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周纪(5)
- 资治通鉴故事精选大全(超值金版)
- (北宋)司马光著 雅瑟主编
- 5640字
- 2014-01-23 14:53:43
秦王觉得蔺相如是个贤人,很是赏识,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对他颇为礼貌,然后送他回到赵国。赵王见蔺相如立下大功,任命他为上大夫。
蔺相如多谋善辩,胆略过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人和,不畏强暴,出使秦国,留下了流芳千古的“完璧归赵”故事。
将相和
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所以怀恨在心。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秦国对赵国发动了多次战争,使赵国丢掉了几座城池。
前279年,秦王约赵王在黄河边上的渑池相见,举行友好会谈。赵王担心秦王另有所图,不想去。廉颇、蔺相如劝他说:“我们也知道这次聚会一定很危险,可是赵王您如果不去,那就显示了我们赵国的懦弱。”赵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决定应约,让蔺相如作为他的随从。
廉颇送他们到赵、秦边境,与赵王告别,说:“您这次去一定凶多吉少,我们要作最坏的打算。您走之后,我估计路上的时间,再加上秦王相会的各种礼仪不到三十天您就应该能胜利返回。如果三十天以后您还不回来,我请求把太子立为王,以断绝秦王拿您做人质的念头。”赵王同意了。
到了渑池,秦王举行宴会招待赵王喝酒,喝得有些醉意的时候,秦王提出让赵王为他鼓瑟。赵王害怕,不得已,只好为秦王鼓了一曲。蔺相如为维护赵国的尊严,就上前去请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愿意,蔺相如说:“我跟您相距不过五步之遥,您如果不击的话,我将拼死一搏,以颈中之血溅大王之身。”秦王示意身边的侍从,他们想杀蔺相如。蔺相如怒目呵斥,把侍从的气焰压了下去。秦王无奈只得为赵王击了一下缶。
之后秦王还想刁难赵王,但在蔺相如的周旋下没有得逞。就这样直到酒足饭饱席散场,秦王也始终没有占到赵王的便宜。
平安回到赵国后,赵王大大赞扬了蔺相如,任命蔺相如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不平衡,说:“我是赵国的将军,驰骋疆场,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蔺相如原本只是贫贱之人,如今不过靠着嘴上的本领,地位居然还在我之上,真让我感到耻辱!”于是放出话来说:“要是让我看到蔺相如,一定要当面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以后,有意避开与廉颇相会;上朝时,总是称病不去,不想和廉颇争位列的次序;出门时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驾,便让自己的车驾改道躲避。
蔺相如的门客看到了,问蔺相如为何如此惧怕廉颇,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认为廉颇将军的威严跟秦王比,哪个更厉害?”门客说:“当然是秦王。”
蔺相如平和地说道:“这就对了,即使像秦王那样的威严,我也敢当面顶撞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没本事,也不至于唯独畏惧廉颇将军。但是,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颇将军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互相争斗,这就让秦国有机可乘。我之所以对廉颇将军再三避让,是先考虑赵国的利益,而后才想到个人的私怨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这在他们的语言中都有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成为历史上一段佳话。
触龙说赵太后
前265年,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发兵进攻赵国,已经攻下了三座城池。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长安君是太后的小儿子,深受太后宠爱,太后舍不得他,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公开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我一定吐他一脸唾沫!”
