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每天交际活一点

励志大师卡耐基说:“一个成功的因素,归纳起来15%得益于他的专业知识,85%得益于良好的社交能力。”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先天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为人处世,那么他最终的结局往往是失败。如何社交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

社会中很多成功者看似没有付出多大的努力,但是他们总是拥有超凡的人格魅力,总有一群人为他们奔前走后,他们在社会中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似乎成功的机会总是为他们准备的;反观另外一群人,他们兢兢业业、恪职尽守,但机会总是和他们擦肩而过,他们在社会中独来独往、四处碰壁,结果只能碌碌无为过完一生。

拥有高超社交技巧的人,并不是仅仅依靠自己的本色行事,他们知道怎样与陌生人一见如故,如何让朋友信任自己并且避免发生矛盾,同时拥有高明的洞察人心和求人办事的能力。

★以不同方式交不同朋友

朋友是分为许多种的。对不同层次的朋友,交往的方式就应该各有侧重,投入程度也应该有轻重之分。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朋友,而朋友是分为许多种的。朋友的来源、友情产生的基础不同,有的是自然天成,有的是主动结交而成。在长期的交往中,与朋友情谊的深浅也不同,有的是知心朋友,有的是泛泛之交,有的只是一个特定时期的朋友。对不同层次的朋友,交往的方式就应该各有侧重,投入程度也应该有轻重之分。

那么朋友分为哪些种呢?

1. “命中注定”的朋友

这是你生活、工作经历中自然产生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如亲友、乡友、学友等,是因为血缘、地缘、机缘的关系而自然出现的。这种朋友间促成友谊的有利条件比较多。

2. “战友式”的朋友

这是在共同的工作中互相支持、鼓励、携手共进中出现的,如工作上配合默契的搭档。这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形成的,友谊的基础比较牢固。

3. “患难之交”的朋友

这是在共患难中结下的友情,如在一方处于极为低落的时候另一方在精神和物质上给过无私帮助,或是因为沦落之时互勉互助,齐心协力度过难关。这是经得起世事沧桑变化考验的友情。

4. “临时性”的朋友

出于某一种利益上的需要共同携手、精诚合作,但双方在人格、性情上差别较大,利益一结束,双方的友情也就随之消散。比如在单位里为对付共同的“敌人”而临时结成的联盟,一旦“敌人”不存在了,双方交往的基础也失去了。

5. “特定式”的朋友

只是某一方面有特定的吸引力而走到一起,加棋友、牌友、玩友等等,除此之外,不会在其他方面有过深过多的交往,甚至毫无交往。这只是满足某一方面需要的朋友,“目的”性明确,不会有利益上的损害,相互交往比较轻松,而且带有很强的临时性的特点。

6. 普普通通的朋友

来往较为密切,但不深入,谈不上彼此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也不会互相拆台、互相攻击。有需要时可请求支援,被请求时也会尽力而为,但不会无所不谈,也不会为对方舍己。

对待不同的朋友应该采取不同的态度,才是合乎分寸的。下面是对待不同的朋友分别应该采取的适宜的态度。

对待亲友:礼数周到

这是一种人情味比较浓的人际关系,只有建立在亲切、亲近的常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加深彼此的友谊。联系的方式可以比较亲切、自然,注意周到细致的礼数。如果多日不见,又忙得没有时间见面,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电话互相问候,询问有无需要帮忙的事情。记住亲友的生日,并及时祝贺,更能体现亲戚间的亲近和关切,还可以搞家族式的聚会。这种聚会既可以使大家感到亲切愉悦、其乐融融,又可交流思想、交换信息。对于长辈亲友(如叔叔、伯伯、舅舅、姨等),最适宜于在节日和他们的生日去探望、问候和祝贺,在礼节上要做到无可挑剔。

对待乡友:能帮则帮

每个人都有或轻或重的乡土观念,特别是现在人员流动性强的情况下,同在外地工作或打工的老乡容易因地域特点而结成朋友。乡友之间的特点是:容易接近,共同的话题较多,特别是在外地,在人生地不熟,其他圈子的朋友还比较少时,同乡便成了最有力的靠山。因此,对乡友请求帮忙的要求,一般不要拒绝,能帮则帮,尽力而为,你帮助了他,他也会寻机报答的。

