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别想一下子就造出大海——犹太人论积累 (3)

开创了一番伟业的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要帮助家里赶牛、挤牛奶,做杂务,还一度为别的人家割草、拣草莓, 1小时挣5美分。全家人日子过得相当贫困。

如果说,卡耐基童年与一般农家子弟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受过母亲文化气息的影响。他母亲信教,婚前曾当过教员。所以母亲鼓励他一定要上学读书,希望他将来做一名教员或是传教士。家境的贫穷促使少年时代的卡耐基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读书求学。1904年,他高中毕业考入了华伦斯堡的州立师范学院。每天放学回家,他还要帮助父母挤奶、伐木、喂猪。到了夜晚已经很累了,他就在煤油灯下刻苦读书,颇有点中国古训所标榜的“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为了赚取必不可少的学费书费,他还经常给人家干活。他不肯向现实屈服,总想寻求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的途径。

他发现学校里的同学中有两种人最受重视:一种是口才出众的人,那些在论辩和演讲比赛中的获胜者;再一种就是体育出色的人,如棒球队的球员。他知道自己的身体不够强壮,缺乏体育运动的才能,就决心在口才演讲方面下工夫,争取在比赛中获胜。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苦练演讲,但在比赛中一次又一次失败了。失望和灰心使他痛苦不堪,甚至使他想到自杀。然而他终究不肯认输,又继续努力,他从第二年开始获胜了。这个突破为他以后的志向和事业埋下了思想的种子。一个教导人们如何演讲与交际的大师,想当初却在演讲比赛中屡遭失败,这个巨大的反差对于我们深刻领会卡耐基课程的思想内涵具有很重要的启示。

毕业后,卡耐基当过推销员,学过表演。推销工作使他赚到了钱,也锻炼了他的口才,但这种工作不是他的理想。他在大学里就梦想当一名作家或演说家,成就一番伟业。他认为只能赚钱谋生而不能实现人生理想的生活不是有意义的生活。于是,他决心白天读书写作,晚间去夜校教书。他很想教公开演讲课,因为他认识到口才与演讲对一个人走向成功极为重要,而他在这方面下过工夫,有经验。正是口才与演讲的训练和经验,扫除了他以往的怯懦和自卑心理,使他有勇气和信心跟各种人打交道,增长了做人处世的才能。他要把他的亲身体会告诉给人们,他要从事口才、演讲与交际艺术的研究和教育。于是,他说服了纽约的一个基督教青年会的会长,同意他借用一间房子在晚间为商业界人士开设一个实用演讲培训班。从此,他开始了为之呕心沥血、奋斗终生的成人教育事业。

原本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而且曾经很自卑。但他后来终于觉醒了,依靠自己的奋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克服重重困难,不放弃,必能助你从败局走向希望。不要让失败占据了你的世界,使你畏缩,失败也未尝不是件好事,也许失败正孕育着更大的成功。不要轻易地向失败低头,阳光总在风雨后,要相信会有彩虹。

不要被暂时的挫折击垮

成功者和失败者都有自己的”白日梦”。不过,失败者常常是虽祈望得到名声和荣誉,却从不真正为此做任何事情,只好在想入非非中度过一生。成功者则注重实效。当他们决心把自己的希望和抱负变成现实的时候,即使在重重摔倒以后,总是有理由坚强地站起来,他们从来没有被暂时的挫折击倒,而是勉励自己采取行动,向着目标奋勇攀登。

成功者总是年复一年地致力于某件事,以求得一条最合理的最实际的前进之路。无论面对什么情况,成功者都显示出创业的勇气和坚持下去的毅力。他们以一种大无畏的开拓精神,稳步前进在崭新的道路上,在困难面前泰然处之,坚定不移。

成功者共有的一个重要的品质就是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仍然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别人可能会说什么。考察一下一些知名人物的早年生活,就会发现他们中的一些人曾痛苦地遭到老师和同事的阻拦和泼冷水,而反对的焦点却恰恰是后来他们出类拔萃的方面。人们断言他绝对办不成想干的事,或者说他根本不具备必要的条件。但他们不听这一套!坚定地按照自己的信念干下去。

伍迪·艾伦,奥斯卡最佳编剧、最佳制片人、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金像奖获得者,在大学里英语竟不及格。

马尔科姆?福布斯,世界最大的商业出版物之一,《福布斯杂志》的主编,却没能当上普林斯顿大学校刊编辑。

利昂·尤利斯,作家、学者、哲学家,却曾三次没有通过中学的英文考试。

利文·尤里曼,两次被提名为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演员的候选人,当年投考戏剧学院时,却没入选,因为主考人认为她没有表演才能。

理查德·L.马尼博士,神经放射学专家,在医学院一年级时,神经解剖学不及格……

滑雪教练员彼得·赛伯特首次透露他将开创一个新的项目时,大家都认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站在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一个山顶,赛伯特表述了那个从12岁就伴随他的梦想,开始向世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进行挑战。赛伯特的梦想——高台跳雪——现在已经成为现实。

