他们甚至跑过来与你主动沟通。

墨菲定律

美国一位名叫墨菲的上尉,认为他的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不经意说了句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后来这句话迅速流传,并演变成管理学中着名的“墨菲定律”: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更大可能的损失。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人类虽然越来越聪明,但永远不可能彻底了解世间的万事万物。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所以,面对人类的自身缺陷,我们最好还是想得更周到、全面一些,采取多种保险措施,防止偶然发生的人为失误导致的灾难和损失。错误是这个世界的一个部分,与错误共生是人类不得不接受的命运,而且错误并不总是坏事,犯错误往往是成功的垫脚石。因此,要勇于尝试,敢于犯错。关键在于要总结所犯的错误,而不是企图掩盖它。

一位刘先生说,其实很多时候,教育小孩和管理员工都差不多。他说,自己的小孩子和其他小孩一样,会犯下很多错误。比如说很多家长肯定都给自己在学校的孩子送过东西,他们有时候会落下作业,有时候会落下明天要交的课本费,有时候又会忘记带家长签过字的通知书……

刘先生告诫自己的小孩说,他们只有两次让爸爸给他送东西的机会。因为,一次是忘记,两次是没记住,同样的错误再犯第三次就是故意了。

有一次,刘先生正在家里的时候,他的儿子打来电话说,自己的作业本忘在家里了,求爸爸给他送来。刘先生告诉他说:“这是第三次了,你没有机会了,不能送。”“爸爸,这次的作业很重要,要是交不上来老师会打我的!”儿子请求着说。“放心,打不死的,没有关系。”做父亲的说起来好像很无所谓似的,但刘先生其实心中很难受,儿子被打,自己肯定也不好受。但为了贯彻自己的原则,他必须这么做。

刘先生说,自己的儿子当天回来以后告诉他,老师确实是打了,左手右手各五板,但是还不会死。不过,从那天起,儿子摆放东西的习惯就不一样了:晚上睡觉前,先把自己的东西都放在桌上,然后书包上放一张小纸条,写上第二天务必要带上的东西,第二天早上起来就按照纸条上的顺序一一收好……

刘先生说,这是儿子小学二年级的事了,但从那以后,到现在儿子已经读到了研究生,他再也没有为他送过任何东西。

对于女儿不吃饭的问题,刘先生也有办法。他选了个周末,和太太约好,开始修理她。到了吃饭的时间,刘太太去叫女儿,但小女儿像没听见一样,继续看她的动画片,看得蛮开心。后来刘先生和刘太太就按计划把桌上所有的东西全都吃光——事先计划好,其实只做了两个人的饭。

后来女儿饿了,跑到厨房打算吃饭,结果居然看到妈妈在洗碗,令她大吃一惊:“怎么洗碗了?!”“吃过了。”刘太太平静地说。“吃过了,开什么玩笑!我还没有吃啊!”“抱歉,我们以为你不饿呢。”刘太太轻松地说。“那怎么办?”女儿放低声音,拉着妈妈的围裙说:“还有没有其他能吃的东西了?”“没有了。”刘太太说。女儿不信,跑去开冰箱,可她哪知道父母是计划好的,冰箱里也空空如也了。“那怎么办啊!”女儿都快哭了。“忍耐一下吧,只好等明天再吃了。”

女儿很委屈地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幽幽地哭了起来。做妈妈的当然十分心疼,有些动摇了,就对刘先生说:“你看怎么办?”刘先生狠了狠心,笑着对太太说了一句话:“面对敌人绝对不能手软,否则功亏一篑!”

后来,刘先生和太太回到了卧室。半夜的时候,果然不出刘先生所料,女儿跑到父母的卧室来,推了推妈妈的胳膊,凄凉地说:“妈,我快饿死了。”太太一听,条件反射似地几乎要立刻坐起来,刘先生闭着眼睛,看上去在睡觉,但他在被子里却一把抓住了太太的手,紧紧地按住。

太太明白刘先生的意思,只好忍住,告诉女儿:“回去睡吧,天就快亮了,再忍耐一下。”女儿只好回到房间,又一个人哭起来。刘太太忍不住了,很是心疼,可刘先生很坚决:“天快亮了,没事,饿不坏的。”

妈妈就是妈妈。天还只是蒙蒙亮的时候,刘太太就跳了起来,跑到厨房给女儿做早餐。结果黑乎乎的餐厅,已经有个人坐在那里了。这个朦胧的身影把刘太太吓了一跳,还以为自己撞鬼了呢!仔细一看,才看清那是自己的女儿,已经把餐具握在手里,看那神情,是死也不会错过这一餐!

