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12个关于功高震主的历史教训(3)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孙琳给孙休奉献牛酒,可不知孙休是不满孙琳专权,或是有什么其他想法,竟然拒绝不收,孙琳无奈,只得顺便命人将牛酒携至左将军张布家。

张布见孙琳郁郁不快,忙命人速备酒菜,二人便在客厅对饮起来。几巡酒过之后,孙琳酒酣耳热,说话也渐渐没有遮拦了。他对张布大发牢骚说:“当初废黜孙亮时,许多人劝我自立为帝,可我以为陛下贤明,所以迎立他为君。没有我,陛下如何能当上皇帝?可今天我奉献礼物,陛下竟然拒不接收,这岂不把我看成凡臣俗子了吗?这口气实在难以下咽!以后有机会,我定要改立新君。”

张布一听,心中大惊,表面却不露声色,随便附和了几句,见孙琳已大醉,便命人将他送回去。张布见孙琳等人走远,火速奔入宫中,将孙琳之意报告孙休。

孙休一听,也大为恐慌,可转念一想,又哭丧着脸,无可奈何地对张布说:“孙琳权势逼人,我早已不安,现在他又明露反意,实在罪该万死,可现在我一无权,二无人,张将军,您说怎么办呢?”

张布答道:“陛下所言极是,依臣愚见,为了避免激起孙琳早日谋反,不如对他继续优待赏赐,使其不备,陛下也好做些准备。”

孙休点头道:“张将军见解不差,还请张将军以后多加留意,并为我做些准备。”张布答应。

于是孙休对孙琳像往常一样,继续委大任于他,并不断加以赏赐。

这时,有人告发孙琳,说他心怀不满,侮辱君上,企图谋反。孙休为了进一步麻痹孙琳,就吩咐有司将告发者送给孙琳发落,孙琳杀了告发者,但心中惊慌不安,唯恐朝廷中再有人与他作对,更担心孙休听信他人之言,联合朝臣整治自己。于是,孙琳便请求至武昌(今武汉市)屯守,孙休答应,并敕命有司,允许孙琳将所率精兵万人全部带走,并允许他的军队将士任其所需,武器兵具,装备粮食等物,随意装载,不加限制。

16-设计斩孙琳

(扫描图像三国志)

于是,孙琳军中上下,都忙着打点行装,搬运物资,整个兵营里装备、粮食堆积如山,简直像仓库一样。孙琳又请求带两名书郎,以协助掌管军政诸事,有司上奏,孙休下诏特许,并满足孙琳的其他全部要求。孙琳等人大喜过望,以为孙休仍然信任自己,便无忧无虑地整日饮酒作乐,专等吉日良辰起程开拔了。

这时,将军魏邈来见孙休,说:“孙琳手握重兵,居住在外,早晚必然生变。”

孙休认为时机已到,此时适逢卫士施朔又进入宫中,报告孙休说孙琳等人正整装待发。于是,孙休立即派人急赴孙琳家中请孙琳来宫中做客,说是要为他饯行。只可惜,孙琳毫无防范,信以为真。很快,孙琳就到了。就在宴会上,孙琳稀里糊涂地就被皇帝杀了。

以史为鉴:

强权者是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不要为假仁假义所蒙骗,当他们向你展示“仁义”的时候,也是他们举起屠刀的时候。所以,在社交处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心机的人,不要被他人的假仁假义所蒙骗,要做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

★教训15: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刘邦是个真小人

乱世需要武将,治世需要文臣。当天下已定时,良将就失去了他的作用,所以明智的良将懂得自身隐退以避免兔死狗烹的下场,而不理智的良将却成了牺牲品。

异姓诸侯王是西汉王朝建立前后分封的非刘姓的诸侯王。翦灭异姓王,是汉高祖为巩固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所采取的重大方略。

