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干旱地区的人类文化适应研究在线阅读
会员

沙漠干旱地区的人类文化适应研究

依丽米古丽·阿不力孜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社会科学人类学/人口学20.8万字

更新时间:2019-01-04 12:39:23 最新章节: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一直是生态人类学最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生态人类学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对特定环境适应的产物。本书基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以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达里雅博依绿洲为个案,在田野调查中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沙漠绿洲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对达里雅博依绿洲维吾尔族人文化适应的研究表明,在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沙漠干旱地区,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十分脆弱的。这一点在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中非常值得注意。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5-07-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依丽米古丽·阿不力孜
主页

最新上架

  • 中国人口从2022年开始进入负增长阶段,以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为标志,中国已经进入国际上公认的中度老龄化阶段。人口新常态对经济发展最突出挑战表现为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和持续增长的特征趋于消失,传统人口红利式微。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通过挖掘传统人口红利潜力和开启人才红利,加快培育新人口红利。作者蔡昉基于对中国人口经济的长期研究,通过分析和判断当下最新人口变化的重要趋势性特征,
    蔡昉社科18.9万字
  • 会员
    本书在全面总结自然灾害时期国家人权义务国际标准和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自然灾害下国家人权义务的层次、内容、范围以及原则,从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层面对中国政府履行自然灾害时期的人权保障义务提出了新对策。本书从人权角度研究自然灾害,改变了国内灾害研究和实践中惯用的人道主义视角,避免了人道主义视角的内在局限性,改变了国家传统的防灾减灾观念,为自然灾害研究和中国自然灾害治理实践提供了新路径。
    廖艳社科23.2万字
  • 会员
    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国家,历经“农业革命”“城市革命”“国家起源”等关键节点——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
    (美)大卫·格雷伯 (英)大卫·温格罗社科47.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