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做人要有分寸心,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1)

大道留三分给人行

做人比做事难。做事容易看清,“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果,在播下种子时就已经揭晓,需要关注的只是收成问题。做人不易看清,虽然知道“种因得果”的道理,却不清楚此时播下的是什么种,到时候会结出什么果。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与人交往,心存几分善意,结果肯定不会太坏。在具体操作上,只要自己过得去,不妨给别人留几分余地;只要现在过得去,不妨给将来留几分余地。如《菜根谭》云:“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

如何才能做到“有余不尽”呢?

第一,随时随地在别人心里留一分余情。即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把事情做绝,宁可自己吃点亏,也要让人心存一分好感。他日有缘想见,这点好感也许能已经发芽生根,长出一棵友谊的大树呢!请看一个“留余情”的例子:

赵简子有两匹罕见的白骡,视为心爱之物。一天夜里,一位名叫阳城胥渠的小吏上门求见,对守门人说:“请转告主公,主公的家臣阳城胥渠病了,医生说:如果能找到白骡的肝吃,病就能好;如果吃不到白骡的肝,必死无疑。”

守门人进去禀告了赵简子。董安于正在赵简子身边侍候,听完后,恼怒地说:“嘿!阳城胥渠这个家伙!竟敢算计主公的白骡。请允许我去把他杀了!”

赵简子摇摇头说:“杀人是为了让牲口活命,未免太不仁义了!杀掉白骡救活人命,不正是仁爱的体现吗?”

赵简子马上命人杀掉白骡,取出肝,送给了阳城胥渠。

过不久,赵简子出兵攻打狄国。阳城胥渠率领部众,舍生忘死爬上城头拼杀,俘敌无数,使赵简子大获成功。

这就是留一点余情的好处:尽管你的付出不一定每次都能得到报偿,但只要一次得到好报,就足以抵偿此前的所有付出。

从境界上来说,只对身边的人留余情,还不算很高明。若能以仁心对待所有人,随时随地留余情,那才是上乘的做法。

楚王曾问庄辛:“君子的修养是怎样的?”

庄辛回答:“住在家里,房屋不用筑围墙,也没有人损害他;走在路上,身边不用带侍卫,也没有人伤害他。这就是君子的修养。”

楚王又问:“君子的富有是怎样的?”

庄辛回答:“君子的富有是,借东西给别人,不要人家感恩,也不向人家索取;送东西给别人吃,不使唤人家,不差遣人家。亲戚爱戴他,众人喜欢他,不贤能的人追随他,都希望他长寿快乐,无病无灾。这就是君子的富有。”

楚王说:“说得好呀!”

没有人愿意伤害一个对自己有益无害的人。同样,没有人不想伤害一个对自己有害无益的人。所以说,福祸通常是自己招来的。能做到人人希望你成功的境界,何愁事业不成?就算次一点,做到人人与你想见甚欢的程度,一生的快乐也很有保障了。

第二,做人不必太势利。做人不必太势利。你可以理解别人的势利,自己却不妨超脱一点。世界上需要一些傻瓜做陪衬,否则聪明人的优越感从哪里来?傻瓜看人看眼前,爱抱富人的大腿,戳穷人的脊梁骨。聪明人看人看将来,即使在不景气时也能发现“潜力股”。

《警世明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书生王某家境衰落,但是却博学多才,以至于多次失去上京赶考的机会。这一年,又到了乡试的时候,有心一展抱负的王某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思来想去,想起了一个父亲以前朋友,抱着一试的心态去赶考的费用,哪料那人却翻脸比翻书还快,不但没有借钱给王生,反而还奚落了他一顿。

借钱不成反受骂,王生沮丧至极。一时想不开,就要寻短见。无巧不成书,正在这时,村里另一个富翁看到了王生,了解到事情的原委,立刻慷慨解囊。资助王生上京赶考。秋后大榜昭告天下,王生一举夺魁,中了状元,衣锦还乡,不但还了原本借来的钱,而且又给那户人家很多金银珠宝。王生父亲的朋友听说此事,也来献殷勤,不料王生已经回京上任了。

傻瓜们要等别人修成正果才去烧香,却已经不上了。聪明人能在看似没有路的地方铺出路来,所以他们的人生处处通途。

适可而止才是正道

凡事都得讲究策略,都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无论投资也好,失败后反思也好,你都要有很好的计划,或者说为自己留条退路。要讲究适可而止,否则反受其害。

