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君子生财有道,品德是通向财富殿堂的黄金护照(3)
- 哈佛财商课大全集(超值金版)
- 王卓琳
- 3783字
- 2014-03-24 15:30:54
前几年还有一则消息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即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欲买“第八辆车”,在网上引起热议。如果是别人,家有七辆车,网上传开,难免要受到非议。可是对于袁隆平,人们非但没有愤恨之声,反而表示理解和支持,有的网友甚至还希望袁隆平的车多多益善。而网上的评论,同样几乎一边倒地表达了对袁院士的祝贺,认为袁院士的财富是凭借他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获得的,他应该获得巨大的财富。这说明群众鄙视贡献不及高薪酬之人,敬重贡献等于或大于高薪酬之人。只要你的钱来的正当,人们不但不会有仇视心里,而且会视你为榜样,对你产生敬重之意。
王桂波,曾经是一位军人,在部队入党、立功,受过嘉奖。退伍后,他回到家乡诸城,又带头创办了一家企业。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企业在国内同行业居于第一的位置,先后荣获国家、省、市等各级颁发的荣誉称号,为复员退伍军人树立了榜样。在10多年的时间里,他从不张扬,默默恪守着内心的道德与商德,并用一颗仁义之心对市场、对朋友、对员工、对合作伙伴,成就了他的财富人生。
出生于山东诸城这样的一个小城市,王桂波身上带有很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仁义致富”一直贯穿于他的行动。王桂波拥有企业超过50%的股份,但他却坚决反对把企业办成私有化,他固执得有些不合时宜地实施企业“大同”,并把自己的妻子和高管们的家属一律“赶出”企业。他对自己克勤克俭,一直舍不得买一辆心仪已久的越野车,但员工的妻子出了车祸,几十万元的医药费他毫不犹豫地批示:“公司报销……”有人甚至说,王桂波的成功其实就是仁义主张的成功。
1987年,王桂波转业回到家乡诸城,分配到市劳动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在这里他有干起了在部队上的老本行——厨师。
劳动服务公司下属有一个缝纫经营部,因为经营不善,年年亏损。公司领导想收回来自己经营,但是这样一个赔本的买卖,有谁愿意去呢?
后来,领导发现这个当炊事员的退伍兵头脑灵活,干事勤快,是经商搞企业的人才。不久,王桂波就被破格任命为服装厂的厂长。并说好每年给公司交5000元管理费。
王桂波没有搞过服装生产,可是,他很快就把厂子经营得红红火火。这时,命运似乎又和他开了个玩笑。1990年,上级一纸令下,给缝纫部另外派了一个经理,而王桂波则成了副经理。王桂波一声不吭,默默地工作,出色的完成了自己分管的工作。
1992年,国家出台了新的产业政策,为个人创业带来了机遇。王桂平于是决定自己创业,出去闯一闯。他和同事葛金平,两个人组建了一个缝纫设备经营公司。后来,看到西装具有很大的市场,于是在1993年,王桂波毅然转产,他从亲戚朋友处借了3万元钱,租了70多平方米的平房,招了五六个工人,组建了诸城第一家西装厂。这就是“新郎”服装品牌的诞生地。
如今,王桂波精心打造的新郎希努尔集团不但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三大殊荣,更一举超过雅戈尔、杉杉等著名品牌而成为国内西服产销量最大的企业,年产销西服300万套,其他服饰类产品1000万件,产值超过25亿元人民币……王桂波,正以自己一贯的低调和浓厚的仁义主义,书写着一个个更大的梦想和传奇。
孟子说过:“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不过,仁义和获取财富并不存在冲突。真正的生财之道,当以仁义道德为基础,否则是不能长久的。当然,这样也许会使人产生轻利、寡欲,超然世外的观念。坚持这种社会利益观未尝不可,但是人如果总是从自己利益出发从事工作的,就会忽视仁义道德;如果社会缺乏必要的道德伦理,那社会就要陷入衰落。
《论语》的一句话:“富而可求之,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说明,即便从我们所遵从的仁义道德的源头来说,用正当的方法获取财富,也是可取的。孔子并不鼓励人安于贫穷,而是要用正当的手段去获取财富。
哈佛教授认为,要想致富必须要获利。以正当手段获利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这是实现个人财富积累,社会财富增加的需要。以义牟利,当为社会所赞赏。
重视你的信用记录
前墨西哥总统福克斯因守信用而受到国人的尊重。正是这样的人格品质,使他从一个普通的推销员成为一个国家的总统。在一次大学演讲中,福克斯对学生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父亲,是一个农场主。有一天,他觉得园中的那座亭子已经太破旧了,就想让人把它拆掉。儿子对拆亭子这件事很感兴趣,于是对父亲说:“爸爸,我想看看你们怎么拆掉这座亭子,等我从学校放假回来再拆好吗?”父亲答应了。
但是,父亲发现其他的地方需要一些木材,这座亭子的木材正好可以拿来用,于是,不等到儿子回来,就安排工人们把亭子拆掉了。
儿子放假回来后,发现旧亭子已经不见了。他闷闷不乐的对父亲说:“爸爸,你对我撒谎了。”
父亲惊讶地看着儿子。儿子继续说:“你说过的,那座旧亭子要等我回来再拆。”
父亲感到一丝不安,他不想给儿子树立一个不守信用的坏榜样,于是对儿子说:“儿子,爸爸错了,我应该兑现自己的诺言。”这位父亲将工人重新召来,让他们按照旧亭子的模样在原来的地方再造一座亭子。亭子造好后,他将儿子叫来,然后对工人们说:“现在,请你们把它拆掉。”
故事中的儿子就是福克斯。他的父亲并不富有,但是他在孩子面前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在孩子面前,他是一个精神上的富翁。
