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由商族部落首领商汤灭夏创立,历经五百余年,至公元前1046年被周武王所灭。商自汤至纣,历十七世、三十一王,是中国信史时代的开端。
商汤是怎样一位国君?
商汤是商王朝的开国君王,也是上古著名的氏族领袖,他带领族人打败了夏朝的暴君桀,建立了商王朝。汤姓的远祖向上可以追溯到黄帝轩辕氏。黄帝有个儿子叫玄嚣,玄嚣有孙子叫帝喾,帝喾的儿子叫契,契的第十四代后人就是汤。相传契曾辅佐禹治水,因有功而被舜任命为司徒,封于商,并赐姓子氏。
汤以仁厚收揽人心,争取人民的支持。有一次,他外出游玩,看见一人在树上挂起一张网,然后喃喃自语说:“不论天上来的,还是地面来的,凡是从四面八方来的鸟,都飞进网里来。”汤对他说:“你太过分了吧,怎么可以这样网尽杀绝呢!你撤掉三面,留下一面网就可以了。”农民依言照办。汤道:“鸟儿啊,你们愿意往左的就往左,往右的就往右,只有不听我话的鸟儿,才飞进网里来。”汤网开三面、恩及禽兽的事传开后,人民都称赞他对待百姓宽厚仁慈,纷纷拥护,汤的势力进一步壮大。
汤在夏朝为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有权征讨邻近的诸侯。葛伯不祭祀鬼神,汤首先征讨他。汤对葛伯说:“你们不能敬顺天命,我就要重重地惩罚你们,概不宽赦。”于是写下《汤征》,记载了征葛的情况。商汤越战越勇,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夏桀陷于孤立的境地。此后,汤采纳伊尹的建议,停止朝贡夏朝以试夏桀的实力。桀命令九夷族发兵征讨商,这说明桀还能调动九夷族的兵力,汤和伊尹就马上请罪,恢复向夏桀的进贡。一年后,九夷族忍受不了桀的残暴统治,纷纷叛离,使桀的力量大为减弱。汤和伊尹见时机成熟,就召集部众,出兵伐夏,在鸣条一举攻灭了夏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定都亳。
帝太甲为什么被流放?
太甲是商代的第四位君王,生卒年不详,为汤嫡长孙,在位二十三年后病死。太甲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伊尹连写了《伊训》、《肆命》、《徂后》等几篇文章,教导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据《史记》记载:“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作肆命,作徂后。”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继位后的头两年,其表现还过得去,但从第三年起就不行了。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原来太甲任意地发号施令,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又亲自破坏汤制定的法规。伊尹虽百般规劝,他都听不进去。“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就出自伊尹对太甲的告诫,大意是说,如果国家是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还可以挽救;如果是国君自己作乱祸害百姓,那就不可救药了。于是,伊尹只好将他送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居住,让他好好反省,史称“伊尹放太甲”。
太甲住在桐宫,见祖父身为开国君王,坟墓却十分简陋,又从守墓老人那里了解到祖父的许多艰苦创业、仁厚省俭的旧事,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十分惭愧,于是决心痛改前非,开始在桐宫关心孤老,遵守法制,与人为善。
三年后,伊尹见太甲真心悔过,十分高兴,便带领文武大臣,携带王服、冠冕,迎接他回到亳都,还政于他。从此,太甲以自己过去的失足为鉴,勤政爱民,遵守汤制定的法律,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商朝也逐渐繁荣起来。伊尹见太甲成为明君,更加高兴,特地写了一篇《太甲训》的文章来赞扬他,称他为太宗。
商代为什么频繁迁都?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在以后的三百年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据《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对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数千年以前,人类刚刚迈过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此时征服自然的能力还比较小。一旦发生天灾,轻则生活环境毁坏殆尽,重则整个群体就此灭亡。正因如此,那时的国家经常为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所逼迫,四处迁徙,这是商朝迁都多次的原因之一。
从《尚书·盘庚篇》中看到,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也有一定关系。如盘庚虽然声称“视民利用迁”(即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些文史专家认为,青铜器在商代政治斗争中占有中心地位。对商代王室而言,青铜器不是宫廷中的奢侈品、点缀品,而是政治权力斗争的必要手段。没有青铜器,商代的朝廷就打不了天下;没有铜锡矿,商代的朝廷就没有青铜器。此前有些研究者认为华北大平原边缘的山地出产铜锡,还提出了一些可能的产矿地点。专家们认为,这些矿产地的蕴藏量都很有限,只能供短时间的开采利用,所以要不断寻找新的产地。商代王都的迁徙,目的是接近矿源,方便采矿,追求作为政治资本的铜锡金属。他们将商代都城的位置与产矿点加以对照,认为这些都城的迁徙,都是围绕铜锡矿产地移动的。
为什么武丁能使殷商兴盛?