对待学友:时时相聚

作为学友,友情缔结在纯真、无利害冲突的阶段,基础比较牢固,用不着特别地表现加深友谊的行动。学友之间的友情的突出特点是:彼此都认为双方是纯洁的友谊,需要帮助时,直言相告即可,不要因有事相求而先以讨好作为铺垫,这样会被对方认为是亵渎了同学之情。但对待学友,也不能只是有事相求时才想起他,没事时就忘得一干二净。因此,对待学友,特别是要注意平时时常相聚,并不一定是有事相商,只是在一起轻松地坐一坐,聊聊天,彼此通报一下近况。对外地的学友,相聚机会较少,但也要不时通通电话问候一声。

对待挚友:视若亲人

挚友可能产生于亲友、学友、乡友战友等不同层次之中,不管来自于哪个层次,但他已经成为你朋友群中的“核心”人物,说明你们之间友情的程度是最深的,因而也是最值得投入的。对这类朋友的态度是:无所不谈。你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得到他的反应,你的困难可以及时得到他的鼎力相助,他是你的第一倾诉对象,也是最值得信赖、最可依靠的人。因此,对这类朋友,你不能斤斤计较,在对方需要支持时,即使牺牲一些自己的利益也要舍得,所谓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对方做得有些不如意的地方,也要宽宏大量一些。世上能与你成为挚友的没有几人,因而要倍加珍惜,视如亲人,不可轻易离去。

对待泛泛之交:若即若离

这只是普通朋友,不用特别投入,只要能维持双方的既有关系即可。可偶尔邀约聚会,以免中断来往,有需要帮忙时也可婉言相求,但别作过高期望。被邀请时尽量赴约,被请求支持时尽量帮助,但不要勉强。如果发现值得深交之人,就“提升”他的“等次”,以相应的投入来加深友情。如发现非善良之辈,则可将所有的关系斩断,不再与之来往,不可顾及太多的情面。

★交往中的刺猬法则

就像任何事都要有合适的分寸,交友也是一样。我们固然需要朋友,但和朋友也要有适当的距离。距离保持的不好,可能反而给我们造成麻烦。

我们都听说过:“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也就是每个人没有朋友是不行的,我们在生活中都有依靠朋友帮忙的时候。但是就像任何事都要有合适的分寸,交友也是一样。我们固然需要朋友,但和朋友也要有适当的距离。距离保持的不好,可能反而给我们造成麻烦。这是年轻人比较容易忽视的一点。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朋友能给我们带来温暖,但也有这样的情况,就是朋友的热情也让我们害怕。要认清这样一个现实:朋友之间各自的家庭、工作和其他社会环境,都不尽相同。作为朋友,如果不考虑实际,以自我为中心,强求朋友经常在一块与你厮守,势必会给他带来困难。

有一则寓言是这样的: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再次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致于被扎。

“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交往的次数越频繁,这种差异就越是明显。过于频繁地交往会使这种差异给相互的友谊造成不好的影响。

比如小张早就知道好友小王有大手大脚、不拘小节的特点,小张一直认为这是男子汉粗犷豪放的体现,甚至因此埋怨自己什么事都算计,节俭得过分。后来小张通过小王调到了他们的单位,两个好朋友一下子形影不离了,聊天、旅游、喝酒、出则成双,入则成对,在一起玩的很开心。但是不久,小张就厌倦了这种生活,小王原来在他眼里的优点不知怎么都变成了缺点。原来的粗犷豪放现在变成了粗心大意,不理解人。比如每次吃饭,小王都会要上满满的一桌菜。有时吃完饭,一抹嘴起身便走,留下小张“买单”。一开始小张还不怎么在乎,可时间长了,并不宽裕的小张就有点受不了了。劝了小王几回,但小王就是那个脾性,根本不想改。有一次吃饭,上述情况再一次出现,这一次小张忍无可忍,终于表达了对小王的不满,使两人的关系蒙上了阴影。而小王还觉得小张小气,不够朋友。

这样的情况的确让人感到遗憾的。但生活是现实的,每个人都面临着一定的生活困难,作为朋友应该多替对方着想,不能太大大咧咧,那并不是友谊的体现,而是粗心的表现。

因此,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要记住一点,交友不要过往甚密,一则影响双方的工作、学习和家庭,再则会影响感情的持久。交友应重在以心相交,来往有节才比较合适。

