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竞争性行政区经济概念和模式
第一节 竞争性行政区经济的概念界定
一、行政区域
二、行政区经济
三、区域经济与行政区经济
四、行政区经济与都市圈经济
五、我国行政区经济历史沿革
六、国内外竞争性行政区经济文献综述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行为诉求及竞争策略
一、地方政府竞争的含义
二、地方政府的“经济人”角色
二、地方政府的行为诉求
三、地方政府的竞争手段
四、中外地方政府竞争模式差异
第三节 地方政府竞争的正面效应剖析
一、地方政府竞争有利于营造更好的商务环境
二、地方政府竞争有利于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水平
第四节 地方政府竞争的负面效应剖析
一、地方政府竞争限制了市场公平
二、地方政府竞争带来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地方政府竞争不利于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四、地方政府竞争不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
第五节 地方政府竞争的内生动力
一、政府考核机制的倒逼效应
二、财政分权制度带来的自利行为
三、辖区资源的竞争性流动机制
第六节 地方政府从“竞争”到“竞合”的制度设计
一、创新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机制
二、从依赖单一竞争优势转变为凸显比较优势
三、区域从事务性合作转向长效机制合作
第二章 区域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
第一节 区域合作的概念界定
一、区域合作主体
二、区域与区际
三、区域合作剩余
四、国内外区域合作文献综述
第二节 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
一、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
二、区域合作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区域合作的障碍与制度成本
一、区域合作的主要障碍
二、区域合作的制度成本
三、区域合作的交易成本
第四节 区域合作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一、从合作的主导方角度
二、从合作关系结构安排的角度
三、从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平台的角度
四、从合作形成的空间结构的角度
五、从合作双方互补性的角度
第五节 区域合作的利益分享机制
一、合作共赢式机制安排
二、利益补偿式机制安排
三、产业成链式机制安排
第六节 区域合作趋势的几点思考
一、国内区域合作演变过程
二、区域合作的新阶段新趋势
第三章 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案例及启示
第一节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合作
一、区域基本情况
二、区域经济合作经验
三、美国总体区域合作概况
第二节 欧洲莱茵河流域合作
一、区域基本情况
二、区域经济合作经验
三、欧盟总体区域合作概况
第三节 日本东京湾区域合作
一、区域基本情况
二、区域经济合作经验
三、日本总体区域合作概况
第四节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一、区域基本情况
二、区域经济合作经验
第五节 环渤海地区区域合作
一、区域基本情况
二、区域经济合作经验
第六节 关于区域合作案例的几点启示
一、以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作为长三角地区合作的重要机制
二、以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促进区域互补发展是长三角地区合作的重要动力
三、以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作为长三角地区合作的重要支撑
四、以建立统一高效的协调机构作为长三角地区合作的重要保障
五、以区域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作为长三角地区合作的重要基础
第四章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特点和成因
第一节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历史沿革
一、长三角区域的历史渊源
二、新中国成立后长三角区域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
第二节 新世纪长三角合作负重前行
一、区域合作机制更加完善
二、共同推进国家战略实施
三、合作领域更加具体化
四、建立共同促进基金
五、非政府层面长三角区域合作评价
第三节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内生动力
一、人文历史的角度,区域地缘相近的推动
二、现实环境的角度,区域共赢发展的需要
三、全球化的角度,区域整体合力提升的动力
四、合作条件角度,完备软硬件条件的支撑
第四节 长三角区域合作的外在形势
一、区域合作推进中的障碍分析
二、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演变趋势
第五章 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构建的战略思考
第一节 城市群比较研究
一、世界城市群
二、国内城市群
三、城市群的区域效应
第二节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阶段评析
一、初期阶段
二、成长阶段
三、发展质量提升阶段
第三节 产业集群——长三角城市群能级提升的突破口
一、产业集群的模式
二、产业集群的路径
第四节 城市间合作——长三角区域合作的主阵地
一、城市间合作的实践意义
二、长三角城市群合作具体模式
第五节 突出极核——建设以上海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
一、上海区域功能地位的演变
二、构建上海为核心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
三、发挥上海核心城市的辐射功能
四、加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网络节点的枢纽功能
第六章 长三角区域港口合作重大战略和举措
第一节 区域港口发展评价
