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中国问题专家、高层智囊大声疾呼,警惕颠覆性错误,秉笔直书,向顽瘴痼疾开刀。国家主席习近平近年来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如果出现颠覆性的错误,那么少则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多则已有的改革成果会付之东流。中国经济16万字5.3万人气
- 会员本书以产权改革为核心,讨论了土地确权、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民营企业的产权维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镇化、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社会资本的创造等问题;总结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双重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前瞻性的分析和研究,并阐明了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实质上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22.9万字5.3万人气
- 会员货币是一国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大转轮。白银作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在中国宋元以降直至近代、时间跨度近1000年的中国货币史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自16世纪40年代起,中国以白银为媒介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开始向“白银帝国”演变,并创造了繁荣盛世;而18—19世纪,西方过渡到金本位并逐渐孕育出现代金融系统时,中国仍然固守银本位,“白银帝国”逐渐走向末路。本书正是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考察,从白银货币化到银本位中国经济19.9万字5.3万人气
- 会员我们当下面临何种处境?我们未来又将向何处去?政治、经济,乃至世界格局,风险、挑战,以及历史机遇,这些是每一位关心当下、关注未来的人都需要思考的!本书是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先生继《不确定的未来》《未来三十年》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凝结了郑永年先生关于国内和国际形势的新的深刻思考。他用擅长的国际视野,系统地解读当下中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解析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并就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当下中国人中国经济25.8万字5万人气
- 会员外贸摩擦了,房产消停了,固投萎缩了,消费透支了,金融泡沫破了,物价上涨了……这几个关键词是否可以概括五年的中国经济全貌?睡眠、会展、夜间、懒人、萌宠经济等能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文明进入高级阶段,数字货币走上历史舞台,5G等高新技术“弯道超车”……企业又该如何抓住这些契机?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全球经济也是“妖风”阵阵。中国经济的发展,在未来又有何种趋势?中国经济86.1万字5万人气
- 会员虽然人们将爆发的危机命名为美国次贷危机、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可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同样那么艰难?如果说,中国经济下滑的重要原因在于外部环境的恶化,那为什么中国的股价下跌得比美国和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都要严重呢?作者认为,这一轮经济危机的实质在于创新的停滞。创新停滞导致生产力增长乏力,社会支出大于社会产出,主权债务如雪球般越滚越大。而政府基于社会和经济稳定的诉求,在错误思想的指导下,释放流动性,制造通胀。“中国经济16.3万字4.9万人气
- 会员从美国的“大中东计划”,到欧盟的“地中海联盟”,再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世界格局的演变,遵循的其实是一套经济学的逻辑。被广大读者誉为“一本真正接地气的财经奇书”。了解大国博弈、世界政治经济的必读书。中国的当家人为何在十八大后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特点和优点是什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有没有持续性?中国经济的机会在哪里?中国经济奇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本书精彩地回答了罗振宇在“时间的朋中国经济12.8万字4.8万人气
- 会员刚性泡沫,指的是受到政策等非经济因素支撑而产生的经济泡沫,源于政府的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这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也埋下了众多隐患。尤其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刚性泡沫会影响经济中长期的高质量发展。本书第一版对刚性泡沫涉及的诸多方面,例如影子银行、房地产市场、A股市场、国企问题、政府债务问题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思路和措施。2016年以来的历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高度关注相中国经济18.8万字4.6万人气
- 会员吹捧中国模式,如今成为国内外的一种时髦,一种潮流。吹捧者的动机纷繁多样,然不管其动机如何,“树欲静而风不止”,如果中国本身不能自持,那么这些真真假假的吹捧就将使我们失去清醒的头脑,悠悠然,飘飘然,偏移本来设定好的航向。如此,则“吹捧”就变为了“捧杀”。中国拒绝“捧杀”。中国唯有拒绝“捧杀”,潜心内修,摆脱种种脆弱,方可成就真正的大国。这也理应是大势所趋。中国经济19.5万字4.5万人气
- 会员人口发展事关长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舆论的焦点,大众对人口的认知也因人口发展数据的最新披露而更新。国家统计局于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已于2022年进入负增长轨道。这一变化对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中国经济增长正处于迈入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经济学家蔡昉从中国经济面临的紧迫问题和特殊挑战出发,阐释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特别是从供需两侧中国经济17万字4.5万人气