大多数成功者都趋向于不时地在他们所熟悉的领域寻找机会。

每当发现一个新的领域,只要有客观的利益可图,参与者往往是源源不断的。这时候你的超前意识至关重要。

怎样做到适度超前呢?不要有一次进两步或三步的情况,只能一次一步,稳步前进。每一步的程度可以快些,但绝不能一次两步或三步,这样,“欲速则不达”。

日本的松下先生曾经说过,他对将来常抱有美好的希望,但他的脚步总是一步一步的,享受一步步地接近希望的喜乐。如果二步并做一步地走,中途定会摔跤的,就可能会使社会陷于混乱,产生不良的影响。对经营者而言,能看清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运用你的策略,才能让你立于不败之地。

要做一件新的工作时,一定先做好考虑,绝不能立刻着手。今天要着手的只是合乎自己胃口的东西,其他即使别人说再好吃,也不能去动它。食欲可以自己调节,可是“事业欲”就不同,只能靠自己的自觉,因而常需自我反省。结合公司综合力量,来做最适合公司的工作,虽然麻烦,其安全性还是很牢固的。虽然这样想,但有时还是会操之过急的,这时应该立刻回头,但是很难发现这个关键,所以经营者应特别留意。如果发生错误,经营就容易招致失败,经营的失败大部分因此而起,所以,经营者要经常反省。

当大家开始一窝蜂制造的时候,就该激流勇退。一般人都有很多欲望,只要发现一种事业可以赚钱,大家马上一窝蜂地经营。短时间也许还不错,但一段时间之后就立刻陷于恶性竞争,弄得大家都赚不了钱,甚至停业或破产,这种事情真是太多了。如果想避免这样的情形,还是可以办到的,那就得适可而止。

松下先生就曾经经历过这样的事情,那是1952年的事情。当时他到东京办事处巡视,办事处里面摆着真空管,他第一次看到“真空管”。那时候装置在收音机里,非常畅销。办事处主任对他说:“这是最近东京最畅销的东西。大阪方面是不是要卖卖看?”

松下先生听了以后觉得“很有意思”,希望能够尽早在大阪发售,因此立即就和真空管制造厂进行交涉。结果发现那家工厂规模很小,资金也不雄厚,生产根本赶不上订货,就先付出价款三千元购买一千个,想多买一个都有困难。

回到大阪,松下先生就和真空管的批发商接洽,当时因为来货很少,大家都急着赶快订货松下电器也因此多了一万多元的收入,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为数不小的货款。后来制造真空管的厂家慢慢多了起来,价格自然也逐渐降低,松下从中获得的利润必将受到影响。

经过一番思考,松下先生决定从真空管收手,并通知生产工厂和客户,工厂方面因为可以无条件获得大阪地区的客户,心里当然高兴得不得了,而客户方面自然也不会有反对。于是,松下就从这个还没有创造可观利益的真空管贩卖事业上撤资了。

过了四五个月之后,收音机配件的售价急转而下,使一些获利还不错的工厂和贩卖店一起陷入困境。松下电器因为收手得快,并没有受到任何损失。

凡事不能过一个“度”字,再好的东西让你天天吃,你也会倒胃口。聪明的厨师会把菜的量控制得恰到好处,越不够吃就越好吃。做事情要办到位就需要这样把握好尺寸。

坦诚之言也讲分寸

坦率真诚,快人快语,言无不尽,这是人的美好品德。但是,人心险恶,你的坦诚和言无不尽要分清对象,否则极可能被人利用,给你造成伤害,所以你不得不防。说话应把握分寸,不能一吐为快。其实说话点到为止是智者的表现!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有一天,狮子把羊叫过来,问羊自己是否很臭,羊说:“是的。”狮子很生气,就把它的脑袋咬掉了。狮子又把狼叫来问同样的问题,狼说:“不臭”。狮子也不高兴,又把狼咬成了碎块。最后,狮子又问狐狸同样的问题,狐狸说:“我感冒得很厉害,闻不出来。”结果,只有狐狸活了下来。可见,说话太诚实了不行,而尽说好话奉承的也遭殃,话说一半,点到为止,才是恰到好处,这是真正的大智大愚。

戴高乐将军曾经说过,真正的领袖人物要幽居、伟大、超脱和神秘,有时就需要沉默寡言。无巧不成书,在戴高乐之前的几百年之前,我国明朝吕坤在《呻吟语》中曾经总结圣人的处世经验说:独处看不破,忽处看不破,劳倦时看不破,急遽仓猝时看不破,惊扰感时看不破,重大独当时看不破,吾必以为圣人。这里所提到的圣人,也只是一个有悬念的人而已。我们或许成不了圣人,但我们可以做“部分的圣人”——一个有悬念的人。为此,我们在必要的时候必须学会免开尊口。