★保全别人的面子

在日常生活中,保全面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为了顾面子,有的人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如果你是个对面子冷漠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如果你是个只顾自己面子,却不顾别人面子的人,那么你必定会整天吃暗亏。

中国人爱面子,可以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特性。你说它是劣根性也罢,你说它是民族特性也罢,反正它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初涉社会的年轻人血气方刚,对人性的了解不深入,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往往容易忽视这个客观规律的存在。所以年轻人步入社会一定要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和人交往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面子;伤了别人的面子,几乎肯定会失去这个朋友,甚至会树敌,给自己带来损害。

小杨为人直率,工作努力,也很乐于助人,但是同事对他却有点敬而远之。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是因为小杨有个毛病,就是个性过分耿直,啥事都爱发表个人见解,而且不分场合,爱钻“牛角尖”,动不动就和人据理力争,非要争个水落石出不可。而且他得理不饶人,常常让同事很下不来台。这样令同事都不太喜欢他。有的人就找机会故意让他难堪。于是他感到委屈,以为别人故意和他作对。

实际上他首先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若不想别人让你难堪,你首先不应该让别人难堪。他的问题在于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和立场上考虑问题,只是想让别人接受他的意见,却不考虑别人的情绪。随着年纪的增长,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毛病,悟出了要与人愉快共处,首先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和人相处要给别人留足面子,伤了别人的面子就是伤了别人的自尊心,比让他损失什么利益都更让人不满,很难得到别人的谅解。这时他才对自己年轻时血气方刚、争强好胜的做法感到后悔,那让自己得罪了多少人,失去了多少朋友啊。

从此他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即使确信别人有错,必须指出来时,他也注意场合和时间,而且表达时尽量委婉,给别人留足面子,使大家乐于接受他的意见,也不再把他排除在交往圈子之外。

再看一个相反的例子。

有一位推销员向一家金属器具厂推销一笔大业务,但该业务几乎没有利润。这家器具厂经营十分不景气,当时有一半工人不能上班,每个月只领50元的生活费。

这位推销员谈到此业务后,厂长说:“你的想法很好,但没有什么利润。而我们有很多业务,要做这笔业务就得加班,还得付给加班工费,这样我们不仅不赢利,可能还会亏损。”

显然,这个厂长在说谎。面对撒谎的厂长,推销员工转移了话题,开始谈论目前国内企业的经营状况。待时机成熟时,推销员说道:“接受这笔业务你们的确没有赢利,不过正如刚才所言,目前的企业有多少能赢利呢,能正常滚动就很不错了,至少因为接受这笔业务.你们厂上不了班的100多员工可以上班了,可以有工资和一部分奖金,您看呢?如无异议是否可以定下来了?”

厂长一听,发现推销员了解底细,他为自己刚撒的谎很是不自然,也来不及争辩就把手仰在额前,说:“好,好,我们就认了,为了这个朋友,亏就亏吧!”

如果推销员当时一语戳穿厂长的谎言,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厂长一定会很尴尬,并因此而恼羞成怒,从而拒绝这笔业务。可这样的业务在那个城市中只有这一个厂能完成,况且还无利可图。推销员没有直接指责对方说谎,而是很有涵养地间接地暗示对方,保全了对方的面子,使对方心存感激,这种感激就成了推销的突破口,而使推销成功。

有一位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每年都会应邀参加某单位组织的杂志评鉴工作。该工作虽然报酬不多,但却是一项荣誉。因为参与评鉴的都是一些文化界的名人。即便这些人,也只是参加一二次,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令人疑惑的是,这位仁兄却能年年有此殊荣。在他快要退休时,他公开了自己多次被邀请去参加评鉴的秘诀。

他说,他的专业眼光并不是最关键的,他的职位也不是最重要的,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请,是因为他很会给人面子。在公开的评审会议上,他一定把握一个原则:多称赞、多鼓励而少批评,但会议结束之后,他会找来杂志的编辑人员,私下告诉他们编辑上的缺点。因此虽然杂志有先后名次,但每个人都保住了面子。正因为他能顾及别人的面子,因此承办该项业务的人员和各杂志的编辑人员都很尊敬他、喜欢他,当然也就每年找他当评审了。

在日常生活中,保全面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为了顾面子,有的人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如果你是个对面子冷漠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如果你是个只顾自己面子,却不顾别人面子的人,那么你必定会吃暗亏。

★不要“不好意思”

在学校里,年轻人的主要任务是读书,而不是与人交际,所以他的交际经验是比较缺乏的。而到了社会上,做的主要的事情就是与人打交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对人的素质要求是有很大差异的。

与大量的人打交道需要一种基本的素质,就是不能脸皮太薄。如果你对什么事都不好意思,别人会笑你太笨!

