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懂得人生皆苦,才能看清生活的真相(1)

生活是美好而沉重的,人生也是有苦又有乐,丰富多彩而又艰难曲折。我们每个人总是避苦求乐,希望快乐度过每一天是所有人的愿望。但生活本身就充满酸甜苦辣,快乐和痛苦本是同根生。所以,人生大多数都是痛苦的时候多,而快乐的时候少。

人生说起来或许真的很沉重,成败、荣辱、福祸、得失……面对挫折和苦难,一路生活,一路坎坷。如果将自己沉湎于悲忧低落的圈套中,再美丽的生活也会黯然失色。而把一些事看开看透,阅尽千般苦,也就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和幸福的意义。

1.苦是生命轮回的本质

生命年轮在不断地旋转着。如果它今天带给我们的是悲哀,明天它将为我们带来喜悦。

我们生下来注定是要受“苦”的,人人脸上都写着一个“苦”字。学生要“苦学”,做事的人要“苦干”,宗教家要“苦修”,音乐家要“苦练”,一切活动都要经历苦的过程,然后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收获、成绩、成功的果实。

从情感上讲,痛苦是人人所厌恶的。肉体上的痛苦,或者使人疼痛难忍,或者给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精神中的痛苦较之肉体上的痛苦,更加难以忍受。它或者是自我的谴责,无尽的悔恨,痛不欲生;或者是感到成功的艰难,怀疑成功的意义和价值;或者是处于一种难堪的境地,进退不得,左右为难;或者是受到外来的压力,使人感到没有任何前途;或者是心中不平,使人备感不公。诸如此类的痛苦,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我们的精神,挑战着我们的耐心和毅力、信念和勇气。

没有人喜欢痛苦,所有人都希望寻找到一种解脱痛苦的秘方让自己一劳永逸,或者到一个世外桃源的地方离苦得乐。但是,成功没有捷径,快乐也没有仙方。要想避免痛苦,战胜痛苦,先要学会正确地看待痛苦。

从理性上看,痛苦并不尽是成功的仇敌,不要把它视为绝对的恶。我们不妨将那些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痛苦,视为争取幸福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动力。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正是得益于痛苦的鞭策,才成就了不同的精彩人生。

一个人要活得健康、幸福,就要吃苦耐劳。功成名就的人是令人羡慕的,但其成功也是尽了努力吃了多少难以言状的苦头换来的,而非时来运转,一时交了好运的缘故。所以,我们不论做什么事、经营什么事业或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要努力吃苦。

苦是人生的必经阶段,也是生命轮回的本质。无论是豪富还是乞丐、农夫还是诗人、男人还是女人,当面对伤痛、失落、艰辛的时候,每个人所承受的折磨是一样的。不必唉声叹气,不必怨天尤人,生、老、病、死或其他不幸,都是人生的必经阶段。

金庸先生在杭州讲学时曾概括人间有七苦:生、老、病、死是苦,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也是苦。

老、病、死自然是苦的,生为什么也是一苦呢?金庸先生说,一个人只要认真地生活,就会遇到许多麻烦与苦恼。另外三苦,金庸先生说得意味深长。一为求不得,你一心想追求的东西(包括金钱、荣誉、地位),尽管费心费力,却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即。二为怨憎会,俗称冤家会,有的人生性凶悍奸恶,言辞刻薄,工于心计,对这种人避之唯恐不及,偏偏他是你的同事,或不幸成为你的伴侣,怎么办?你必须忍耐。三为爱别离,一个人一生要遇到一个倾心相爱的人很不容易,遇到了却要分手,岂不叫人肝肠寸断痛彻肺腑?

人间七苦,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生活是一杯苦咖啡,香醇中掺杂苦涩。人活着就要接受许多挑战,要面对许多难题,所以生活的本质是苦。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苦是一种警讯,它告诉自己有了难题,有了危险和困境。如果自己不愿意正视它,设法解决眼前的难题,那些难题就会累积重叠,结构成更严重的困境,集合成更巨大的痛苦,导致生活的溃败。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设法消除困境,解决问题,才能够泯灭痛苦。

没有吃不了的苦。人们忍受苦难的能力,是非常大的。不论有多么大的困苦,都可以千方百计去克服。忍耐过痛苦之后,就一定会赢得掌声、成功和幸福。

2.苦才是人生,要学会正视痛苦

如果我们认识不到世界的真相,认为人生永远充满快乐,并以此麻痹自己,那么就会离不开痛苦。只有正视痛苦,认识到痛苦的存在,并努力战胜它,才会实现真正的快乐。

人生在世,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却要经历各种好事、坏事,尝遍酸甜苦辣。

生活是美好而沉重的,人生也是有苦又有乐,丰富多彩而又艰难曲折。我们每个人总是避苦求乐的,希望快乐度过每一天是所有人的愿望。但生活本身就充满酸甜苦辣,快乐和痛苦本是同根生。所以,人生大多数都是痛苦的时候多,而快乐的时候少。

