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绪论:关于本书:如何使研究成为可能 ——“十七年”与“文革”城市题材文学研究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城市形象与特性
第一节 国家意义中的“上海”
第二节 现代作家的“上海”
第三节 “老北京”与“新北京” ——“帝都”“家园”“首都”与“全球化”都市
第二章 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学的现代性表达
第一节 现代城市文学的现代性
第二节 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的现代性表达(1976—1999)
第三节 1949—1976年间文学的城市现代性 ——补上应有的一页
第三章 “新中国”城市形象的现代性意义
第一节 “新中国”城市形象的国家意义
第二节 血统论 ——上海等城市的左翼历史逻辑
第三节 断裂论 ——新旧上海的不同意义
第四节 “新北京”:作为社会主义首都
第四章 社会主义城市的“公共性”想象与日常性的消失
第一节 城市“公共性”社会的建立
第二节 《我们夫妇之间》 ——当代中国日常性叙事的消亡
第三节 私性生活的资产阶级想象
第四节 “公共性”:生活的意义化和组织化
第五节 “公共”意义上的空间与时间
第六节 “公共性”人格的伦理化过程
第七节 对社会主义“公共性”的反思与对公共空间的向往 ——十七年“干预”文学
第五章 无城市地域指向的工业题材文学
第一节 巨量的工业文学生产
第二节 大工业意识形态的一元性写作原则
第三节 形式系统 ——文体特征、人物特征与地域性的消失
第六章 上海工业题材与国家工业化的想象
第一节 巨型规模的上海工业题材文学生产
第二节 工业主义逻辑的全面建立
第三节 人的生产与技术属性
第四节 工业伦理与社会精英的产生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隐性的存在 ——残存的现代城市文学传统
第一节 日常性叙事的延续与消亡
第二节 个性主义传统的微弱承续
第三节 市井文学传统的承续
第四节 启蒙文学的开启
第五节 手抄本“反特小说”中的流行文学传统
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说明
更新时间:2020-09-25 15: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