在自然界里,动物是否会有不好意思的心理与行为,恐怕动物学家与心理学家最为清楚。从学者的观察来看,它们似乎没有这种行为和心理,即便有也不甚强烈,因为动物的行为大都出自本能,无论是觅食还是求偶,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不躲躲闪闪。

人是一种高级动物,他与动物有很多的差别。人的很多行为与习惯就不是出于一种本能。他们会控制自己、改变自己,他们会感到不好意思(当然还有其他很多不同点)。有些人动不动就“哎哟,不好意思!”有些场合,这种“不好意思”的特征很可爱,似乎有利于人际关系;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不好意思”有时也会让人失去很多该有的权益和机会,因此,如果你总是不好意思,那就得好好调整自己了。

对于那些不好意思的人来讲,他们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受制于自己的这种性格。在众人面前,他们不好意思开口;当碰到难处时,他们不好意思求助他人;甚至当他人借钱不还时,他们反倒不好意思讨债!

类似上述情形,不胜枚举。“不好意思”是一种个人的反应,有些事根本与道德、羞耻无关。别人也不认为做了这种事应不好意思,但有些人就是不敢做,例如追求女朋友,有人就会不好意思,这种不好意思就是自己想的,而不是别人想的。

在人性丛林里,人人都在显露自己的欲望,个个都在展现自己的实力,慢一步就失去了机会,因此面临生存竞争,你应该认清不好意思的真相,大胆地表现你的想法,并采取必要动作,否则你不好意思,别人反而笑你笨!尤其以下三件事,你绝对不能不好意思。

1. 有关个人权益的事

你千万不可不好意思,而应该大方大胆地争取、保护,你如果因为不好意思而丧失自己的权益,是不会有人感激你的。

2. 想拒绝的事

很多人就是因为同事、朋友、亲戚的关系而不好意思拒绝,于是借钱给别人、为人做保、甚至冒险为其两肋插刀。结果一句不好意思,帮了别人,害了自己!

3. 应该要求的事

很多人就因为不好意思,而有很多话不好意思说,结果事情做不好,对方得不到好处,你也苦了自己。尤其是如果你已成为单位主管或负责人,在工作上绝对不可以不好意思要求他人,否则将失去权威,被部属欺瞒。

不过,要去除不好意思的性格是很不容易的,只能慢慢学习,逐步改善。只要你愿意,也能了解人性丛林里生存斗争的残酷,经过一段时间后,自然就不会动不动就不好意思了。

但是,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不好意思的观念,那么这个人心中就已没有“廉耻”二字,就会走向不道德的另一个极端。我们只是提醒年轻人该做的事不要畏首畏尾,该争取的利益要当仁不让。

★心里要能藏住事

做人犹如打麻将,取胜的秘诀在于深藏不露,使对方不能猜出自己手上的牌。所以愈是高手,城府愈深,不会轻易泄露自己的底牌。

有的人社会阅历差,不懂得藏一手,露一手的微妙关系,脑子里搁不住喜怒哀乐,满腹牢骚,总想找地方发泄,这种人最容易被人当做大炮使,招致众人的怨恨。

1825年,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立即爆发了一场自由分子领导的叛乱。尼古拉一世残忍地平定了这场叛乱,同时判处其中一名领袖李列耶夫死刑。

行刑的那一天,李列耶夫在一阵摆弄后,绳索断裂了,他猛然摔落在地上。在当时,类似这样的事件会被当成是天意或上帝恩宠的征兆,犯人通常会得到赦免。

李列耶夫站起身时,满身的淤青和土,但在确信保住了脑袋后,他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竟然向着人群大喊:“你们看,在俄国他们不懂得如何正确做任何事,甚至连制造绳索也不会。”

