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形象——形象是无形领导的要旨(3)

公务方面的会谈不同于社交场合的聊天,谈话的双方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协商某些事情才坐到一起的,少有平时闲谈的轻松,更多的是严肃、紧张,或许也少不了争论。但不管怎样,取得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总是大家所希望的。为了能有这样的结果,除了其他方面的准备,还应注意谈话的礼节,一般公事交谈的说话距离应保持在60厘米左右,我们平时说话的声音应该洪亮一些,但是在会谈时,还是降低一点好,只要双方能听清就行,不必扯足嗓门大喊,这样会使别人产生误解,不利于解决问题。谈话时的态度是最重要的,要诚恳。卡耐基指出,当你希望别人同意你的想法时,请不要忘记“以一种友善的方式开始,不要专门挑对方的错处,那样只会激怒对方,应该多找一点对方的优点、长处使他除去心理上的戒备,感到你的诚意”。

交谈时还应注意礼貌,交谈的双方在对方谈话时要认真倾听,注视着对方。不要在别人讲话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或开小差。要适当地提问,显示你认真地听了。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说话,如果必须打断,首先要道歉,如:“对不起,我能打断一下吗?”这样就显得委婉一些,在听别人谈话的时候千万不要有厌烦的情绪,即使对方重复了好几遍的东西,也要认真地去听,你可以这样说:“是的,这确实很重要,你已经提醒我了。”这样对方就不会再重复了,在交谈时不要总看手表,这样显得你心不在焉,是不礼貌的表现。

2. 外出住行的形象

在比较豪华的饭店里,几乎一切设施与礼仪都是偏西式的,这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相当陌生。要学会适应这种陌生的环境,不为这种场合所乱,这也是领导者形象的重要内容。

走进一座现代化的饭店之前,首先应当注意自己的服饰是否适度得体,神态仪表是否健康、精力充沛。在与工作人员的交往中要礼貌、客气,举止文明。你的形象代表着公司或团队的形象。早上在走廊里或电梯间遇到其他客人,不管相识与否,最好道一声“早上好”。如果其他人首先向你打招呼,你应立即微笑应答。

如果要到别的客房去找人,最好提前预约一下,按预约的时间去,不要让对方久等。当你到女宾房间做客时,如不熟悉,应把门半开着,这是礼节。

在居室待客,或在饭店的大厅、餐厅、购物中心或娱乐场所中出现时,不要穿睡衣、拖鞋,因为这是对他人不尊重的表现。

出门走路时也要讲究规矩,首先要注意走路的姿势,要昂首挺胸,别弯腰驼背,更不要东倒西歪,左顾右盼。如果和女友或妻子外出,更不可以相拥而行,妨碍他人行走。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遇见熟人时,千万不要站在路中间聊天,可转移到路边或其他僻静的地方。千万注意不要边走路边吃东西,这样显得没有教养。

在外出活动中,难免要乘车。要注意下车的姿势,先把门打开,转过腰,先让一只脚稳稳着地,然后头伸出车门就可以下车了。乘公共汽车的时候,应尽量避免拥挤的情况,如果人多也要礼貌地让老人、妇女和儿童先上车,主动让座给他们,显出你的文明的精神风貌。

3. 演讲时的形象

演讲是领导者展示自身形象的最佳机会。

但是,在演讲中不管你想表达的是多么情真意切,但如果举止小气,气势是无法显现出来的。因此,姿态要大方,仪表要美观。

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演讲者在整个演讲活动中,不仅是美的宣传者,而且也应是美的体现者。这就要求演讲者要有一个能够体现组织精神、个人品质的仪态美,给听众做出榜样,有助于提高听众的审美情趣。反过来,仪态美造成的良好的听众情绪,也必定有利于演讲者思想情感的表达,从而提高演讲的效果。

需要掌握衣着的要领

要想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我们要先从自己的形象塑造开始,而良好的形象塑造,衣着是最为关键的。

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容貌与身材,它包括胖瘦的适度、容貌的端庄秀丽,以及由这些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这些都是由演讲者的固有生理条件所决定的,一般难以改变。

比如恩格斯和周恩来,他们那魁梧伟岸的身躯,端正而英俊的容貌,潇洒而稳健的举止,蕴藏着一种令人折服的威严和催人向上的力量。他们一走向讲台,便会使听众肃然起敬,这是演讲者最理想的仪表。那么,是不是身材、容貌欠佳,甚至有生理缺陷的同志就不能演讲了呢?生理条件虽然难以改变,但是绝不能放弃演讲的机会和责任,况且有许多其他条件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这些条件包括:一是有美的心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知识上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二是尽量改变自己的条件。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办法,如选择适合自己的服装,或者增加一些其他装饰,都可以弥补生理上的欠缺和不足。

