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羌族概况
-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 胡郁青
- 4360字
- 2014-05-21 16:12:30
羌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历史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有“民族活化石”之称,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羌族是一个善良而虔诚的民族,他们的宗教信仰以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为主。
[第一节]羌族的起源、迁徙和发展
一、羌族的起源
羌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历史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有“民族活化石”之称,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古代羌族对中国历史发展和民族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炎黄、夏禹,到华夏族的形成,都与古羌族密不可分。殷商时期,古羌族有“北羌”、“马羌”等众多部落,他们大多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也有少数羌人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历史上最早在商代和秦汉时期提到的“羌人”或“羌族”,只是对当时居住在西北高原的一些游牧异族的统称,与当代所指的“羌族”有所区别。据现有的甲骨文记载,羌族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夏商时代。
二、羌族的迁徙
古代羌人主要生活在西北的广阔地区,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代羌族的活动中心,他们以狩猎为生,随猎物的迁徙而迁徙,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后汉书·西羌传》里记载:“(羌人)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从先秦时期开始西北的羌人因为各种原因迁徙入中原地区。
在公元前两千多年以前的虞夏时期,有一部分羌人为了帮助大禹治理洪水而定居黄河以南,后被封为姜姓国。到了殷周时期,姜姓国越来越多,在关内和陇西也出现了许多羌族的部落集团,羌族的范围越来越大。章炳麟《检论·序种姓》说:“羌者,姜也。”在中国的古音中,“姜”和“羌”是一致的,因此甲骨文中提到的“姜”即是“羌”。《后汉书·西羌传》里也记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周建国以后,姜姓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相互通婚,逐步与当地居民融合在一起,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前779年,《史记·周本纪》中记载:“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其中“西夷”就包括羌族在内。申侯西引羌族入关伐周,关中的羌族又东迁到洛阳附近。这是羌族第二次进入中原,这一时期的羌族得到进一步发展。
公元前638年,秦穆公攻占西土,驱逐当地老百姓,而晋惠公领地内地广人稀,需要老百姓。于是秦、晋两国签订协议,将古羌族聚居的瓜州(今甘肃陇山一带)老百姓东迁至嵩山一带,此举使大量羌人融入晋人之中。
战国以后,西羌开始主动向中原迁徙,在两汉时期,羌族先后经历了六次大迁徙,这一时期是古代羌族的主要形成期。当时的羌人分布很广,出现了“东羌”和“西羌”两大部分。元代胡三省注《通鉴》卷五二中说:
“羌居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者,谓之东羌;居陇西、汉阳,延及金城塞外者,谓之西羌。”由此可以看出,“东羌”与“西羌”只是从地域上的区分而已。除此以外,有一百多个羌族部落分别聚居在西北各地,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先零、烧当、卑湳、牢姐、封养等二十多个部落。进入中原的羌人基本上与汉族杂居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传播。其余未进入中原的羌人大部分分布在今甘肃、青海河湟地区。
到西晋末年,从北方东迁的各代羌人基本融入汉族之中。隋唐时期,羌族主要聚居地区大大缩小,除了他们的原始居住地河曲、洮水和白龙江流域外,还在岷江上游、黑水河流域西北及青海南部一带分布。生活在甘肃、青海和川藏高原的羌人部落有党项羌、东女、白兰、西山八国、白狗羌、附国等。其中党项羌人在公元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公元1227年铁木真率蒙古军进攻西夏,同年西夏王朝被蒙古军推翻,而其他各部落逐渐被吐蕃融合。宋代以后,北方地区的羌人与汉族和其他民族杂居融合,南迁的羌人和甘肃、青海、四川交界地区的羌人,一部分融合于藏族,另一部分融合于汉族,剩下的部分成为今日羌族的祖先。
三、羌族的发展
根据我国考古研究发现,商朝以前甘肃、青海地区已出现羌文化。后随着秦王朝的统一,羌文化被秦人从西部边陲带到了中原。早在汉代时的西羌地区已经被划入当时的中国疆域内。唐王朝在今松潘、茂县、汶川、理县、黑水及马尔康一带设置了松、茂、当、悉、静、拓、恭、保、维、乾、霸、翼、真等正州和一些羁縻州,并大多以当地羌人为刺史进行管理。宋代时沿袭唐朝的制度,设立茂州、威州各辖两县、十几个羁縻州。
元朝时设立茂州,下辖汶山、汶川两县,开始推行土司制度。明代建立了卫所,进一步推行土司制度。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羌族地区废除了土司制度改为流官制,羌族社会发展到封建地主社会,由此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羌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一时期羌族地区的手工业、商业迅速繁荣起来,商户云集、集镇兴旺发达。
[第二节] 羌族文化
羌族发展至今,成为四川省境内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四川省独有的少数民族。因其分布的地理位置多高山,海拔较高,所以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目前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茂县、理县、平武、松潘、黑水,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及绵阳市北川县等地。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于2003年,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羌族现有人口三十多万。茂县是羌族人最大的聚居地,生活在茂县的羌族人几乎占全国羌族人口的一半。