一名信使立刻前往宫殿报告绞刑失败的消息。虽然懊恼于这令人失望的变化,尼古拉一世还是提笔签署赦免令。

“不过,奇迹发生之后,李列耶夫有没有说什么?”沙皇询问信使。

“陛下,”信使便回答,“他说在俄国,他们甚至不懂得如何制造绳索。”

“这种情况下,”沙皇说,“让我们来证明事实相反。”于是他撕毁了赦免令。

第二天李列耶夫再度被推上绞刑台。这一次绳索没有断裂。

祸从口出,只为一时心里痛快的一句话,断送了一条命,如果李列耶夫泉下有知,他将明白他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就是说了“俄国连绳子也不会做”这样一句话。

你可能会为李列耶夫的愚蠢发笑,却不会想到,生活中往往也有人存在类似的毛病:肚子里搁不住心事,有一点喜怒哀乐之事,就总想找人谈谈;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场合、对象,见什么人都把心事说出来。

心理学家说,人若有心事,应该说出来,才不会在心内郁积,闷出病来。这个说法基本上是没错的,但我们却认为,要说可以,但不能“随便”说。

之所以处理心事要这么慎重,是因为心事的倾吐会泄露一个人的脆弱面,这脆弱面会让人改变对你的印象,虽然有的人欣赏你“人性”的一面,但有的人却会因此而下意识地看不起你,最糟糕的是脆弱面被别人掌握住,会形成他日争斗时你的致命伤,这一点不一定会发生,但你必须预防。

其次,有些心事带有危险性与机密性,例如你在工作上承担的压力与牢骚,你对某人的不满与批评,当你快乐地倾吐这些心事时,有可能他日被人拿来当成修理你的武器,你是怎么死的,连自己都不知道。

有些人做人花花肠子少,城府不深,缺少心计,认识不到乱说心事的危险性,即使有些人明白心事不可乱说,但肚子里终究还是藏不住心事,忍不住要把有些心事对朋友说出来。殊不知目前的“好”朋友,未必是未来的“好”朋友,不加筛选地透露自己的心事,也可能会对自己产生某种不利影响。还有的人爱随便对家人说一些不该说的心事,如果你的配偶对你有充分的了解与信赖的话,这样做倒也无大碍,但有时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因为两个不同的个体,智慧与经验总有缺乏交流的地方,你的配偶对你的心事的感受与反应有时并不是你能预期的,譬如说,她(他)有可能对你产生误解,甚至把你的心事也说给别人听……

当然,一味地紧闭心扉,心事“涓滴不漏”也不是好事,因为这样你就成为一个城府深,心计多,不可捉摸与不可亲近的人了。如果你本就是这样的人,那无太大关系,如果不是,给了别人这种印象是划不来的。所以我们建议:偶尔也要说说无关紧要的“心事”给你周遭的人听,以降低他们对你的揣测与戒心。

★学会适应对方

一个人不可能总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即使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环境也会时常发生变化,如果不会适应变化的环境,只能归于失败。

举个浅显的例子。假如你想去东北开个菜馆,你可以不全卖东北菜,但最起码的东北四大炖菜你要保留,并且一定要请当地人做菜,假如你想靠什么徽菜或粤菜以及川菜在东北站稳脚跟,那你就此打住吧。因为东北人最爱吃的就是炖菜,哪怕是东北乱炖也比你那精工细做更符合当地人的口味。另外,再加上东北人炖菜实惠,而南方菜系讲究味道,分量较少,自然难以被东北人接受。再比如,因为东北人豪爽、讲义气,所以你只要服务态度好,他下次肯定还会光顾你的菜馆,而假若你态度太差,即使给予他一定的打折,他也未必再来,因为他会认为你不够义气。

同样道理,你要想在四川开菜馆,假若川菜不十分拿手的话,你一定会亏得血本无归。由此可见,适应环境和适应别人多么重要。所以,无论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而忽视对方。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适应对方。

一只公鸡早晨起来报晓,天亮,被主人捉住杀了。第二天,又一只公鸡起来报晓,天亮,又被主人捉住杀了。这样的情形,一连持续了五天,这个人连续杀了五只公鸡。

邻居不解,问:“这些公鸡每天报晓都挺准时的,你杀它们干什么?”