当时的异姓诸侯王共有七个: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卢绾)、长沙王吴芮和韩王(韩)信。其中除吴芮和韩王信外,其他五人在楚汉战争中协助汉王刘帮争夺封建统治权力都立有汗马功劳。异姓诸侯王的分封,除了当时实际的政治、军事需要外,还有着相当深远的历史背景。

在楚汉战争过程中,汉王刘邦为了分化瓦解项羽的势力,一方面拉拢项羽分封的诸王,如张耳、英布、吴芮、臧荼等;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满足其重要将领割地分封的要求,陆续封了一些诸侯王。如汉四年(公元前203年)春,韩信在平定齐地后,请求立为假齐王。刘邦当时处境狼狈,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气愤,但为了笼络利用韩信,就听从张良的意见,索性封他为真齐王。随后,为了调动兵力围歼项羽,于同年七月封英布为淮南王;次年十月,又划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这些诸侯王因为不是刘姓宗室,故史称异姓诸侯王。到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称帝时,这些异姓诸侯王大抵占据了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大部分疆域。

西汉初年,由于社会经济凋敝,封建统治秩序尚待重建,汉高祖不得不暂时维持现状。但是,对异姓诸侯王势力的膨胀也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如垓下之战结束、项羽战败死后,刘邦立即夺走韩信的兵权,同时将他由齐王徙为楚王,都下邳。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七月,张耳病死。不久,燕王臧茶谋反,刘邦亲自领兵讨平。剩下的五人中,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对西汉王朝的建立立有汗马功劳,且手握重兵,成为汉高祖的心腹之患。于是,刘邦在吕后的协助下,采取强硬的对策,一一剪除了异姓诸侯王的势力,甚至不惜采用肉体消灭的残酷手段。

17-刘邦

18-韩信

(扫描三才图会606下图韩信像)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以韩王信壮武,封国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于是,另以太原为韩国,徙信以王之,为防备匈奴的侵扰,原都晋阳,后徙治马邑。这年秋天,匈奴冒顿单于率大军包围马邑,韩王信多次派使者去匈奴求和。汉高祖怀疑韩王信有二心,赐书责备。韩王信心中恐慌,就索性投降匈奴,并与匈奴一起攻汉。次年,刘邦亲自领兵征讨,韩王信逃人匈奴,后来与匈奴联兵侵扰边郡,被汉军杀死。

楚王韩信刚到封国时,巡行县邑,经常陈兵出入,于是被告发谋反。汉高祖采用陈平的计策,借口巡游云梦,会诸侯于陈,乘机逮捕韩信,带至洛阳,贬为淮阴侯。刘邦仍不时与他讨论用兵之道。汉高帝十一年,陈豨谋反后,韩信与陈暗通声气,并于次年趁高祖率军平叛之机,图谋诈诏,袭击吕后和太子,结果被人告发。吕后在萧何的策划下,将韩信骗至长乐宫钟室处死,夷三族。汉高祖听说这消息,且喜且哀之。

陈豨谋反,汉高祖亲自率兵平叛。他向梁王彭越征兵。彭称病,不愿前往,从而引起刘邦的不满。后梁太仆告发彭与其将扈辄谋反,遂逮捕彭越,废处蜀地。途中彭越遇见吕后,向吕后哭诉,自言无罪,请求改徙昌邑。吕后假意许诺,将彭越带到洛阳,对汉高祖说:“彭越壮将也,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指使彭越的舍人出面告发彭越谋反,由廷尉审理后夷越宗族。又命人将彭越尸体剁成肉酱,遍赐诸侯,于是更引起了其他异姓诸侯王的恐慌。

淮南王英布本来是项羽的部下,与刘邦并无渊源。他见韩信被诛,心中本已不安,收到彭越的“肉醢”后,更是惊恐万状,立即私下集合部队,加强警戒。结果被人告发谋反。汉高帝十一年(公元196年)七月,英布起兵谋反。刘邦发兵征讨,并于次年十月平定淮南地。