有一天,左师触龙求见太后,太后正怒气冲冲地坐在那儿等触龙进来。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到了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没来看您了。我私下埋怨自己呢。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辇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触龙说:“我的儿子舒祺,年纪最小,没有出息,但我私下里最疼爱他,我在这儿不得不冒昧地向您请求给他补一个黑衣侍卫的缺,让他保卫皇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我答应你,他有多大了?”触龙回答说:“十五岁了。年纪虽然小,但我希望在自己还没死之前把他托付给太后。”太后问:“你们男人也更加疼爱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起女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太后笑着说:“胡说,哪里能跟女人相比。”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
触龙说:“父母疼爱子女,那么为他的将来打算得也越长远。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摸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经常思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这不正是为她的长远打算,希望她的子孙能在燕国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触龙又问:“从现在算起上数三代,赵王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在位的吗?”太后回答:“没有。”触龙说:“这就是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为什么国君的儿子被封了侯就没有好结果呢?因为他们地位高却没有为国家立功,俸禄丰厚却没有为国家流汗,而且还拥有许多国家的贵重器物。如今您抬高长安君的地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赏赐他许多国家贵重器物,却不趁您还在世时,让他多为国家立功。请恕我直言,一旦您不幸去世,长安君能够凭借什么资本在赵国立身呢?”太后恍然大悟,说:“是啊,随便你派他去做什么吧,我决不干涉。”
于是,赵国为长安君备齐一百乘车辆,让他去齐国做人质。齐国这才派出救兵,秦军也就撤退了。
《鬼谷子》一书曾讲“钓语”:“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常持其网驱之,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钓语是言谈开始时的导引性、启发性言语,以便引出对方的话头以及对方不愿外露的思想情感。就像钓鱼投饵一般,用简单而富有引诱力的话语引导、启发对方,使得对方非得开口说话不可。
触龙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劝说、启发赵太后:父母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而不能只考虑他们眼前的安乐,不能让他们养尊处优、无功食禄。触龙的劝说最后终于打动了太后,使她欣然同意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换来了齐国的救援。触龙抓住老年妇女溺爱幼子的心理特点,设身处地替她打算,将长安君的利益和赵国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把利害关系说得具体生动,曲折委婉,层层深入,巧妙地达到了劝说的目的。
长平之战
周赧王五十五年,也就是前260年,秦国左庶长王龁率军攻打赵国的长平(今山西高平县)。当时驻扎在长平的是赵国老将廉颇,率领部队与秦军几次交锋,都被秦军打败。廉颇是一个非常懂得用兵打仗的老将军,于是采取守势,拒不出战。赵王认为廉颇屡战屡败,现在还胆怯不肯出战,特别生气,派人责备廉颇。
转眼四个月过去了,秦国攻打长平的战势还没有丝毫进展。这时,秦国的应侯范雎就派人带千金到赵国使反间计,向人们散布谣言:“秦国什么都不怕,只怕赵奢的儿子赵括领兵。赵王真是老糊涂了,他大概不知道,廉颇容易对付,何况他过不了多久就要投降了!”
当谣言传到赵王耳朵里,他更加坚信了以前的看法,于是赵王就让赵括代替廉颇率领军队。蔺相如劝谏道:“赵括的父亲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可是您因为赵括有名气就派他做将军,这就像用胶粘住弦柱,然后再鼓瑟,怎么能称心如意呢?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而不知道如何行兵打仗。”但赵王没有改变主意。
赵括从小就精通兵法,自以为天下没有人是他的对手。他曾经和父亲赵奢讨论军事,赵奢不能难倒他,却从来没有称赞过他。赵奢说:“打仗,是最危险的事情,而赵括那么轻巧地讨论它。假若赵国不让赵括当将军倒还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那么有一天让赵军败亡的一定就是赵括这小子。”
赵括的母亲知道赵括被任命为将军后,上书说不能任用赵括。赵王说:“不要再说,我已经决定了。”赵母就说:“那假如将来他有不称职的事情发生,我请求不要牵连到我。”赵王答应了她。
秦王听说廉颇已经被赵括替换下来,就暗中派遣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让王龁做他的副将,并且下令全军:“谁要敢泄露白起为统帅的消息,立斩。”
赵国在不知道对方的主将是谁的情况下,就让赵括上任。他上任后,完全改变了以前的军事部署计划,更换了各级将领,出动大军进攻秦军。白起假装败逃,同时分出两支奇兵迂回反击。赵括以为秦国士兵只是害怕自己,于是乘胜追击,攻打秦军的防守阵地,但因秦军防御坚固而无法攻入。这个时候赵括才发现上当了。
这时,白起派出的两支奇兵,第一支切断了赵军回国的退路;另一支骑兵切断赵军出击部队和大本营之间的联系。如此一来,粮食补给也已中断,赵军被一分为二。白起派骑兵攻击赵军,赵军战斗失利,就筑起工事坚守,等待援兵到达。
赵军粮食供应中断。而秦王亲自到河内发动十五岁以上男子,让他们全部赶去长平,切断赵国援军以及粮食补给的通道。
到了九月,赵军断粮已经有四十六天了,营内兵士甚至互相残杀取食。赵括见情势紧急无法再守,只好主动出击进攻秦军堡垒,想分成四拨轮番进攻,可连续攻了四五次,还是突围不了。赵括亲自率领精锐士兵战斗,被秦军用箭射死。赵军大败,四十万大军全部投降。
白起见降兵太多,有点不放心,与部下商议说:“赵国士兵向来反复无常,不把他们全部杀掉,他们恐怕会勾结起来,迟早会生出祸乱。”于是使出诡计,将这四十余万赵军降卒,除幼小的二百四十人之外,全部残忍坑杀。秦军终于取得了空前激烈残酷的长平之战的彻底胜利。长平之战,赵军士兵前后被杀的共有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无不震惊。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结局并不是偶然的。秦军之所以取胜,首先是巧妙使用离间计,诱使赵王犯下置将不当的严重错误;其二是起用富于谋略、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主将;其三是白起善察战机,用兵如神,诱敌出击,然后用正合奇胜的战法分割包围赵军,加以聚歼。赵国失败的主因是:在战争初期,赵国统治集团对秦国将大举进攻摧毁赵国的战略野心认识不足,在丢失了晋西南战略要地后,仓促应战。
魏相子顺不得志
秦国开始进攻赵国时,魏王问当政大臣这事对魏国是否有好处,各位大臣都认为秦国攻打赵国对魏国有好处。他们都说:“秦国打败了赵国,那么我们就从此归服秦国;如果秦国不能打败赵国,那么我们可趁它战败疲惫而去攻击它。”子顺却说:“不是这回事。秦国自孝公以来,作战没有失败过,现在又交兵权给良将,哪里会有战败疲惫的可能?”