一、区域港口资源优势
二、上海港龙头地位不可动摇
三、江海联运潜力巨大
四、腹地大宗商品运输前景广阔
第二节 港口转型发展的趋势研判
一、港口合作发展的网络化
二、港口发展重点转为服务供应链的建构
三、港口服务的更加柔性化
四、港口建设管理的绿色生态化
五、地主港模式成为经营管理主流
第三节 浙沪洋山深水港战略合作机制及模式设想
一、洋山深水港合作情况评价
二、创新合作体制:凸显各自优势、兼顾各自利益
三、创新运营模式:立足实现共赢、实现共同发展
第四节 建设面向世界的区域江海联运服务中心
一、江海联运中心概念
二、江海联运中心建设的重大意义
三、共建舟山江海联运中心具体路径
四、将江海联运中心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
第五节 深化长三角港口群竞合发展的模式设想
一、长三角港口群合作现状评价
二、探索推进区域港口群集群式发展
三、健全区域港口群协同机制
第七章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区域科技一体化
第一节 区域科技合作意义和内涵
一、区域科技合作的重要性
二、区域科技合作的内涵
第二节 长三角区域科技水平及合作基础
一、区域科技发展总体处于较高水平
二、区域科技合作及创新基础扎实
三、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还未完全形成
四、区域合作存在的障碍分析
第三节 区域科技创新集群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为主路径
二、以共建区域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主桥梁
三、以先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为着力点
四、以科技与资本的联姻为助推器
第四节 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一、着力对接现有科技转化平台
二、推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
四、强化创新产业联盟
第八章 区域能源保障的合作思路及政策取向
第一节 长三角能源供需面临的挑战
一、区域能源储量的“先天不足”
二、区域能源消费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区域碳排放规模较大
第二节 区域能源保障合作成效评价
一、能源保障区域各自比较优势明显
二、区域能源合作机制完备
三、区域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区域能源保障合作的重点领域
一、推进省市间电力互供合作
二、协同建设石油、天然气区域保障设施
三、打造区域能源统一市场
第四节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能源保障合作机制
一、从争取国家支持角度建立联络机制
二、从完善管理机制角度建立组织框架
三、从区域合作角度建立专业化支撑机制
四、从区域能源安全角度建立应急保障机制
第九章 区域生态环境风险及治理保护一体化
第一节 区域生态环境风险
一、区域生态环境风险问题特征
二、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剖析
三、跨区域环境问题的诱因分析
第二节 共同推进太湖的多元治理
一、太湖流域水环境基本情况
二、保障饮用水安全
三、加强水环境的关联性综合治理
四、完善太湖流域治理的合作机制
第三节 共同推进新安江上游流域保护
一、新安江上游流域概况
二、优化流域功能定位
三、加强流域的水源地保护
四、推进水污染防治
五、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第四节 共塑区域大气协同治理新格局
一、大气污染的制度性根源
二、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
三、深化面源污染防治
四、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
五、构建区域一体化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
六、共建区域碳排放市场
第五节 关于跨区域环境共保机制的几点思考
一、区域生态环境合作的长三角实践
二、探索建立绿色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三、创新区域环保一体化机制
四、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有偿使用机制和补偿机制
五、从投融资合作角度奠定区域生态金融稳固基础
第十章 区域性信用体系和信息共享模式
第一节 社会信用体系的概念
一、关于“资信”“征信”与“信用”的关系
二、关于信用关系主体
第二节 社会信用体系的意义
第三节 长三角信用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
第四节 关于共建区域社会信用系统的几点建议
第十一章 区域民生福祉合作的重要领域
第一节 搭建区域教育与人力资源共享平台
一、推动区域高校资源的共享整合
二、共建人力资源共享平台
第二节 共建区域医疗服务一体化平台
一、长三角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强而不均
二、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是医疗服务一体化的前提
三、推进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的关键举措
四、推进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的配套政策
第三节 推进区域公共交通卡互联互通
一、国家层面对交通一卡通工作的重视
二、亟须加快推进长三角交通一卡通工作
第十二章 区域合作新机制构建的共赢之路
第一节 以利益为纽带推进区域合作
一、利益机制安排
二、探索长三角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三、从绩效考核角度创新平台合作模式
四、建立产业引导基金合作模式
第二节 以企业为主体强化区域合作
一、以企业联合协作为主要抓手
二、企业联合协作的主要模式
三、企业联合协作的突破口
第三节 以园区为平台支撑区域合作
一、区域产业合作从简单梯度转移向产业集群转移过渡
二、从园区合作角度推进平台共赢发展
三、共同完善园区管理政策
四、园区合作典型案例
第四节 以规则为基础协调区域合作
一、建立协调管理机构
二、扩大区域合作规则共识
三、创新政府、中介、企业三者的角色定位
第五节 以法律为准绳保障区域合作
参考文献
索引
更新时间:2020-02-21 17: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