年轻的伊内蒂·比萨刚从按摩学校毕业后想在加利福尼亚美丽的蒙特雷地区见习接诊。当地的按摩机构告知该地按摩师为数众多,但却没有那么多的病人。于是在4个月中,比萨每天用10个小时挨家挨户地毛遂自荐,上门服务。他总共敲响了12500扇门,和6500个人谈并邀请他们到他未来的诊所就医。作为对他的毅力和诚挚的回报,在接诊的第一个月,他就医治了233名病人,并创下了当月收入72000美元的纪录。

大名鼎鼎的可口可乐公司,开张的第一年,仅售出了400瓶可口可乐。

超级球星迈克尔·乔丹曾被所在的中学篮球队除名。

赛拉·霍兹沃斯10岁时双目失明。但她却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登山运动员。1981年她登上了瑞纳雪峰。

瑞弗·约翰逊,十项全能的冠军,有一只脚先天畸形。

赛乌斯博士的处女作《想想我在桑树街看到的》被27个出版商拒绝。但他没有放弃,终于,第二十八家出版社——文戈出版社看中了该书的潜在市场价值,很快出版并获得了600万册的销量。

《心灵鸡汤》在海尔斯传播公司受理出版之前也曾遭33家出版社的拒绝。全纽约主要的出版商都说:“书确实好得很。”“但没有人爱读这么短的小故事。”然而现在《心灵鸡汤》系列在世界范围内售出了1700万册,并被译成20种文字。

……

困难重重,幸而,这些人并没被挫折、失败吓倒,也没有听从别人好意,或是消极的劝告。相反,他们重新考虑那些权威们下的结论,并否定了这些结论,所以,他们是伟人,历史也记录下了他们的名字。

大约两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经忠告我们:对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在接受它们之前先予以重新思考,这是成熟的一个必备品质。成功者敢于向那些权威偶像、那些僵化的教条提出疑问。他们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勇气给了他们自由,可以无所畏惧地开创新路,使自己达到更高的层次。

在挫折中永点希望之灯

1900年7月,一位叫林德曼的精神病学专家独自一人驾着一叶小舟驶进了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他在进行一项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心理学试验,预备付出的代价是自己的生命。

林德曼博士认为,一个人只要对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机体的健康。当时,德国举国上下都在注视着独舟横渡大西洋的悲壮的冒险。已经先后有100多位勇士相继驾舟横渡大西洋,结果均遭失败,无人生还。林德曼博士认为,这些死难者首先不是从肉体上败下阵来的,主要是死于精神上的崩溃,死于恐怖和绝望。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亲自进行了试验。

在航行中,林德曼博士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多次濒临死亡,他的眼前甚至出现了幻觉,运动感也处于麻木状态,有时真有绝望之感。但只要这个念头一升起,他马上就大声自责:“懦夫,你想重蹈覆辙,葬身此地吗?不,我一定能够成功!”生的希望支持着林德曼,最后他终于成功了。他在回顾成功的体会时说:“我从内心深处相信一定会成功,这个信念在艰难中与我自身融为一体,它充满了周围的每一个细胞。”他的试验表明,人只要对自己不失望,自己充满信心,精神就不会崩溃,就可能战胜困难而存活下来。

在1976年我国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中,有许多死者并非死于饥渴、垮塌,而是死于绝望。据观察,他们的身上并无任何伤痕——除了满身自己手抓的伤痕以外,他们是在极端绝望中自己结束生命的。而另一对夫妇被压在地下三天,仍然活了下来。在压在地下的日子,伤痛和饥渴也几乎使他们丧生。丈夫找了一把菜刀努力想挖出一条生路,但四周都是水泥地板,菜刀除了砍下一点灰尘之外,并无作用。但是菜刀砍在水泥地板上的声音使妻子得到了振奋,她不停地问丈夫:“快了吗?快挖开了吗?”丈夫也满怀希望地说:“快了,快了。”

聪明的丈夫用“希望”拯救了妻子,也拯救了自己。

心理学家从大量的观察事实中发现:在危险的情境中,经常是那些性格乐观、富于自信的人存活下来,因为他们总是没有泯灭自己的希望。

对于希望效应,心理学家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他们要求许多人回答题为“你有哪些希望?”的问卷。问卷分析的结果表明,抱有希望的种类(不论大小)越多的人,往往充满了自信并注意生活的乐趣,精神焕发,精力旺盛。而那些没有明显的或者较少希望的人则往往表现出漠然、悲观、消沉。一位富翁在试卷上只填了一句话:“我没有希望,所有的希望都已经满足了——除了长生不老之外,而这能算是希望吗?”经过调查,这位富翁患了严重的忧郁症。心理学家与他进行了接触,劝告他从事一些具体的活动,并列出分阶段的计划表,如对外孙的培养、对某个足球俱乐部的支持等。经过指导,经过不断的、各种各样的希望的“煎熬”,这位富翁在精神上已判若两人。

希望感是人类能够生存的根本欲望。一些刚刚步入社会及人生之路的青年,却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大多数是由于对生活感到失望以致累积成绝望。而一个对生活有希望的人,即使环境再艰难,他都会发挥同环境抗衡的能力,在改造环境中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