其次,要注意你的服装。它既是增加身材美、容貌美的条件,也是整个仪表美的重要内容。俗话说:“佛要金身,人要衣装。”服装对于一个人仪表美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服装才算美?其具体要求可以是:整洁大方、庄重朴素、轻便协调、色彩和谐。因为整洁大方能体现出演讲者人格的尊严,轻便协调能表现出演讲者潇洒的风姿,色彩和谐能表现出演讲者奋发的热情等等。总之,服装的颜色要与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和演讲内容的特点协调一致。颜色给人的感觉是很敏感的。深色给人深沉、庄重之感,浅色让人觉得清爽舒展,白色使人感到纯洁,蓝色使人感到恬静,红色、黄色则使人感到喜庆、愉快。如果演讲的内容是严肃、郑重的或愤怒、哀痛的,穿深色衣服或黑色衣服就比较合适;如果演讲的内容是欢快喜悦的,穿浅色的衣服会更好些。服装还要和体形、肤色相适应。一般体形肥胖的人,适合穿深色服装,这样看上去目标集中,会显得匀称些;体形瘦削的,适合穿浅色服装,这样看上去目标松散,会显得丰满些;皮肤白皙的人,穿深色、浅色的服装都可以;皮肤较黑的人,最好穿稍浅色的服装;矮胖的人穿竖条服装可显得苗条些;而瘦长的人穿横条的服装就可显得丰满些。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当演讲内容所需的色彩和体形所需的色彩发生矛盾时,那就要服从于内容,而不能迁就于体形。因为内容决定形式,思想美要先于形式美。

最后,还应注意自己的姿态。

必须站直立稳,切勿前后摇摆,不停地改变两腿的重心,这样容易使人想到你心神不定,不自然。应当全力控制自己,有如一位预备上场的体操运动员。

目光在演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非常重要。演讲者靠目光对听者察言观色,而且也靠目光表达思想情感。这里要求眼神和思想情感必须一致,演讲者要目视听众,既要克服眼神的呆滞、犹豫和不变,又要反对故弄玄虚、高深莫测的样子。目光左躲右闪会给人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令人反感。

面部表情能迅速地表现心理的变化,其功能并不亚于眼睛。比如高兴时,就喜笑颜开;愤怒时,就面色厉然;愁闷时,就皱额锁眉……这种多变的表情信息,必定作用于听者的视觉器官,产生相应的共鸣,收到良好的讲话效果。

手势则既可表情达意,又可摹形状物,有助于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手势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可分为四种,即情绪手势、象形手势、指示手势和象征手势。不管哪种手势,都要做到准确、自然、优雅,使动作恰当、简单、明确地说明问题,切忌过多的手势和毫无意义的手势,因为它除了分散听者的注意力以外,还会使听者费解,削弱讲话的效果。

培养内在的精神气质

魏王曹操有一次接见少数民族来使,自己装扮成带刀侍卫,让侍卫扮作自己接见使者。使者对这个“假魏王”说:“魏王固雅量非凡,侍于侧者,乃真英雄。”

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位使者的眼力,这也表明曹操这位三国英雄即使扮作兵士,也自有其英雄的非凡之气。这种意义上的“气”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精神气质”,即领导者的内在形象。同时,“气”还用以描述位于人的“精神气质”之外的其他方面,如衣着、发型等。

人们常用“洋气”、“土气”、“俗气”等词语来形容人的外部特征。这类形容词和“精神气质”一样,都具有一种价值判断意义,其暗中包含有“好”或“不好”、“美”或“不美”的评判。“精神气质”和气质(且称之为附件气质)如果能够和谐一致,那么我们就会说“这个人是有气质的”。

以上说明,仅仅一个“气”字,就已经涵盖了我们所理解的气质的全部意义。那么“质”是什么呢?“质”是内容,是素质,是一个人内在的东西。气质既然讲的是人的外在魅力,是外在的“气”,那为什么还要谈“质”呢?其实谈“气”永远离不开谈“质”。“质”和“气”一样,具有比较大的涵盖性。它不仅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才能,还应包括一种能够引导人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诸如坚忍、勇毅、乐观、自信、具有决断力等素质,正是这些“质”决定了一个人表现在外部的“精神气质”和“附件气质”。所以说,“质”所包容的东西对人的气质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个对生活悲观绝望、整日垂头丧气的人如何能有精神风貌,如何能有气质?

