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红楼梦》美学
《红楼梦》里的生活美学
《红楼梦》的叙事美学和古典戏曲
一 《红楼梦》小说中出现的戏曲传奇
二 《红楼梦》叙事的戏剧性特征
三 《西厢记》和《牡丹亭》对《红楼梦》的影响
四 曹雪芹的家学渊源
五 《红楼梦》中运用传奇典故的意义
闻香识“红楼”
曲观“红楼”无声戏——《红楼梦》中的戏曲传奇
一 《红楼梦》中藏着一部元明清经典戏曲史
二 曹雪芹如何以传奇之长化入小说
三 从凤姐点戏看王熙凤的真情与真意
四 “通部书大关键”的省亲四曲
五 清虚观打醮拈出三本戏的玄机
细读《红楼梦》“省亲四曲”
《一捧雪·豪宴》:“世路险巇恩作怨,人情反覆德成仇。”
《长生殿·乞巧》:“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邯郸梦·仙缘》:“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牡丹亭·离魂》:“恨西风,一霎无端碎绿摧红”
将《红楼梦》研究融入学术生命——纪念“新红学”一百年,答学生记者问
敦煌美学
敦煌艺术遗产与中国美学精神
了不起的敦煌:溢出洞窟的妙音
敦煌艺术空间中的时间性想象
信仰世界和世俗愿景的交融
天国中浪漫而富有情趣的精神性意象
作为禁忌的声色,如何进入神圣的宗教图像
时空交融的总体艺术观念
从美学角度拓展敦煌艺术研究的意义
我心归处是敦煌——我与樊锦诗先生的相遇相知
一
二
三
四
五
莫高精神与时代之光
一 心灵的在场
二 敦煌莫高窟
三 艰苦求卓绝
四 永远的怀念
五 莫高守护人
云中谁寄锦书来——樊锦诗的读书与行路
因敦煌艺术而结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四十年后终成卷
云中谁寄锦书来
樊锦诗与宿白先生的师生情缘
戏剧美学
月落重生灯再红——经典剧目的传承和传播在新时代的历史与美学意义
京剧艺术的精神品格
梅兰芳的美是如何养成的
梅兰芳的笔法与功法
异源同流 戏画合一
布莱希特与中国美学
中国美学和中国文化对布莱希特的影响
早期剧作《城市的丛林中》的叙事和思想受中国哲学的影响
梅兰芳对布莱希特的影响
布莱希特对梅兰芳表演艺术的误读
昆曲艺术之美
守护和传承昆曲艺术和文化
全球语境下中国话剧的主体性追求
一 全球语境和历史要求的转变
二 中国话剧原创力的思想积弊
三 话剧“民族化”与美学主体性追求
当曹禺遇见契诃夫
一 苦闷的情绪的底色
二 静默如谜的象征意象
三 “戏核”及戏剧人物的设置
四 契诃夫与曹禺对中国话剧的启示
尚长荣“三部曲”的历史贡献和美学价值
一 “三部曲”创造了人民意愿与国家互动的人文形式
二 尚长荣的艺术思想对京剧表演美学的突出价值
三 艺术评论要做时代文艺的同行者
北京大学校园戏剧的传统和特色
京剧艺术与国家气象——谈本体与情性
一 本体的显隐
二 功法与情性
三 技臻于道,由技入道
四 超越僵化,贵在融通
中华美育
美是心灵的照亮
美育在当代中国的机遇与使命
植根中华美学精神的原创美育读本
突出中华美育的精神
“综合性美育”的创新理念
倡导“沉浸式美育”的模式
推动美育教学的改革与提升
“互联网+教育”时代的美育观念及媒介形式探索
一 “艺术与审美”人文通识网络共享学分课的实践与成效
二 美育在21世纪新的机遇与使命
三 互联网时代美育课程的人文品格和文化守望
结语
美的体验与亲证
美何以成为内在信仰
美学与诗学合一的人文传统
艺术美学
以国民修养载大国气象——蔡元培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和宗旨
一 “本务”观与儒家教育思想的底色
二 改造旧的教育体制和塑造新的国民人格
三 “美育代宗教”的命题价值和意义
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超然与在世
论“美在意象”说的艺术阐释价值
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生成
“美在意象”对艺术创造的方法论意义
审美意象的瞬间生成和情理蕴藉
结语
艺术和哲学的互释和张力——写在复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成立之际
艺术作为建构真理的历史
张世英先生的诗心与哲思
电影美学
中国电影与中国美学精神
中国电影的美学源流
“意象”和“意境”的审美追求
传统叙事的借鉴和突破
确立中国电影的美学坐标
诗性电影的意象生成
意象作为影像之美的本体
源于诗性直觉的审美意象
电影意象的美感特性
结语
电影“意象阐释学”的观念与方法
一 三度理论转型中的电影意象说
二 作为构建真理历史的意象阐释学
三 构建意象阐释学的意义和方法
四 作为方法论的意象阐释学的普遍效用
结语
中国戏曲电影的美学特性与影像创构
媒介转换:消融两个世界的对立和冲突
虚实相生:戏曲电影的意境生成
镜头结构:心灵世界的直接显现
结语
素面相对的镜语和澄怀观道的境界
后记
文后
更新时间:2024-09-06 17: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