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天体运行论
推荐语
前言 PREFACE
自序 AUTHOR'S PREFACE
导读 REVIEW
第1章 CHAPTER 1
引言
1.1 宇宙是球形的
1.2 大地也是球形的
1.3 大地和水构成了统一的球体
1.4 天体在进行均匀的、永恒的和复合的圆周运动
1.5 做圆周运动的地球位于宇宙的什么位置
1.6 宇宙究竟有多大
1.7 为什么地球会被认为静居于宇宙中心
1.8 驳以往不恰当的论证
1.9 地球的运动与宇宙中心
1.10 天球的顺序
1.11 地球三重运动的顺序
1.12 圆周的弦长
1.13 平面三角形的角与边的论证
1.14 球面三角形的论证
第2章 CHAPTER 2
引言
2.1 圆周
2.2 黄道倾角与回归线间的距离
2.3 赤道、黄道与子午圈相交的弧和角,以及它们的偏离和计算
2.4 黄道外天体的赤经、赤纬和过中天时黄道数值的测定
2.5 地平圈的交点
2.6 正午日影的差异
2.7 如何推算最大昼长、日出间距和白昼之间的余差
2.8 昼夜的时辰与划分
2.9 黄道弧段的斜球经度和中天的度数
2.10 黄道与地平圈的交角
2.11 表的使用
2.12 地平圈两极与黄道形成的角与弧
2.13 天体的运动
2.14 恒星的位置与排列
星座与恒星描述表
第3章 CHAPTER 3
3.1 二分点与二至点的岁差
3.2 证明二分点与二至点岁差不均匀的观测史
3.3 关于二分点和黄赤交角的假设
3.4 振动和天平运动如何由圆周运动形成
3.5 关于二分点岁差和黄赤交角不均匀的证明
3.6 二分点岁差与黄道倾角的均匀行度
3.7 二分点的平均岁差与视岁差的最大差值是多少
3.8 行度间的个别差值表
3.9 再议二分点的岁差
3.10 黄赤交角的最大变化
3.11 二分点均匀行度的历元与非均匀角的测定
3.12 春分点岁差和黄赤交角的计算
3.13 太阳年的长度及非均匀性
3.14 地心运转的均匀化和平均行度
3.15 关于太阳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初步论证
3.16 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
3.17 太阳的第一种差和周年差及其特殊变化
3.18 黄经均匀行度的分析
3.19 太阳均匀行度的位置与历元的确定
3.20 拱点漂移对太阳造成了第二种差和双重差
3.21 太阳的第二种差的变化有多大
3.22 太阳远地点的均匀与非均匀行度
3.23 太阳的近点角及其位置
3.24 关于太阳均匀行度和视行度变化的列表
3.25 视太阳运动量的计算
3.26 不断变化中的自然日
第4章 CHAPTER 4
引言
4.1 早期的月球圆周假说
4.2 月球圆周假说的缺陷
4.3 换一种眼光看月球运动
4.4 月球的运转及其行度
4.5 朔望时月球的第一种行差
4.6 关于月球近地点均匀行度的验证
4.7 月球黄经和近地点的历元
4.8 月球的第二种差及其两个本轮的比值
4.9 月球离开第一本轮高拱点时非均匀运动的余量变化
4.10 如何利用均匀行度推求月球的视行度
4.11 关于月球行差或归一化的表格
4.12 如何计算月球行度
4.13 如何分析和论证月球的黄纬行度
4.14 月球黄纬近点角的位置
4.15 视差仪
4.16 月球的视差
4.17 月地距离的测定及月地距离数值
4.18 月球的直径及地影直径
4.19 日月直径、轴线与地球的距离
4.20 日月地的大小及其比较
4.21 太阳的视直径和视差
4.22 月球的可变化视直径和视差
4.23 地球可变化的程度
4.24 在地平经圈上的日月视差值表格
4.25 太阳和月球视差
4.26 分离黄经和黄纬视差
4.27 关于月球视差论述的证实
4.28 日月的平合与平冲
4.29 日月的真合与真冲
4.30 区分在食时出现的日月合冲
4.31 日月食的食分
