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诗礼传家拔得京官

如果说当年李明山率家人来粤东初期,仅是一个人脉丰厚大家族的开始,那么到了清朝咸丰九年,李氏家族的后继者李鹏万就再不是这书香门第中以教书为荣的普通塾师,而是成为名震潮州的著名学士。

李鹏万自幼天资聪颖,读书万卷,并过目成诵,是海阳县当时有名的学子菁英。尤其是他的毛笔书法,龙飞凤舞,颇有古人苏轼之遗风,在潮州地地区人人皆知。每年元宵节总有人上门求其手书对联,乡民们每每以有李鹏万亲笔对联张贴于门楣而引为至荣。等到李鹏万考取朝廷贡官而风靡粤境之时,广东地方各县所建牌坊之上,多有李鹏万手书楹联镂刻其间。现在仍可在粤东各地觅见其陈年遗墨。

李鹏万作为李明山的第七代后裔,他的成功在于接连两次乡试中以名列前茅的成绩成为佼佼者后,破天荒在大清年考中成为可进京城为官的进士。须知,那时的进士不同于普通的举人和秀才,也不是一般在大考中成为官员的学子,李鹏万的全优试卷是在经过皇帝的御览朱批之后,才从全国数以百计的优秀考生中脱颖而出,这在边远的粤东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当李鹏万中了京官的消息传至海阳时,全城轰动。整座潮州古城都为这位给乡亲们增光彩的李鹏万张灯结彩,燃放爆竹,接连庆祝了三天三夜。真可谓潮州地区古来罕见的喜事!

诗礼传家的优良祖训正是从李鹏万开始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李氏家族前后经历七代人的艰苦努力,最终才赢得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功。可以说,李鹏万的成功发迹继承了其祖先李明山的衣钵。不过,李鹏万尽管进京做官,并且平步青云,可他并没有满足于已得的官位。又经过几年的努力,品貌兼优的李鹏万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不久,即参加了同治二年(1863年)在紫禁城文华殿举行的大考。这时咸丰新殁,慈禧开始染指朝政,更加喜欢鼓励朝臣奋进向上。这12年才有一次的宫廷内官的考试虽是大清禁官多年的惯例,但李鹏万赶上这次大考,具有让他一展才气的诱惑,因为慈禧已经亲颁圣谕,凡考中者均可连升三级。李鹏万知道,如若满足一般的京官生活,完全可以止步不前,但他早就暗暗立志要以他出类拔萃的生花妙笔撰写奇文,一定要在那些小视自己的孤傲京官中名冠群雄。李鹏万果然笔著奇文,震惊紫禁城,他再一次成功了!李鹏万以其寓意深刻的文章,出入意料地摘取了文华殿上的桂冠,成为让所有京官羡慕的文官八贡之一。

李鹏万毕竟不同于那些不学无术,每日钻营官场的六部九卿,学识的渊深和与生俱来的善良品质,都让他自感难以适应大清恶浊的官场。尤其是尔虞我诈且又处处充满险恶的朝廷高层,对于素以国家社稷与天下黎民为重的李鹏万来说,如履薄冰。他感到京官难做,有些高处不胜寒。

清同治四年(1865年)夏天,李鹏万奉命巡视河南。一路上,他发现荒野哀鸿,枯草干枝,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旱情正在席卷着中原大地。出身于粤东的李鹏万做梦也没有想到,古来素有中原粮仓美称的河南地面竟然一片荒芜。而河南大地恰恰就是李鹏万的祖籍。当他看到被祖辈描述为中原粮仓的故土,如今竟然因旱灾而哀鸿遍野的时候,李鹏万不禁之落泪,甚至为之愤怒。他在中原巡视期间,一路上所见灾民如蝗,饥馑到极致的乡民大多以枯树朽枝和野花残草为粮。但再看当地的朝官:人人酒池肉林,花天酒地。两相对比,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一切,尤其让李鹏万激愤难忍。当他回到故里许昌的时候,所见景况更让他为之震怒。一面是乡间百姓的民不聊生,一面是当地朝官对他的百般奉迎。面对当地官员的阿谀,李鹏万曾经当面拍案指斥,并当场罢免了几个在他职权范围内可以废黜的官员。然而,李鹏万毕竟无权解决河南境内大批朝官的贪赃枉法问题。于是他回到京城之后,向慈禧递上了一道亲笔条陈,要求重罚严惩,甚至罢免河南一批重要贪官,以保证民间百姓不被天灾涂炭。

但是慈禧在接获李鹏万所上的条陈以后,批阅中对其所用之词过于激烈暗生反感。尤其是河南几位朝官多年与朝廷保持的良好关系是不容李鹏万指责的。李鹏万并不了解真情。原来,这些河南官吏在慈禧眼里都是自己的爱臣,因为慈禧太后每年的寿辰之日,大多是他们不惜财力地进贡。这些颇得慈禧爱护的高官,岂能像李鹏万条陈中所说的那样虎狼成性,鱼肉民间?如果这种充满激词怒语的条陈系普通朝官所上,慈禧太后也许会因此而怒责下去,处以贬官的严惩。可是,李鹏万毕竟是两年前在紫禁城文华殿内以妙文获得慈禧欣赏的文官菁英,所以慈禧只将此奏折退回了军机处,并没有给李鹏万治任何罪名。不过,李鹏万却因为这一条陈毁了自身的前程,从此再也没有受到慈禧的重视,坐上了冷板凳。

此后几年中,李鹏万虽然还在京为官,但却很少得到慈禧的召见。之后同治皇帝驾崩,光绪皇帝登基,李鹏万始终郁郁终日,不得重用。

光绪初年,李鹏万还希望慈禧再度重用自己,却发现自家官邸内外到处都有可疑的监视者。他再看慈禧亲政以来杀人如麻,许多在咸丰时代有功朝政的高官,只因违逆了慈禧的圣意,一个个轻则遭到贬官,重则被绑赴菜市口长街枭首示众。李鹏万深知自己继续在京为官,非但不能对大清朝政和黎民百姓有所贡献,搞得不好,还要厄运加身。于是他在光绪五年秋天,以生病为名,向慈禧递上一道恳请回归乡梓养老的条陈。慈禧虽然从内心对李鹏万有些忌恨,但毕竟爱其道德文章,接到他的请辞后,还曾遣人前往他的住处进行挽留,但是对晚清官场早已深恶痛绝的李鹏万退意已决,哪还有留京之心。于是李鹏万于光绪六年(1880年)冬天,挂冠而回阔别多年的故里潮州。就是从这时起,李氏家族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海阳县,迁往当时的通衢大镇潮州定居。这时的李氏家族更加烟火繁盛,凭借祖上余荫和李鹏万做过京城大吏的影响,李氏兄弟在潮州地区仍是功德无量的名门望族。在李鹏万的膝下有二子,一为长子李起英,二为次子李晓帆。李鹏万在两子之中,尤其喜爱次子李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