那人说:“早晨我有晚起的习惯,它们却叫得很早。”

邻居说:“这不是它们的过错,报晓是公鸡的天职。”

那人说:“这个我不管,我需要的是和母鸡交配的公鸡,而不是报晓的公鸡。”

邻居说:“可公鸡是不能不报晓的,你难道不能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吗?”

“这个很难,”那人说,“我曾想割掉它们的嗓子,后来又想扎上它们的嘴,可是这样太麻烦,而杀它们却很省事。”

“那你为什么不改变一下睡觉的习惯呢?”邻居疑惑地问。

“改变我的生活习惯,这怎么可能呢!”那人说,“我有这个习惯已几十年了,怎么会为几只公鸡而去改变呢?再说我是主人,它们应该符合我的需求,它们的行为与我发生矛盾时,受损失的只能是它们,怎么会是我呢?”于是那人一直保持杀鸡的习惯。

往往自己目前只要作出一点点让步就可解决的矛盾,却要在将来付出巨大的牺牲乃至生命。在人生旅途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是你去适应别人还是别人适应你呢,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适当以弱示人

三国中的曹操可谓乱世枭雄,当世豪杰他没把谁放在眼里,“青梅煮酒论英雄”,更是预见准确,那些所谓“英雄”都被他琢磨透了。

“智者千虑,终有一失。他也这一疏忽,就被司马氏抢了江山。

据说曹操知道司马懿有大志。又听说他有“狼顾”之要。什么是“狼顾”,狼的头和脖子可以左右转180度,司马懿生有异相,身躯、肩膀不动,头可以向后转180度。曹操认为司马懿“狼顾”,就是狼心狗肺,心术不正。

但是每天勤于公务,废寝忘食;从公文到马匹,从内务到外勤,事必躬亲,吃苦耐劳,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对曹操更是毕恭毕敬,马首是瞻。久而久之,生性多疑的曹操也放下心来,认为他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殊不知这些都是司马懿装出来的。

司马懿不仅骗过了曹操,也骗过了曹丕。他无论身居何职,都用各种方式不温不火地向曹丕表示忠诚。在他的努力下,曹丕一步步登顶,司马懿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密藏不露是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它会减少遭到别人暗算或报复的机会。

曹芳继位后,曹爽掌权,为排挤司马懿,对司马懿明升暗降,剥夺了兵权。自此曹爽放心玩乐,后来听说司马懿有病,派人假意辞行以探虚实。司马懿老态龙钟,听不清说话,双手颤抖,进食困难(当然这又是装的),至此曹爽心中的戒备一丝都没有了。谁想当他在野外游猎正浓时,却被司马懿父子端了老窝,稍后又夺取了兵权,曹爽后来被斩首。

司马懿在自己的上司面前,巧妙地表现了自己的“懦弱”,从来没有功高盖主的举动,将自己的真实力量和野心都掩藏起来,最终赢得了天下。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因此,以弱点示人,既可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条件成熟时,则可叫敌人防不胜防,一举成功。

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后来各为其主领兵打仗,昔日同窗今日却成了对手冤家。孙膑计高一筹,斗智不斗力,隐强示弱,逐渐减少兵灶数目,庞涓认为孙膑兵力在逐渐减少,自然大喜,命令手下军士抛下辎重,轻装上阵,紧迫不舍。最后两军战于马陵,孙脏集合全部兵马给庞涓以迎头痛击,大煞敌人威风. 可怜庞涓羞败,只好自刎而死。孙膑减灶,逼死庞涓,传为千古美谈。

生活中也是如此,适当的表现出自己的“懦弱”并不意味着真的胆小怕事,以弱示人往往会有更大的收获。

★圆通不圆滑

做人做事必须圆通,只有圆通才有方式方法可言。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分清是非,建立自身的道德原则和价值标准,这是“方”,“无方则不立”。但是,只有方,没有圆,为人世事只是死守着一些规矩和原则,毫无变通之处,过于直率,不讲情面,过于拘泥于礼仪法度,不懂得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把握,则会流于僵硬和刻板。比如,郑人买履的故事,他在去市场买鞋之前,先量好自己脚的大小尺寸,等到了市场才想起自己忘了拿尺码。卖鞋的告诉他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不信自己的脚。还有刻舟求剑的故事等,就是指这种做人拘泥于已有的条条框框,刻板,僵化,不知变通。做人,要学会圆通,但不能圆滑。