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的国势就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到了武丁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空前发展,国力趋于鼎盛,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是商朝的第二十三个国王。据说,武丁年少时,父王小乙为了将他培养成一个称职的国王,就把他派到外地观省民风、增长见识和锻炼才能。于是,武丁来到黄河两岸,观察当地人民的生活,接触大量的平民和奴隶。有时,武丁还和这些人一起参加农业劳动。这些生活体验,使他了解到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不易。《史记·殷本纪》记载:“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由此可见,武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帝王。因为他即位之前,曾生活在百姓中间,比较了解社会的现实状况。即位以后,三年没有理政,国事全由冢宰管理,他从旁观察,思索复兴殷商的方略。据说武丁得到一个梦的启示,在民间找到一个筑墙的奴隶,将他任命为宰相,这个人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傅说。由于武丁善于选拔任用人才,所以在他的身边,很快就聚集了众多的名臣,除了傅说以外,还有甘盘、祖己等人。武丁在傅说、甘盘等贤臣的辅助下,励精图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
在武丁时代,商朝开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并组成了一支相对固定而庞大的军队。武丁时期对周围侵扰商朝的各诸侯国、方国,包括羌方、土方、人方、鬼方、虎方、荆楚等展开了一系列的征讨。此举在带来了国家稳定的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空间。当然,从另一方面看,战争同样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比如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武丁中兴”既是商朝兴盛的顶点,也是由兴盛走向衰败的开始。
“举傅说于版筑之间”是怎么回事?
武丁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大贤人,他曾经辅佐武丁开创了商朝的盛世局面,这个人就是宰相傅说。
关于傅说的生平,史书上多是些零散的记载,而且说法也不尽相同。《墨子·上贤》载:傅说居住在北方的一座狱城,他的生活十分困苦,常常穿着粗布衣服,腰里系着绳子以御风寒,他被人雇佣和犯罪的囚徒一起筑墙修路。《尚书·说命》载:“傅氏之岩,在虞虢之界,通道所经,有涧水环道,常使胥靡刑人筑护此道。说贤而隐,代胥靡筑之。”这两处记载基本相同,都是说他为生活所迫,给人筑墙修路。与此不同的是,《吕氏春秋·求人篇》和《史记·殷本纪》都说他本人就是“胥靡”(奴隶)。尽管说法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傅说当时的社会地位很低。
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武丁访贤得傅说的故事是很神奇的。武丁即位后,想复兴殷朝,但一直没有找到称职的辅佐大臣。于是武丁三年不发表政见,政事由冢宰决定,自己审慎地观察思考国家的发展方略。有一天夜里,他梦见得到一位圣人,名叫说。白天他按照梦中见到的形象观察群臣百官,没有一个像那个圣人。于是,武丁派百官到民间去四处寻找,终于在傅险找到了说。这时候,说正服刑役,在傅险修路,百官把说带来让武丁看,武丁说正是这个人。找到说之后,武丁和他交谈,发现果真是位贤圣之人,就举用他担任国相,很快,殷国便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后来,人们就用傅险这个地名来作说的姓,管他叫傅说。《孟子·告子下》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指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中被发现他的智慧并被举用。傅说感武丁知遇之恩,自然竭力尽心,施展才能,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终于使殷朝出现了繁荣昌盛的中兴局面。
纣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君?
纣王名辛,是帝乙的少子,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帝乙逝世后,辛继位,天下百姓都叫他“纣”,因为谥法上“纣”表示残义损善。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不仅天资聪明,办事利落,而且力气超人,能空手与野兽搏斗。但他非常自负,总是向群臣夸耀自己,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商纣王贪图享乐,荒淫无度,喜好喝酒,沉迷于女色之中,常常彻夜嗜酒寻欢。他尤其宠爱妲己,对妲己言听计从,对大臣们的话置若罔闻。妲己整日缠着商纣王寻欢作乐。为了讨妲己的欢心,商纣王下令从各地收集各种奇珍异宝,不断扩建宫廷的园林楼台。他在宫廷里举行各种大型宴会,表演各种音乐、舞蹈、游戏。商纣王还让人挖了许多大池子,然后用酒灌满池子,可以供数
千人狂饮;他还让人把熟肉悬挂起来,看上去像树林一样,人们可随
便伸手摘取食用,这就是著名的“酒池肉林”。后来,人们常用“酒
池肉林”来形容君主生活的荒淫无度。为满足自己的淫乐,商纣王让成群的男女赤身露体在“酒池肉林”中追逐戏耍,彻夜狂欢。
面对商纣王的荒淫无度,很多大臣都埋怨责备他,甚至背叛了他,商纣王于是加重刑罚。反对他的人,甚至向他提出劝谏的亲信臣僚都被施以重刑,轻者终生残疾,重者全家丧命。商纣王还设置了名叫“炮烙”的酷刑,就是用青铜铸造一根中间空的柱子,让“罪人”赤脚在烧红的铜柱子上走,走不过去的就掉到下面的火里活活烧死。这就是《史记》中说的纣王“重刑辟,有炮格(烙)之法”。
《史记》中还记载“九侯女不薏淫,纣怒杀之”、“脯鄂侯尸”。原来商纣王的大臣九侯有一个美丽的女儿,九侯把她献给了商纣王。后来商纣王因九侯的女儿看不惯自己的行为,一怒之下将她杀害,并把九侯也杀了,然后剁成肉酱,分赏给诸侯们吃。大臣鄂侯来劝阻,商纣王把鄂侯也做成了肉干。从此再没有大臣来劝谏了,商纣王更加淫乱。这时,商纣王的叔父比干说:“做大臣的,如果不能冒死劝谏国君,那还算什么忠臣!”于是,比干态度强硬地劝谏商纣王。商纣王大怒说:“你这样做是想当圣人吧?我听说圣人的心脏有七个孔穴,我看看你有没有。”说罢下令“剖比干,现其心”。
商纣王的残暴激起了越来越多的诸侯的反对。此时,地处商朝西边的一个属国周日益强盛,并最终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纣王在鹿台穿上他的宝玉衣,投火自焚而死。残暴的商纣王自取灭亡,周朝正式取代了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