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时空体叙事学概论
更新时间:2025-04-24 20:35:52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
书籍简介
《时空体叙事学概论》的学术目标是在结构主义叙事学之外,建立一门历史认知叙事学。这是一个极具难度而备受冷落的学术领地,非得有足够大的勇气才敢于踏进。作者是从诗学的语言学模型,也就是从历史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模型入手,深入时空体理论的内在肌理,通过抽取语言学模型中的历史认知科学基本原则,对时空体理论做出深入的解析。从时空体理论最基本的要素开始,作者逐次剖析叙事语义与叙事语法的交互关系、“叙”与“事”的交互认知等层面,揭示内含的社会历史因素和叙事学化潜势,在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比较中凸显历史认知叙事学的思路,剥露出蕴含其中的历史认知叙事学雏形,并进而归结为建构历史认知叙事学的几条原则意见。应该说,在《时空体叙事学概论》中,作者的思考是深刻而缜密的。叙事学要突破自身的困境,就必须另谋出路,注重语境的新叙事学则是走出这一困境的重要途径,因此,作者所做出的理论选择正顺应了学术发展的需要。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7-05-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孙鹏程
最新上架
- 会员现代中国古典主义诗派主要指对传统有着较深认同、与新文学自由诗派形成批评关系的诗歌流派,主要包括甲寅派、国粹派里、南社成员、学衡派、新文学阵营中的新格律派等。这些古典主义诗派虽也主张对古代诗体进行改造,但是改革思路与新文学派大异其趣,本书系统考察了近现代中国具有古典倾向诗论家的“新诗”观念,并对其背后的语言结构、时间意识、发展理念、价值取向等进行了深入开掘。这种研究对于古典派与自由派的对话、对中国新文学15.7万字
- 会员本书是一本非裔美国学方向的专著,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理查德·赖特作品研究”的最终成果。本书的整体框架由五章构成。第一章围绕着“流变的布鲁斯与黑人生存伦理”以及“赖特布鲁斯化的伦理书写”这两个中心论题展开论述。后面四章则将理查德·赖特不同时期的四部小说《土生子》《黑孩子》《局外人》和《父亲的法则》视为一个动态的作品体系,将这些小说的主人公作为一个持续发展的男性主体群进行研究,以此来辨析黑人生文学23.1万字
- 会员网络文学批评的关键性问题是从理论上探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要涵盖哪些内容,探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的相关路径与内在逻辑。诸如数字技术所催生的网络文学之于传统文学究竟增添了哪些新的质素?网络时代的文学评价活动又经历了怎样的机制转型?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的可能性与路径是怎样的?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考辨,就是要梳理网络文学批评的所有成果,揭示批评界究竟完成哪些既定的理论目标,是否回答了网络文学发展文学25.8万字
- 会员文学关注“人”,特别要表现人的“三性”,即:“兽性”“人性”与“神性”。设置“神性”的标准,不是为了达到“神性”,而是为了获得“人性”,不至于处身“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表现“人性”,总是不能离开“神性”的立场;文学是“人学”,总是要有“神学”的参照。这是文学的魅力。本书认为,相对于“启蒙”“革命”“批判”“生存”等现实主义要义,当代中国文学的力量也源自神学精神层面的“博爱”,“博爱现实主义文学20.3万字
- 会员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从法国学派开始就注重文学文本之间的事实联系,其研究“路线图”和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范式有内在的一致性。本书分为:文本、传播、对话三部分。“文本”围绕文本概念的起源、内涵、发展和流变展开,认为比较文学批评要立足于文本研究;“传播”分析了西方的一些概念、思潮、文学文本在中国的译介、流传;“对话”认为中西方文学最终要在互为主体的基础上展开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才能互相取长补短而得以发展。文学21.5万字
- 会员20世纪中国文学“艺术出路”是一个庞大的学术命题,本论著试着抓取文学“艺术出路”这面巨网的几个纽结,通过典型文学个案的全息性勾稽呈展,梳理出一个并非面面俱到的探索性答案。论著共分为四章,分别以丰满的文学个例剖解方式深入诠释了四对文学命题元素,即“神秘”与“神圣”、“惨剧”与“悲剧”、“生活”与“生命”以及批评引路方向上的“误读”与“正解”。作为“艺术出路”的一个导引性归途,著者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22.3万字
- 会员美国汉学家詹姆斯·罗伯特·海陶玮(JamesRobertHightower,1915—2006),曾长期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是美国汉学特别是美国中国文学研究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本书以海陶玮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代表性汉学成果为研究对象,基于原始档案和文献,在比较文学视野下对海陶玮汉学做一个基础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揭示其在美国汉学乃至世界汉学中的贡献、地位和影响。文学26.7万字
- 会员本书把作家及其作品放进具体环境中进行考察,与自然与人、社会、教化、伦理、风俗等进行关联性和一体性的审视,突破学科的阈限,以生态的系统观与生态的价值观对我国古代山水诗文进行多方位的反思和探究。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以坳典诗文中的山水描写进行观照,揭示其文化内涵及社会背景;中编以中国文学传统中有关山水的最具代表性的审美范型进行解析,从中领略我们民族特有的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下编则以文史的站位,参照和文学19.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