在发达国家,流传着这样的格言:“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个人的信用记录。”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在购房、买车、借贷的时候,往往会被查询信用记录。良好的信用记录,是一个人终身的财富。而信用记录不好,会大大减少得到银行贷款的机会,并提高借款成本,影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财富是有形的,伸手可及,比如别墅、私车、存款等,有的财富却是无形的,比如名声、信用、口碑。犹太商人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富人,首先得遵守信用,因为,信用是一笔无形的财富,信用是口碑的体现。
可想而知,一个口碑不好、信用败坏的人,本身就不能赢得他人的好感,更别说博取他人的信任了。所以,对于商人来说,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信用。
曾经有一个叫凯伦的犹太人。有一年,他向友人借了40万元,没有财产担保,也没有存单抵押,只有一句话:“相信我,年底无论如何都还你。”
到了年底,他的资金周转非常困难,外债催不回来,欠款又催得紧。为了还朋友这40万元,他绞尽脑汁才筹足20万元,余下的20万元怎么也筹不到。最后他决定用自家的私房去抵押贷款,但银行评估房屋价值24万,只能抵押18万元。凯伦横下一条心,与老婆郑重商量后,把房子以20万元低价卖出去,终于筹齐了40万元。一家人再到市郊租了间房屋住。
曾经溺过水的凯伦再到商海里搏击,自然会小心谨慎,而又遇乱不惊。他后来成功了,两年后不仅还清了债务,而且还赚了一大笔钱。每当有人问他怎样起死回生时,他便会郑重地告诉对方:“是信用!”
做生意,不能没有信用。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就好比墙上的芦苇,终究站不住脚跟。而一个有信用的人,不论你处在什么环境下,因为你有“重信守约”的好名声,别人自然会格外地相信你。这样,你在无形之中就为自己积累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理财中的财富品德教育
理财教育是教育孩子掌握正确的理财方法和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这当中自始至终包含着品德教育的内容。比如,通过了解金钱与工作的关系,让孩子懂得父母挣钱的艰辛,进而珍惜别人的劳动,产生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情感和行为动力;懂得金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取得成功需要付出、需要奋斗的道理;懂得诚实、守信是经济生活中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质等等。
提高辨别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当孩子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和名目繁多的促销活动的时候,需要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判断和选择;当孩子欲用自己手中钱购物的时候,需要再三考虑购买的必要性,对商品的品格、质量等进行考察。成功的理财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在得到物有所值的商品的同时,还能使分析和辨别能力提高。
学习管理经济事务。在现代社会中,无论个人怎样生活,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会不同程度地与钱发生联系,当家理财是家庭生活的组成部分,有助于生活的更加幸福美满;国家建设与发展更需要高层次的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在下一代的教育中让孩子从小接触钱、了解钱并学会如何合理使用钱、管理钱,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经济独立意识和理财能力,以适应未来经济生活的需要。
美国联储会主席格林斯潘最近在美联储社区事务研究会议上说,美国人“需要积累如何使用新技术的知识,也需要积累如何做出明确财务抉择的知识”。他表示:“我们应该努力教育消费者如何评估财经行业提供的众多产品,帮助消费者提高抉择能力,以便选用能耐切实改善他们生活的产品。”格林斯潘认为,开展理财教育越早越好,“由中小学着手改善财务知识的基础教育有根本性的意义”,这样将能帮助年轻人避免做出不恰当的财务决定,因为这种不当决定一旦做出,往往祸害久远。
上海交通大学的人文学院副院长姚俭建教授认为,中国青少年理财教育应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理财价值观的教育、设计对金钱、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和价值认同;理财基本知识的传授,包括经济金融知识及个人家庭理财技能和方式;理财基本技能的培养,包括理财情景教育、实际操作训练和理财氛围的营造等。
专家表示,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进行理财价值观的教育,从短期效果看是养成孩子良好的消费习惯,从长远来看,将有利于孩子及早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使其在高度发达、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具有可靠的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