4.32 预测食延时间
第5章 CHAPTER 5
引言
5.1 行星的运行和平均行度
5.2 早期对行星的均匀运动和视运动的认识
5.3 地球引起的视非均匀性
5.4 行星自身运动的视非均匀性
5.5 土星的运动
5.6 新观测到的土星的另外三次冲
5.7 土星运动的分析
5.8 土星位置的测定
5.9 土星视差及土星与地球的距离
5.10 木星的运动
5.11 新观测到的木星的另外三次冲
5.12 木星的匀速运动
5.13 木星位置的测定
5.14 木星视差及其相对于地球运转轨道的测定
5.15 火星
5.16 新观测到的火星的另外三次冲
5.17 火星的运动
5.18 火星位置的测定
5.19 火星轨道的大小
5.20 金星
5.21 地球与金星轨道直径的比值
5.22 金星的双重运动
5.23 金星的位置
5.24 金星的近点角
5.25 水星
5.26 水星的高、低拱点的位置
5.27 水星偏心距的大小及其圆周的比值
5.28 为什么水星视位置大于在近地点的距角
5.29 水星的平均行度
5.30 新观测到的水星的运动
5.31 水星的位置
5.32 进退运动的另一种解释
5.33 五大行星的行差表
5.34 五大行星的黄经位置
5.35 五大行星的运行
5.36 测定逆行的时间、位置和弧段
第6章 CHAPTER 6
引言
6.1 关于五大行星的黄纬偏离的一般解释
6.2 五大行星在黄纬上运动的圆周理论
6.3 土星、木星和火星轨道的倾斜角
6.4 土星、木星和火星轨道的黄纬值
6.5 金星和水星的黄纬值
6.6 金星和水星的二级黄纬偏离角
6.7 金星和水星的倾角值
6.8 金星和水星的第三种黄纬值
6.9 五大行星黄纬值的计算
附:天文学大事年表
天演论
推荐语
编译者语 EDITORS' PREFACE
导读 INTRODUCTION
天演论
吴汝纶序
译《天演论》自序
译例言
上卷 物竞天择
察变第一
广义第二
趋异第三
人为第四
互争第五
人择第六
善败第七
乌托邦第八
汰蕃第九
择难第十
蜂群第十一
人群第十二
制私第十三
恕败第十四
最旨第十五
进微第十六
善群第十七
新反第十八
下卷 与天争胜
能实第一
忧患第二
教源第三
严意第四
天刑第五
佛释第六
种业第七
冥往第八
真幻第九
佛法第十
学派第十一
天难第十二
论性第十三
矫性第十四
演恶第十五
群治第十六
进化第十七
严复传略
译者师友来函
相对论
推荐语
编译者语 PREFACE OF TRANSLATOR
相对论简史(代序) BRIEF HISTORY OF RELATIVITY
伯格曼说相对论
爱因斯坦自述
第1章 狭义相对论 CHAPTER 1
1.1 几何命题(1)的物理意义
1.2 坐标系
1.3 经典力学中的空间和时间
1.4 伽利略坐标
1.5 相对性原理(狭义)
1.6 经典力学中的速度相加定理
1.7 光的传播定律与相对性原理的表面抵触
1.8 物理学的时间观
1.9 相对性的同时性
1.10 距离概念的相对性
1.11 洛伦兹变换
1.12 量杆和钟在运动时的行为
1.13 速度相加法则 斐索实验
1.14 对相对论启发作用的评估
1.15 一般相对论的普通结果
1.16 经验和狭义相对论
1.17 闵可夫斯基四维空间
第2章 广义相对论 CHAPTER 2
2.1 狭义和广义相对性原理
2.2 重力场
2.3 惯性质量(5)和引力质量(6)相等是广义相对性公设的论据
2.4 经典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基础有哪些不能令人满意的方面
2.5 对广义相对性原理的几个推论
2.6 在旋转的参考物体上钟和量杆的行为
2.7 欧几里得和非欧几里得连续区域
2.8 高斯(13)坐标
2.9 狭义相对论的空间—时间连续区可当作欧几里得连续区
2.10 广义相对论的空间—时间连续区不是欧几里得连续区
2.11 广义相对性原理的精确表述
2.12 以广义相对性原理为基础解决地心引力问题