据历史记载,生活在四川的羌族是古羌人从黄河上游西北地区经历了无数次的迁徙后逐步形成的,因此它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复合型民族,其主体是由羌、氐、汉三大部分融合而成。这种族源上的多元化,导致羌族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复合型特征。由于不同地区的羌族居民在来源上存在差异,他们将自身原有的文化传统带到迁入地并在当地传播,与其他居民带入的文化相融合,从而发展形成了今日羌族地区多个区域文化类型并存的格局。
羌族人民勤劳智慧,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羌族虽然没有文字,只有本民族的语言,但其民族文化通过口传心授的形式代代传递下来,因此羌族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游戏、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族医药、民间习俗、民族节令、民间信仰等十多个领域。
一、羌族的语言
羌族虽然长期与汉族、藏族、回族等民族杂居,但他们仍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羌语属于我国的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羌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却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数羌族人通晓汉字,日常生活中也以使用汉字为主。
二、羌族的宗教信仰
羌族是一个善良而虔诚的民族,他们的宗教信仰以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为主。他们崇拜的神有三十多种,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生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神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自然界诸神,如天神、山神、树神、火神、羊神等,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崇拜;二是家神,是祭祀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工作顺利的祈求;三是劳动工艺之神,如建筑神、石匠神、铁匠神、木匠神等,这体现了手工艺在羌族社会中受到特殊的尊敬;四是寨神和地方神。
除此以外,其他宗教如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在羌族地区均有影响,其中藏传佛教对羌族的影响最为显著。
黑虎羌寨焦虎三/拍摄羌族崇尚白色,认为白色是吉祥和平的象征。除火神外,其余神均以一种乳白色的石英石作为象征,被广泛地供奉在山上、屋顶、地里和石砌的塔中。羌人一般在石碉房和碉楼顶上供奉五块白石,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羌寨附近的树林被称为神林,是他们祭神的神圣场所,也会供奉白石。
三、羌族的祭祀活动
俗话说“皇帝祭社,百姓祭天”。羌族认为天神的地位最高,因此祭祀仪式中以祭天神最为频繁。每天早晨和黄昏,羌民都要在屋顶供奉天神的塔里燃烧柏树枝以表示崇敬。遇年节或灾祸频繁时,此举更甚。祭祀仪式中以祭山神最为隆重。羌族为祈祷丰年或者还愿,经常举行祭山会。祭祀山神的活动通常在村寨附近山上的神林中进行。天神和山神皆以白色石塔为代表,祭祀时间各地不同,一般在农历正月、四月和十月,一年一至两次。正月是岁首,四月播种,十月牧收,所以都带着祈祷和还愿的目的。
四、羌族的服饰
羌族的传统服装是白色麻布长衫,长衫外套一件镶有小边的羊皮短坎肩。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男性的长衫刚过膝盖,女性的长衫较之更长。羌族男女头部通常裹黑色、蓝色或白色的头帕,其扎法、帕形多种多样。妇女的发式在出嫁前梳长辫,出嫁后绾发髻。羌族男子有穿套裤、打绑腿、束大腰带的习惯,绑腿用羊毛织成,主要作用是御寒。女子上衣宽摆大袖,右衽,衣服上都绣有鲜艳的云饰花边,领边、袖口、腰带和鞋子上常挑绣有圆圈、三角形等几何花纹图案,衣领上镶有一排小梅花形图案银饰。下装的蔽脚、扎脚也都镶有花边。鞋大都绣满花、盖花或帮花。有一种云鞋,鞋头细尖,翘起长长的钩子,做工非常考究。男子常穿草鞋、布鞋、牛皮靴或云鞋,女子也主要穿云鞋。儿童帽子式样极多,如莲花、虎头、凤头、猫头、柿蒂、鸡心等。
羌族人偏爱银质饰品。妇女喜欢佩戴特大的银质耳环和圈子,还有银质的簪子、戒指和吊牌等饰物。这些饰物也有用玉或珊瑚制成的。妇女腰上佩戴银质针线盒一个,男子则佩戴银质烟盒一个。
五、羌族的饮食
羌族人习惯一天吃两餐。早上吃完第一餐后出门劳动,并带上做好的玉米馍馍。中午在地里休息的时候吃馍馍,称为“打尖”。下午收工后回到家再做第二餐。馍馍在羌族主食中占有重要地位。馍馍用白面加上玉米面及肥肉粒、盐、花椒等做成,可直接食用或切片炒食。馍馍不可称馒头,因为“馒”与“蛮”谐音,为羌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所避讳。
玉米是羌族人的日常食品之一。常见的一种主食叫玉米蒸蒸,就是将玉米粉放在甑子内蒸成颗粒状。玉米蒸蒸既可当饭食用,也可将洗净的大米拌到玉米粉里,或将玉米粉拌到大米中蒸,称为“金裹银”或“银裹金”。还有一种做法是用小麦粉和玉米粉混合做成馍放入火塘上烤熟来吃。羌族人还喜食土豆。将土豆整个煮熟、去皮,再舂成泥状,做成糍粑,称为洋芋糍粑。通常用油煎或炸后,拌着蜂蜜或盐吃,也可切片加酸菜、肉片煮汤吃。另外一种主食是荞面。做荞面时会掺入一种叫“野棉花”的野菜。荞面条的长度是衡量主妇炊事水平的标志。
羌族的肉食以羊肉、猪肉和鸡肉为主,也吃鱼肉和捉到的野味。很多羌民不吃牛肉,认为牛,特别是耕牛应受到尊重。牛死后剥皮埋掉,意为牛已脱去毛皮,下辈子可转世为人,不会再被驱使。羌族人一般不吃新鲜猪肉,而是将猪宰杀后去毛,切成几大块,抹上盐腌上几天,再吊在房梁上使其熏干,然后吊在房梁上做成腊肉,这样存放时间可长达一年之久,做菜时割下一块即可。在宰杀年猪时,羌族人会将猪血等充填到猪大肠内,煮熟后称为血肠。血肠是羌族人宴客吃酒时的一种上等佳肴。
羌族人饮用的酒称为咂酒,茂县羌语称“日麦希”,意为羌人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醴封入坛内,发酵七至八天后即可开坛饮用。
羌族人饮酒时不用酒杯,而是将酒坛打开后,插上几根细竹管吸。饮咂酒时以长幼为序轮流咂饮,并不断地注入凉开水,直到味淡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