古代哲学家说过:“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生活中的一切,无论是苦难还是芬芳,烦恼还是快乐,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我们无法回避,无法选择,只能用心对待,直面视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味到生活的美好滋味。正如有的人喜欢吃酸,但如果整天让他吃酸的话,恐怕几天下来他就要叫苦不迭,见酸后退了。生活也一样,我们祈求天天交好运,但如果整天把自己泡在蜜罐里,也就感觉不到快乐了。所以,苦难是生活的调味剂,是幸福的衬托。正因为有了苦难,才让快乐变得弥足珍贵。

我们用心生活,就不能回避苦难。

在生活中,家庭、社会,许多事,许多人,常常不尽人意。不凑巧的事、倒霉的事、煞风景的事,构成了生活画面中不调和的音符。而我们要与人交往,要做事,要立身社会,要在各种圈子里摸爬滚打,这些干扰着我们身心的各种痛苦,不想看也得看,不想理也得理,不想受也得受着。因为,想战胜痛苦,先要忍耐痛苦;活着,就是不断忍受痛苦。

忧愁也好,快乐也好,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置之不理、耿耿于怀也好,它们都在你的眼前,在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所以,我们生活在紧张的竞争氛围中,生活在复杂的世界里,应学会吃苦、受苦、经历苦痛,然后在与痛苦和平相处的基础上让心灵超脱,学会自寻快乐,保持良好的心态,轻松愉快地生活。

将痛苦降低到最轻的程度,我们也就走出怨叹的怪圈,从而心平气和、精神焕发地去做事、交友以及进行一切自己喜欢的活动。

在困顿、苦难面前,一味哭丧着脸,除了磨掉自己的锐气外,是不会赚到任何同情的眼泪的。只有敢于在寒风中搏击的人,最能感受到太阳的温暖;只有学会正视痛苦,在苦的环境下能够适应并顽强生存,才会深深感觉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学会正视痛苦,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认识不到世界的真相,认为人生永远充满快乐,并以此麻痹自己,那么就会离不开痛苦。只有正视痛苦,认识到痛苦的存在,并努力战胜它,才会实现真正的快乐。

3.吃苦是福是生活的真谛

我们无法保证谁的人生全是甜蜜,相反我们却可以肯定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幸福和痛苦的混合体。幸福可以给你美妙的感觉,而痛苦却可以给你异于常人的翅膀。

苦难是每一个人都不想面对的,但是当它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时,我们又无法逃脱,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换个方向来看待它--吃苦是福。

苦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钙元素,如果你没有吃过苦,说明你的人生不是完整的。学会吃苦,懂得如何吃苦,你便能够从中收获巨大。苦,虽然折磨人,但是同时也是锻炼人的最直接的方法。吃苦是一种资本,因为不经历一番寒彻骨,怎有梅花扑鼻香?只有尝过了人生之苦,收获的果实才能更加甘甜。

一个在温室中长大的孩子,没有风雨的锻炼,没有烈日的烘烤,很容易一走出温室就经受不起外界的恶劣条件而被击垮,这种精神上的缺钙现象同样告诉我们,适当的吃苦是必需的。苦,锻炼了人的心智,磨炼出人的意志,使人能更乐观地憧憬着美好。境由心生,路便越来越好走。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吃苦是福,是成就一番大事业、拥有幸福美好人生的前奏。

吃苦是福。人生是幸福和痛苦的混合体,我们无法保证谁的人生全是甜蜜,相反我们却可以肯定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幸福和痛苦的混合体。幸福可以给你美妙的感觉,而痛苦却可以给你异于常人的翅膀。

世界著名画家凡·高的一生可谓是历经万般苦难。从《凡·高传》的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深刻体会到这位伟大的画家的伤口和疼痛。这个世界上或许没有人可以真切体会他的苦痛。我们难以想象,是什么样的痛苦可以让他自己忍心用剃须刀片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我们更难以想象,是什么样的苦难可以让他在麦田中竟然对着自己的胃部开了一枪,而且是不致命的一枪。两天之后,这位画家才在剧痛中去世。

或许他早已精神崩溃,或许他早就厌烦了这个苦难的人生,然而苦难却又同时给了他旷世的创作灵感。这位年轻的画家在他短短的37年的生命中,奉献出了震动世界的名画。他早期的画喜欢用荷兰画派的褐色调,但他天性中存在的热情使他抛弃荷兰画派的暗淡和沉寂,并迅速远离印象派,因为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的追求和他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在他的画作中,不是以线条而是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