第3章 对整个宇宙的思考 CHAPTER 3
3.1 在宇宙论中牛顿理论的困难
3.2 “有限”而“极大”的宇宙的可能
3.3 以广义相对论为依据的空间结构
3.4 对“以广义相对论为依据的空间结构”的补充
附录 APPENDIX
爱因斯坦生平大事年表
物种起源
推荐语
前言 FOREWORD
自序 PREFACE
导读 REVIEW
第1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导致变异的各种原因
相关变异
遗传
家养状况下变异的性状
家养状况下的变种起源于一个或多个物种
各类家鸽的差异和起源
古代所遵循的选择原理及其效果
已知的无意识选择
人工选择的有利条件
第2章 自然情况下的变异
变异性
个体间的不同
可疑的物种
范围广的、分散大的和普通的物种变异最多
大属物种的变异多于小属物种
大属物种之间的关系受地域限定
第3章 生存竞争
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有关
生物数量以几何级数增加
抑制增长的性质
动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复杂关系
同种个体间和变种间生存的斗争最剧烈
第4章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
性选择
自然选择作用的例证
个体之间的杂交
自然选择所具备的几大有利条件
自然选择所导致的灭绝
性状分歧
自然选择经由性状的分歧和灭绝发生作用
论生物体质倾向的进步及其程度
性状趋于相同
本章重点
第5章 变异法则
改变了的外界条件的效果
使用与废止的效果
环境适应性
与成长有关的变异
与生长有关的补偿和节约
低等动物更容易发生变异
物种的异常发达部位更容易发生高度变异
物种在性状方面比属更容易发生变异
第二性征更容易发生变异
物种的相似变异性
本章重点
第6章 自然选择学说的难点与异议
关于学说上的难点
关于过渡变种的完全不存在或极少存在
对特殊生物变异过程的讨论
完善且复杂的器官
过渡的方式
自然选择学说中的重大难题
自然选择作用下的不太重要的器官
所谓“功利说”的真实性
统一法则和生存条件法则
关于物种寿命的异议
勃龙的几个异议
关于植物的一些异议
关于反对我的各种异议
本章重点
第7章 本能
本能与习性的对比
家养动物的本能
自然状态下的动物本能
关于中性昆虫或不育昆虫
本章重点
第8章 杂交和杂种
第一次杂交后的不育性以及杂种后代不育性的区别
物种不育性的差异
对第一次杂交和杂种不育性起支配作用的法则
导致第一次杂交不育性和杂种不育性的原因
交互的二型性和三型性
杂交变种及其后代的能育性并非普遍现象
杂种与混种在非能育性方面的比较
本章重点
第9章 关于地质记录的不完全性
从沉积的速度和剥蚀的范围来推算时间的过程
古生物学标本的匮乏
所有地质层中都缺少大量的中间变种
全群近似物种的突然出现
近似物种群在已知化石层的最底层突然出现
第10章 关于生物的地质演替
生物地质演替总论
关于物种的灭绝
全球物种几乎在同时发生变化
灭绝物种与现存物种的亲缘关系
古代生物类型与现存生物类型的对比
第三纪末期所出现的同一地域内的相同模式的演替
前章和本章重点
第11章 地理分布
总述生物的分布情况
壁垒的重要性
处于同一大陆上的生物的亲缘关系
假想中的创造之单一中心
散布的手段依靠气候变化和陆地的水平高度差
物种在冰河时期中的散布
南北半球的冰河交替
第12章 具有亲缘关系的物种的分类
生物之群下有群
分类的规则及具有分类价值的性状
其他一些分类要素
血统分类
同功相似
复杂、普通且呈辐射性的亲缘关系
灭绝把生物群分开并决定其界限
胚胎学中的一些法则及原理
对胚胎学中一些问题的解释
残迹的、萎缩的和不发育的器官
本章重点
结论 CONCLUSION
达尔文年表
更新时间:2022-09-13 11: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