大夫们又说:“即使赵国被秦国打败了,对魏国又有什么损害呢?邻国失败的羞耻,正是值得我们国家高兴的啊。”子顺说:“秦国,贪婪残暴,它打败了赵国一定又会向别的国家提出要求,我恐怕到那时魏国要受到它的侵略。有这样一个故事:燕雀居住在房屋上,母鸟与雏鸟相哺食,它们自以为安乐无忧了。然而屋里的炉灶烟囱火焰上冲,整座房子即将被焚毁,燕雀安详的样子不变,它们却没意识到祸患即将来到。现在各位大夫不醒悟,看不到赵国破灭的祸患即将降临到我们自己身上,难道人可以像燕雀一样无知吗?”
子顺是孔子的第六代孙。当初,魏王听说子顺贤明,便派人带上黄金和礼物,聘请子顺为丞相。子顺对使者说:“假如魏王信任我的治国方略,一定能够实现国家的强盛,即使吃蔬菜喝白水,我都会尽力而为。如果只是想利用我这个人,给我很高的俸禄,那我也只不过同一个普通人一样罢了。”使者坚决请求,子顺于是前往魏国。魏王到郊外来迎接他,任子顺为魏相。
子顺撤换过去魏王宠爱的官僚,而任用贤能的官员;剥夺不任事官员的俸禄来赏赐给有功的官员。那些丧失了职务和俸禄的人都不高兴,于是纷纷在背后毁谤子顺。
子顺说:“民众,不可与他们谋划事业已经很久了!古代善于处理大事的人,他们任事开始时都不可能不受毁谤。子产任郑国的相,三年之后毁谤才停止;我的先君孔子任鲁国相,三个月以后毁谤才停止。如今我治魏国政事一天天见成效,虽说还赶不上贤明的人,但是岂能去理会毁谤呢!”
子顺任魏国宰相共九个月,向魏王陈述的治国方略都没有被采用,叹气说道:“意见得不到采用,这是由于我陈说得不恰当。陈说的话对主上不相合,做主上的官,享受主上的俸禄,这是白得利白吃饭,我的罪过实在不浅啊。
有人对子顺说:“魏王不信任你,你怎么不出走呢?”子顺回答说:“又能到哪里去呢?崤山以东各国都将被秦国吞并,秦国不仁不义,仁义的人是不愿去的。”于是,子顺以有病为由闲居在家。
新垣固问子顺:“贤人任职的地方,一定政治相应清明。现在你为魏国相,没有做出特别的政绩就自行引退,可能是因为不得志吧,为什么这么快离开相位呢?”
子顺说:“没有特别好的政绩,因而退位。况且,即使是良医也治不好死亡的。现在秦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以仁义去侍奉它,一定不能得到安全;拯救危亡都来不及,哪里还谈得上兴起教化!古时伊尹在夏朝,姜子牙在商朝,而夏、商两国也没有得到治理,难道是伊尹、姜子牙不想治理好吗?是天下大势不允许啊。现在崤山以东的国家衰败不堪,韩、赵、魏这三晋之国割让土地给秦国以求苟且偷安,东周、西周屈服并入秦国,燕国、赵国、楚国也已经屈服了。由此看来,不超过二十年,天下一定全部归秦国统治了!”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一传统,叫做“合则留,不合则去”。子顺便取了这一态度。子顺的言行有两点值得赞许:其一,做官是为了办事,不能办事何必做官;其二,办事须依自己信奉的正确准则,此准则不受尊重,便不可胡乱做事,便不应继续做官。这是一种为政的原则。
白起之死
长平之战,白起大破赵军,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余万。战后,白起准备乘胜进军,一鼓作气继续攻伐韩、赵两国。秦军咄咄逼人的气势令韩国和赵国都很恐慌。两国便派了一个说客苏代带着重金去游说秦国的丞相范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