所以说,培养良好的气质,一方面要在于养“气”,即注重自己外在的形象,比如穿戴、举止、礼仪、与人交往等等方面,“气”养好了,当你出现在别人面前时,即使不说话,或什么也不做,别人也会被你外在的气质所折服,即使他根本就不了解你。另一方面,养“质”则是养“气”的根本,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必然反映在外在的表象上。你若是一个乐观上进的人,你的脸上就会时时洋溢着微笑,你就会待人热诚、直率,你的脸上就会有一种喜气,你的举止就会有一种活泼气。反之,你若是一个悲观的人,一个常常为小事挫败的人,忧郁就会时时结在你的脸上,叹息也会常常挂在你的嘴边。你如果有广博的知识、机敏的头脑,你就会谈吐不凡、幽默风趣,脸上也会显得平静大气;而心胸狭隘、胸无大志的人则会对一些小事斤斤计较,表现在脸上也常常是不自然或易怒。

因此,养“气”与养“质”一定要齐头并进,才能够培养出你良好的气质。如果只注重“气”而忽略内在“质”的根本,那么你表现在外在的“气”也只能一时地吸引别人,随着交往日深,这种没有根基的“气”未必能得到别人长久的认可。若只重“质”而忽略外在的“气”,也只能算是个有才华的人而未必是个有气质的人。培养良好的气质是一场从内到外的“革命”。

保持充满力度的姿态

一位自以为乐观活泼的女士惊讶地发现同事经常问她“你哪儿不舒服”或建议她“打起精神来”。原来她没意识到,是她松弛无力的姿态使她显得无精打采。不久,她就知道,采纳“抬起下巴”这条建议可以使自己显得更加自信。

萎靡不振的姿态表明你缺乏信心,使你看上去疲惫、漫不经心或者冷漠。这是领导者的大忌,如果站直了,你不仅看起来更有精神,而且显得更有信心。可设想一下,在你的腹部有一根丝线,让它穿过头顶把你拉直。站立时,保持两脚分开约10~20厘米,与髋同宽,将重心落在脚趾上。肩膀保持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不要把双臂抱于胸前,这样表示戒备甚至敌对;不要把手插在口袋里,那样你可能会玩零钱或钥匙,从而分散他人的注意力。应把双手放于身体两侧。

坐着时,注意不要贪图舒服。许多人养成了瘫坐的习惯,这个习惯很难被改正。坐着时,如果脚不停地抖动,或者身体扭来扭去,坐不稳当,都表明你有些不耐烦。

弯腰时,应屈膝,这不仅是有礼貌的行为,而且对保护腰、背部有好处。

请记住,姿态是无声的语言,它在你开口说话之前就传递出了信息,使人对你产生印象。你的姿态表明你是否对他人有兴趣,是否在意他人对你的看法。而这种态度对于仪态优雅和事业成功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专家说,街头罪犯经常选择那些步履迟缓、行动犹疑不定的人作为袭击对象。罪犯知道,抢这些人的钱包或公文包,和抢步伐坚定有力的人相比,逃跑的机会要多得多。而且这些罪犯知道,人们走路的姿态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政界候选人更要强烈地意识到走路姿势的重要性。比如说,一位候选人迈着坚定的步伐,以开朗的姿态走向讲台,或者热切地走向人群去和人们握手,人们会认为他自信又放松。投票人、观众及同事经常会下意识地受步履稳健的人的影响。

走路的姿态应该是优雅、自然而且简洁的。你可以把自己走路的姿态录下来,或者边走边看着对面镜子里的自己。然后自问,你会怎样看待像这样走路的人。

一个人的手势就像语言一样,深深地受个性形成时期的影响。手势也是文化与个性的表现。

首先,避免使用令人不快的手势。双手背在身后或挥动拳头生气;用手指点别人则意味着指责;手插在口袋中玩弄小物件是不礼貌的,也是分散注意力和粗鲁、烦躁的表现;绞动双手说明你很紧张。这些手势都有其隐含的意义,但大多数人意识不到他们正在做这些手势。建议你看看自己的录像,你在录像中的表现往往和现实生活差不多。

另外,手势使用得恰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领导者面对众人演讲的时候。你要注意动作自然,使手势与讲话内容一致(不要在讨论问题时伸出3个手指)。五指合拢,摊开手掌表明开诚布公;握紧拳头则意义相反,有时甚至意味着威胁。

我们建议使用手势时,手的动作要在腰部以上。面对一大群听众时,手势的动作幅度要大些,面对少量听众时,这样的手势可能有些过于强烈,可减少动作幅度。同时,还要注意变换手势,以免重复。

总之,手势是信号语言的一种形式。尽管未发一言,但我们仍能有效、有礼貌地与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