取代臧荼立为燕王的卢绾,与刘邦的关系最为亲密。因为陈豨谋反的事受到怀疑,刘邦派使者召绾。卢绾称病不出。他对幸臣说的一番话倒很能说明问题:“非刘氏而王者,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族淮阴,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汉高祖得知报告,非常愤怒,认定卢绾谋反。高祖死后,卢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其实,卢绾的话并不全面,诛灭异姓诸侯王出自刘邦的本意,只是吕后更心狠手辣而已。

以史为鉴:

汉高祖诛灭异姓诸侯王一事,自古以来就有争议,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从这些事件中不难看出,那些取得了最高权力的统治者是不会容忍任何人来对他的最高权力构成威胁,进行侵犯的,所以他们唯一的手段就是将这些曾经“患难与共”的功勋之臣一一诛灭。古代如此,现代亦如此,不要以为自己为他人赢得高位就可高枕无忧了,此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候。做人做事都要有点心机,不要锋芒毕露,要学会装装糊涂。

★教训16:只知谋国,不知谋身——周亚夫饿死

周亚夫是汉朝开国将军周勃的儿子,可以算是名将之后,他通晓兵法,善于治军,也可算得上是一代名将,只因他不善于揣摸皇上及皇亲贵戚的旨意,终于落得个饿死的悲惨下场。

公元前162年(汉文帝后元二年),周亚夫被封为条侯,在此之前三年,他已是河内郡守了。在河内郡守任上,他文武兼任,担任掌管民政与军事的最高长官,在任期间,他在文、武两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作为个人,他也取得了治理军政事务的很多经验。

公元前166年,匈奴首领单于率匈奴骑兵十四万人侵入朝那、肖关,杀死北地郡尉,一直到达甘肃省镇原东南地区,匈奴骑兵的侦察员则一直深入到离汉朝都城长安只有二、三百里地的地方,使汉朝朝野上下大为震惊。在这种情况下,汉文帝一方面用安抚的措施,准备同匈奴和亲,另一方面则积极备战。这样,周亚夫就被从河内调至关中,担任守卫长安的重要任务。

但周亚夫真正成为一位著名的将军,则是从驻军细柳时开始的。公元前158年,匈奴骑兵分两路入侵,前锋直逼太原郡,当时是“烽火通于甘泉、长安”。为了阻止匈奴继续南下,文帝让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驻守狐口;以苏意为将军,驻守句注;以张武为将军,驻守北地。同时,还在长安的东、西、北三面驻有重兵,以防匈奴突袭长安。当时长安的军事布署是:祝滋侯徐厉驻守北棘门;宗正刘礼驻守霸上,以周亚夫为将屯兵细柳。

19-汉文帝

(扫描三才图会548下左图汉文帝)

20-周亚夫细柳式车

(扫描人物历代名将上集13)

汉文帝是一位节俭谨慎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为了慎重起见,他亲自到西军和北军去视察,所到之处,无不倾营出动,候迎天子。文帝看到这种情景,深为忧虑,真不知一旦匈奴袭来,他们如何对敌。但等到了周亚夫军中,情况则完全不同。到了细柳营,只见军吏士卒都手拿利刃、身披铠甲,机弩上也搭着箭枝。天子的先行官来到营门,立刻被军士挡住,无法进去,便对守营门的军吏说:“天子即将驾到了!”守卫营门的都尉却说:“军营中只听将军的号令,不闻有天子的诏命,将军曾经严肃告诫过。”过了一会儿,天子的车驾到了,但军吏仍不开门,文帝无法,只好派人拿着天子的符节去见周亚夫说:“天子要亲自劳军。”周亚夫这才传命打开营门。守门的军吏又对天子的随从说:“将军有规定,军营中任何人的车马都不能奔驰,违命者斩。”于是,天子只得让人牵着马缰绳慢慢地前行。等到了营内,周亚夫也并未跪拜迎接,他身穿盔甲,对文帝长揖道:“臣甲胄在身,不能下拜,仅以军中之礼相见。”汉文帝终于被周亚夫的这种精神所感动,他起身扶着车前的横木,改变了原来严肃的面容,并派人向周亚夫称谢说:“皇帝恭敬地慰劳将军。”慰劳完毕,天子的车马就离开了。