古人有云:守口如瓶,防意如城。这句说就是告诉我们说话一定要谨慎。让人们缄口不言是做不到的,唯有小心谨慎而已。这是对自己的安全和品行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

事无不可对人言,意思是说,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说话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经显得太多;得其人,而非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趁机观察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好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再择地作长谈,这可以说是世故通达,是聪明的表现。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在与他人交往时,如果你与对方的交情不是很深,但你却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对方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可是也要考虑对方愿不愿意听,想不想听。双方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只会显出你的轻浮,没有修养,因此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这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

在交际中,不应该直接问对方“你是做哪一行的”,要留给别人一点自由空间,这样我们才能够不被人看破,才能显示出我们的风范。俗话说:“祸从口出”,是是非非的人情世故,大多都演绎在说话当中。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但是这些弱点和缺点,一旦从他人嘴里出来,就成了短处和隐私。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大忌。聪明者说话懂得点到为止,给他人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唯恐天下不乱,每天都在兴风作浪,把人际间的是是非非编排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地逢人便说,自己不清楚因为说是非种下了多少怨恨的种子。人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局外人一般很难知道真相,即使知道一些皮毛,也不一定可靠,况且另外还要有许多隐衷不是外人所知道的。所以,对于任何问题,我们都不能凭主观猜测乱说,更不能只由于片面的观察就在背后批评别人,这样只会给自己惹来麻烦,会被人认为是有道德问题。

如果遇到有些人说其他人的短处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听了就算。要像别人告诉我们的秘密一样,三缄其口,不可做传声筒,并且也不深信片面之词,更不必记在心上。倘若在听到片面之言后贸然宣扬出去,十有八九被认为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说出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想收也收不回来。当明白自己说错话时,那时已经晚了。

除了要懂得不应该到处散布别人的是非外,还要学会对自己的秘密少开口为妙。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这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实际上,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倘若你凭一时冲动找人去倾诉。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把秘密泄露出去,而自取其辱,自找倒霉。社会是复杂的,我们“抛出一片心”说不定恰巧进入了别人布下的陷阱。

所以,说三分话并不是狡猾和不诚实,而是一种境界和修养。我们说话必须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倘若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我们就只能说三分话。

聪明人在任何时候,对于任何事情都会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假如轻率做出决定而没有实现就会惹来耻笑。一件事情只显现出他的三分而留七分在其后,无论事情发展到什么地步,都会使自己有足够的空间去把握。

在有时,你只说三分话,是因为你的职业习惯,你必须这样做。倘若你是一名医生,特殊病人的状况、病历,你是只字不能向别人提及的,这是医生的职业道德。倘若你从事的是保密工作,或者特殊的行业,对人只说三分话,更是应该注意的。你说的三分话,或许是风花雪月,或许是柴米油盐,或许是天文地理,或许是稗官野史。总而言之,应该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材料。在外人听来,你虽然说得头头是道,说得淋漓尽致,说得皆大欢喜,其实是言之无物,不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处世高手说话圆滑而保守,不该说的则坚决不说。这绝对不是不诚实的行为,也不是狡猾的行为,而是聪明的表现,是复杂社会条件下圆滑处世的需要。

待人处事留有余地

纵观世事,“盛极则衰”,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就像一张弓,如果拉得太圆太满,就容易折断。做人做事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在做人做事的时候,到了完全没有回转的地步,就等于不给自己留有余地,不留台阶。万一事情有转折,预测或建议有错误,就把自己留在半空中,尴尬万分,上也不行,下也不是,没有回旋余地。

以此类推,凡是话说得太满的人,一定表现出极端性格。凡是性格极端的人,基本上等于不愿妥协,丢掉的是灵活变通的机会。

常言道,世事如棋局局新。局面是会瞬息万变的,做人做事必须把这种情况预计在内,否则,很多时候就会令自己尴尬,同样也会令对手为难,不可不防。因此,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切忌把弓拉得太圆太满,待人处事留下余地。

换句话说,就是在待人处事中,万不可把事情做绝,要时时处处为自己留下可回旋的余地,就像行车走马一样,你一下子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方,调头就不容易了。俗话说:“过头饭不吃,过头话不说”,就是这个道理。在办任何事的时候,多使一点“太极推手”的功夫,永远保持一些能够回旋应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