历史证明,这位生前一直不得志的画家,在其死后若干年终于得到了承认。他的一个作品《加歇医生的肖像》如今已被拍出了8250万美元的天价。这是作者的苦难赋予它的价值。

作家史铁生虽然失去了双腿,然而他却用心灵和鼻尖感动了一代人。在他最青春得意的年龄时,他却失去了双腿,这种苦难是一般人无法忍受的。然而,史铁生坚持走过来了,并且成为了一名作家。对于苦难,他这样说:“我越来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惩罚,是原罪。对惩罚之地的最恰当的态度,是把它看成锤炼之地。”

吃苦是难免的。这苦有轻有重,无论命运给你安排了哪一种,你都无从抗拒。但是要相信命运是公平的,你的苦有多大,它后面的甜便有多大。

不要害怕吃苦,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苦难,接受苦难。当你克服它的时候,就是你自由翱翔的时候。

4.不能改变环境,可以适应环境

我们也不必去改变环境,学会适应环境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常说“适者生存”,就是说“适”是生存的基础。

有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落魄,不得志,于是他找到智者寻求帮助。智者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这人摇头不知其意。智者把水倒入杯子,这人恍然:“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智者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花瓶,这人又回答:“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状像花瓶。”这个人对智者的做法恍然大悟,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通过水告诉我,社会处处像一个个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

智者听后点点头,说道:“是这样,但又不完全是这样!”

说毕,智者出门来到屋檐下,用手指着门外青石板的台阶,说:“你看,台阶上有一个凹处。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这个凹处就是水落下的结果。”

这个人遂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像这小小的水滴,改变着这坚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坏容器。”

人的适应能力有多强?当我们面对一个性格不合的人,是让自己适应对方,还是让对方适应自己?当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会在多长时间内适应?在人生旅途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是你去适应别人还是别人适应你?可以说,我们无论置身什么样的境遇,都有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无论是孤独闭塞的人,还是阅历丰富的人,在这一点上,谁都不能避免。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不能试图去改变别人,但可以做到适应对方。每个人在自己所接触的人中,必然会有与自己合得来和合不来两种类型的人。与上司、同事相处,如果自己不能积极主动地努力适应对方的性格特点,工作就不可能顺利进行。

没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别人的性格特点,却一味地批评别人“那个人有缺点……”“这个人令人讨厌……”这样就不可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合得来的人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谁都能做到。可是,如果是性格合不来的或自己讨厌的,也应该努力适应他们,并和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要与合不来的人多沟通、多交流。掌握了对方的性格与个性,才能得以消除误会和偏见,进而才会相互信任和理解,达到消除隔阂的目的。学会适应别人的优点和不足,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最大秘诀。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与人相处不和而感到痛苦和烦恼了。

事实上,一个进取的社会就和一个有追求的人一样,出现问题,产生矛盾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所有心智健康的人应当都能够理解,也不至于蛮横地苛求;但是假如在问题和矛盾面前抱着逃避、漠视甚至反抗的态度,那肯定不是理性和良善的办法。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不适应,表现出不满、对抗等情绪,甚至做出不合理的行为,也是为人不成熟的表现。我们也不必去改变环境,学会适应环境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常说“适者生存”,就是说“适”是生存的基础。

5.从寂寞中感受五味人生

寂寞不是离群索居、与世隔绝;不是孤芳自赏、自怨自艾;不是作茧自缚、自生自灭。会享受寂寞,耐得住寂寞的人,能够淡视苦难、心理疗愈能力更强,头脑容易保持清醒,可以独善其身,不失为一种大境界、大智慧。

寂寞是一种心态,一种高度,是主观与客观相和谐的洒脱与从容,不仅包括承受苦难、经历磨练成功之后唯我独尊的亢奋,还应该有挫折之后的超然和成熟。寂寞如一壶酒,有人沉醉其中,迷失自己,也有人告别萎靡,扬帆再起。

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寂寞中感受五味人生。

做人要耐得住寂寞,要不为外物所诱,抛开私心杂念,不浮躁,不盲从,保持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很多人耐不住寂寞,一旦不能如愿,就会怨天尤人,不思进取,或者转移方向,改弦更张。他们不知道倘若耐得住寂寞,就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乐圣贝多芬说:“当我最孤独的时候,也就是我最不孤独的时候。”西哲说:“世界上最强的人,也就是最孤独的人。”如要成为强者,即不可避免寂寞,而唯有哪些坚强、能面对寂寞的人,才有力量不被寂寞所吞噬。

寂寞不是无奈,而是选择;不是封闭,而是

超脱;不是痛楚,而是愉悦。有人说,思想者是孤独的;也有人说,真正的诗人是孤独的;还有人说,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时常感到孤独。可见,在寂寞的时候可以让人有更多的自省和反思。

无论古人今人,也无论圣贤凡人,每个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曾有过寂寞的体验。寂寞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心境。所以,寂寞不一定是孤独、苦涩、迷失、怅惘、伤感,也是宁静、悠远、美丽、洒脱、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