圆通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持经达权。它意味着一个人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对社会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处理得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复杂的局面能控制得住。

圆滑这两个字,人们一般是不太喜欢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圆滑呢?它是指一些人在做人做事方面的不诚实、不负责任,油滑、狡诈、滑头滑脑。圆滑的人外圆内也圆,为变通而变通,失去原则。有圆无方失之于圆滑。离经而叛道,表面上看是对人一团和气,实际上已丧失了原则立场。

圆滑是一种“泛性”。它可以表现在一个人如何做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之中:既可以表现在他的“政治行为”之中,也可以表现在人的“工作行为”之中,还可以表现在一个人待人接物的细小事务之中;有成熟意义上的圆滑,如“老奸巨猾”,也有一般意义上的圆滑,如为了占小便宜之类的圆滑。

圆滑的人在回答问题时,不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比如:“请问要喝咖啡,还是红茶?”圆滑的人不是明白爽快地回答“咖啡”或“红茶”,而是这样回答:“随便”或“哪样都可以”。林语堂先生把这种表现称之为“老猾俏皮”。他打了一个比方:假设一个九月的清晨,秋风倒有一些劲峭的样儿,有一位年轻小伙子,兴冲冲地跑到他的祖父那儿,一把拖着他,硬要他一同去洗海水浴,那老人家不高兴,拒绝了他的请求,那少年忍不住露出诧怪的怒容,至于那老年人则仅仅愉悦地微笑一下。这一笑便是俏皮的笑。不过,谁也不能说二者之间谁是对的。

在对某些问题的判断和看法上,圆滑的人常以“很难说”或“不一定”之类的话来搪塞。每一句话都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说了等于没说。在遇到什么重大的事或难办的事时,圆滑的人更是一般不会轻易表态。往往只在有了“定论”之后才发表他的“智者的高见”,事后诸葛亮的“妙语”比谁说得都好听。

圆滑的人一般都是“随风倒”的人。像墙头上的草,善辨风向,见风就转舵。这类人,没有是非标准,“风向”对他们来说是唯一判别的标准,谁上台了就说谁的好,谁下台了又开始说谁的不好。还是毛泽东形容得好,圆滑的人是: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墙上苇草,头重脚轻根底浅。

圆滑的人,情感世界复杂多变。待人接物显得非常“热情”,充满了“溢美”之辞,然而只要你细细地观察,这类“热情”中不乏虚伪的成分。这类人,当面净说好话,可一转脸就变成骂娘的话了。这类人,怀揣一种肮脏的心理,设置一些圈套让一些不通世故的人往圈套里钻。甚至“坑”了人家还要让他人说一句感激的话。

满脑子“圆滑”的人,看什么事情都觉得相当圆滑,连带看什么人都觉得丑陋、卑鄙。圆滑者可鄙,提倡做一个圆通而不圆滑之人。

★与人和睦相处的秘诀

在一个深山老林里,有两座相距不远的寺庙。甲庙的和尚经常吵架,人人戒备森严,生活痛苦;乙庙的和尚一团和气,个个笑容满面,生活快乐。

甲庙的住持看到乙庙的和尚们天天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心里非常羡慕,但又不知其中的奥妙所在。于是,有一天他特地来到乙庙,向一位小和尚讨教秘方。

住持问:“你们有什么好方法使庙里一直保持和谐愉快的气氛呢?”

小和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因为我们经常做错事。”

正当甲庙住持感到疑惑不解之时,忽见一和尚匆匆从外面回来,走进大厅时不慎摔了一跤。这时,正在拖地的和尚立刻跑过来,一边扶他一边道歉:“真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把地拖得太湿,让你摔着了。”

站在大门口的和尚见状也跟着跑过来说:“不,都是我的错,没有提醒你大厅里正在拖地,该小心点。”

摔跤的和尚没有半句怨言,只是自责地说:“不,不,是我的错,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

甲庙住持看了这精彩的一幕,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乙庙和尚和睦相处的奥妙所在。

自责既是对他人的道歉,也是对自己心灵的解脱,它既可以化暴戾为祥和,也会使人真心相对。逃避责任只会引起人与人之间无谓的争吵,隔阂的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