随行的大臣看到这种情景,都为周亚夫捏了一把汗。因为周亚夫虽是为国治军,为汉室江山治军,且并无越轨之处,但毕竟对皇帝显得有点傲慢无礼,不如其他的军营显得隆重恭敬。谁知汉文帝在看完了周亚夫的细柳营后,却十分感慨地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的驻军和棘门的驻军,与周亚夫的细柳营一比,真如儿戏一般。那两位将军,是很容易被袭破而俘虏的,至于周亚夫将军,谁能打败他呢!”大臣们听到文帝这样称赞周亚夫,才放下了心。

其实,文帝虽然知道周亚夫是为国为君,但也隐隐地觉得他做得过分,觉得皇帝的尊严还是受到了损伤,自己的虚荣心多少受到了一点刺激。他可能会重用周亚夫,但他不会喜欢周亚夫,这一点是肯定的。

多亏汉文帝是一代明君,他虽对周亚夫有隐隐的不快之感,但因他能克制自己,能从国家大事考虑,还不至于表现出来,甚至在临死的时候对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说道:“如果将来国家发生了急难,特别是有人叛乱时,周亚夫可以委以重任。”

果然,汉景帝初年,晁错提议削藩,使早就图谋不轨的吴、楚等七国联合叛乱。危机之时,汉景帝忽然想起了文帝临死前说的话,在站列两边的群臣中找出周亚夫,授他太尉之职,要他指挥军队前去平叛。周亚夫既未推辞,又未谦让,只是接受任务,更无其他言语。汉景帝虽然找到了一位愿意前去平叛的将军,觉得高兴,但同时又觉得周亚夫有些傲慢,可能有点不大尊重或者看不起自己这个年轻的皇帝。

周亚夫也确实不负景帝之望,出兵之后,屡破敌计,屡设奇谋,仅三个月,吴王刘濞被杀,吴、楚叛乱被平定。吴、楚是叛军主力,他们失败后,其余五国也在汉将的攻击之下节节败退,没过多久,作乱藩王或是自杀,或是伏诛,七国叛乱很快就平定了。

21-汉景帝

(扫描三才图会549上右图汉景帝)

平定七国叛乱,周亚夫功劳很大,赢得了人们的一致称誉,汉景帝也重用了他。公元前150年(景帝前元七年),周亚夫被擢升为丞相,丞相为文官之长,帮助天子处理各项事务,职位是十分显要的,但弄不好也极容易把自己陷进去,像周亚夫这种性格,绝对干不长久。

首先找周亚夫麻烦的人就是梁王刘武。

梁王刘武所以恨周亚夫,还是因为公事。当时,周亚夫主持平叛,率领军队开到了河南一带。吴、楚联军正全力攻梁,周亚夫等人分析了形势,认为吴、楚联军锐气正盛,汉军难与争锋,决定把梁交给吴、楚联军,任由他们攻打。梁王向汉景帝求救,景帝也命周亚夫援梁,但周亚夫给他来了个“不奉诏”,而是派骑兵截断了吴、楚联军的粮道。吴、楚联军久攻不下,锐气尽失,又断粮草,被迫找汉军主力决战,周亚夫则深沟壁垒,养精蓄锐,一举打败了吴、楚联军。虽然平叛胜利了,但却与梁国结怨。

周亚夫只知谋国,不知谋身,终使梁王怨恨。因此,梁王每逢入朝,经常与母亲窦太后说起周亚夫,极尽中伤诬陷之能事。时间一长,假话也成真话,何况梁王所说并非假话,只是对事实的理解不合实际而已。窦太后听信了梁王的谗毁,经常向景帝说周亚夫的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