从那以后,只要一叫女儿吃饭,这家伙就“咚咚咚”地跑过来,说一遍就行,特别有效。

刘先生说,作为管理者,他发现,教育孩子和教育员工是一样的道理,同样的逻辑,也可以应用到企业管理上。

一次,公司一个分厂的厂长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他对那位厂长说:“王厂长,这个问题我记得我以前说过。”“我不知道。”王厂长一副很委屈的样子。

“不知道?!王厂长,你这是第三次犯错:第一次,是1996年3月12日,因为那天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我印象特别深刻;第二次是1998年1月3日,我也记得,因为那天是年假的最后一天;今天是第三次,”刘先生突然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大声叫道:“你是不是故意啊!”包括王厂长在内的40多个人都非常吃惊,王厂长更是没有想到自己的错误总经理都记得。后来员工们知道,对这位刘总经理来说,只有两次犯错的机会。

但这并不代表不犯错误的人就是了不起的,这种人害怕犯错误,在工作中极不自信,他不犯错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什么事都不敢去做。对他来说,错误也许不是他努力避免的,而是他根本没有机会去犯错。

一位总经理对人事部经理说:“调一个优秀可靠的职员来,我有重要的工作交给他做。”

人事经理拿了一本卷宗对总经理说:“这是他的资料,他在本公司服役了10年,没有犯过任何错误。”

总经理说:“我不要这个10年没有犯过错误的人,我要一个人,犯过10次错误,但是每次都能立即改正,得到进步,他才是我需要的人才。”

谨慎自爱本是美德,但是倘若过分,就变成畏缩无能。在战壕里,战士倘若开枪射击,就容易使敌人瞄准他的位置,但是一枪不放的战士又如何立功?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这话确实是经验之谈,但是发明这句话的人可曾想过:不做不错的“不错”,到底有什么价值?美国最成功的会员制零售店董事长辛格尔培养员工时,就有“赌一把”的勇气。他说:“如果不偶尔犯些错误,你肯定没认真做自己的工作。”

学习走路的孩子没有不摔跤的,并且在千万孩子之中,可能有一个摔成脑震荡。有一位母亲因此坚决不让她的孩子走路,那孩子果然从来没有摔过跤,身上也没有疤痕,但是终于变成瘫子,一生要坐轮椅。人生的有些苦是要受的,有些代价是要付的,有些过失是要犯的——只犯一次,不犯第二次。

其实,从前的错误就是将来的智慧。只要你学会总结,接受批评,不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栽跟头,总有一天,这颗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事实上,员工们自省,会让管理者十分省事,这样管理者教育一次就可以了,他们可以分出更多的精力去教育别的员工,或者做些其他重要的事。

管理学家笔记

作为一名管理者,在教育好员工的同时,也要以身作责,总结教训。失败永远不会是成功的母亲,成功是从总结失败中得来的。

“帕金森”效应

1958年,英国着名政治学家、作家诺斯科特·帕金森写了一本《帕金森定律及有关行为》的讽刺文集,在书中提出了着名的“帕金森”效应:行政机构如金字塔一样不断增高,各种人员总是越来越多,结果组织效能越来越低。

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在70年代出现了大量问题。艾科卡来到这家闻名于世的大公司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公司人浮于事,管理混乱,秩序散漫。员工似乎都是恐慌不安,士气不振,人们忙碌无章。整个公司中,没有形成一支阵容整齐的梯队,似乎没人知道排头是谁,像一群乌合之众,滥竽充数者大量存在。公司机密被大量泄露,经营每况愈下,克莱斯勒一蹶不振。而在公司的高层,每个副总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存在真正的管理机构,人人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与对话。

艾科卡清醒地知道,这就是“帕金森”效应,要对付它,只有精简机构,开除无能之人。上任伊始,艾科卡就对克莱斯勒大动手术。在3年多的时间里,解聘了33位副总裁,而整个公司只有35位副总裁。可见,艾科卡的这个手术做得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